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100件文物也许无法让你读懂历史,但至少会爱上这个世界

2017-03-09 摩西 三联生活周刊

自“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放出消息后,全北京的文艺青年、文艺中老年就被打了一剂强有力的鸡血。“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历史”这三个关键词放到一起,就自带光环,让人蜂拥而至。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现场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票房保证”。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一周以来,每天爆满,在人群攒动的缝隙中搜索观看展品的最佳角度,是每个观众的必修课。

造成这样的火爆场景,除了展览本身吸引人,另一个原因在于展品的特殊性——每一件文物都是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藏品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它必须承载足够大的信息量和史料价值,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链,而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些在不同时间、地点交错出的故事串联出一部“大英博物馆视角”的世界历史。

2010年,当时的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格(NeilMac Gregor)通过BBC广播,录制了“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记录。后来,根据这个广播节目,衍生出了展览,现在开展到了北京站,下一站是上海。

如果对听广播没兴趣,也没法来到现场观展,那么这本中文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就是了解这个项目最好的途径了。展览的基本逻辑与书中一致,其中有45件文物完全吻合,另55件是书中的替换品,一部分展品因年代久远、自身材料脆弱,对保存条件要求很高或不易运输,因而挑选了其他文物替代,像是所有中国观众都无比期待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就没能来到现场;展品的调整也让熟悉广播或原书的读者产生更多新鲜感,每改变一件展品,展览的视角和视野都会产生细微的差别。

策展人的用心渗透在每一件展品中,来感受一下:

被围观最多的热门展品


埃及盆梅海特内棺

这个公元前600年的木棺是展览的“序章”,仅有一件展品撑起“序章”,足见其分量。因为是第一件展品,体量又大,绘饰精美,观众带着饱满的热情和期待走进展厅,第一眼就能看见它。虽然独占一个展厅,但显得展示空间还是不够。

埃及盆梅海特内棺

它的看点在于木棺的全部材料均来自埃及之外的地方,却最终汇集在一件埃及物件的身上——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从第一件展品开始,展方就在像观众传达一个观念:世界是有机的,各个地域之间是密切关联且彼此影响的。

“大洪水”记录板

这块泥版指向早期的文字贡献。泥板尺寸很小,小过一个巴掌。1872年当它上面的楔形文字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但这块泥板的时间早于《圣经》400年左右。

“大洪水”记录板

后来的研究显示,在泥板之前的1000多年前,大洪水的故事就被“文学性”地记录了下来,编进《吉尔伽美什史诗》里,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史诗。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Belinda Crerar)对本刊说:“这块泥板的意义在于,它纵向地打通了时间的界限,用同一个故事串联出几个时间点地球上发生的事情,而楔形文字的出现又引发出对两河流域文明的探讨。”

在大英博物馆里,有超过13万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黏土板收藏,大多是破损的碎片,放置这些碎片的隔架从地板一直顶到天花板,密密麻麻的挤在一间大屋子里,这块石板因其被解读的文字,成为最重要的石板之一。

贝宁饰板和丢勒的《犀牛》

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是各自时代欧洲和非洲的纽带。

贝宁饰板来自尼日利亚,原料是黄铜,是顶级的艺术品和金属雕刻的杰作,也是欧洲与非洲相接触的两个独特历史时刻的记录——第一次是和平的贸易,第二次则是血腥的屠杀。这节饰板宽约40厘米,奥巴的威武形象占据了中心位置,雕刻得最为立体,欧洲人却唯唯诺诺地站在旁边。奥巴在王国内既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又是精神领袖,贝宁黄铜饰板的主要目的便是歌颂他。欧洲人难以想象这件精美的文物出自他们眼中的野蛮民族,也难以想象他们在非洲民族眼中竟是如此卑微。

贝宁饰板

那头丢勒画的犀牛和非洲也有关联。1514年,葡萄牙一名官员去向苏丹请求一座印度岛屿的使用权时,给苏丹带去了许多奢华的礼物以博取好感。为表示礼尚往来,苏丹也有礼物回赠,犀牛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运载的船途中失事,犀牛也永远地沉入了海底。丢勒根据传说画了这只犀牛,这幅画也成了有关犀牛和非洲的传说。

丢勒的《犀牛》

这两件展品都在试图阐述某种跨地域的隔阂、不认同以及内在关联,也就是一种“把全球化历史化,把历史学全球化”的“全球史”书写方式。

刘易斯棋子


大英博物馆藏有这样的棋子78件,在苏格兰、德国也藏有一些,这些地方恰恰是维京人当时贸易路线上的必经之处,这几枚棋子很可能是维京时代晚期的。

刘易斯棋子

在中世纪欧洲,主教是最有权势的群体之一,刘易斯棋子中的主教是现存最早的主教棋子,它强势的提醒人们,在整个欧洲,教会都是国家战争机器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幅棋子是用海象牙做成的,捕杀海象牙在18世纪的时候有人曾做过记录,当时靠近北极圈、北海附近的北欧人捕杀海象牙一次能达到七八千头,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海象牙的制品在这个地区也非常的多。

略受冷落的经典展品


霍克森胡椒瓶


这个东西是在公元410年左右埋藏在英国萨福克霍克森地区的金银财宝中的一件,1992年,它在埋藏1600余年后重见天日。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罗马夫人的半身雕像,服饰华美,挂着长耳环,发式精巧繁复,发辫盘在头顶,衣着时髦,一定是当时的贵妇。

霍克森胡椒瓶

雕像高约10厘米,是一个银制胡椒罐,底部有精巧机关,可以控制胡椒的倒出量。只要扭动把手,就可以选择全开、全闭或半开。胡椒罐显然是富人所有,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加生活乐趣。夫人的脸部由白银制成,眼睛和嘴唇却使用了黄金,遇烛光闪烁,它们就如同会动一般。在萨福克的宴会上,它一定曾是话题焦点。

密特拉神像


密特拉(Mithras)是一位穿越了众多宗教的大神。他是古印度教的密多罗神;也是佛教中的弥勒菩萨,译为慈氏;还是波斯拜火教阿胡拉马兹达在人间的代表;而在基督教中,密特拉又化身成四大天使之一的米迦勒。

密特拉神像

大英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像是从伦敦的神庙遗址处发掘的。他正用金剑刺入公牛颈处。狗是他的宠物与助手,而牛身下的蛇,蝎则象征邪恶。

大卫•霍克尼《两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


这幅小画代表着大英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品收藏,来自英国在世最重要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它取代了广播原版中另一件霍克尼作品《在平淡的村庄里》。两幅小铜版画差不多,来自同一系列,都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都画了两个年轻男子躺在床上。

大卫•霍克尼《两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

女性解放运动、避孕药的发明、英国同性恋的合法化成为这个时代“性革命”的标志,霍克尼作为一个公开承认的同性恋者,用他的作品来讲述这段历史再合适不过了。

展览虽然大受好评,但也遭到质问。其中对文物来源的质疑声最强,克里勒的回应是:“大英博物馆都是英国殖民扩展的产物,很多藏品都是通过这种行为获得的,但在本次展览中,没有展品涉及到这个问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与细菌君相爱相杀」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