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系一座城:作家与城市,谁成就了谁?

2017-04-17 文景

本文转载授权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在原文基础上有所编辑。


 

有时候,你的城市看起来像陌生之地


熟悉的街道突然改变颜色。我看着身边擦过的神秘人群,瞬时觉得他们在那儿已有一百年的时间。泥泞的公园,荒凉的空地,电线杆以及贴在广场和水泥怪物墙上的广告牌,这座城市就像我的灵魂,很快地成为一个空洞,非常空洞的地方。肮脏的街巷,打开的垃圾桶传来的恶臭,人行道的坑坑洼洼,这一切混乱无序,这城市特有的推推搡搡,不禁让我怀疑这城市是否在惩罚我加入肮脏破旧的行列,惩罚我人在此地。


你在你现在呆的城市有多久?你对你所在的城市了解有多少?你离开家乡有多久了?有没有一座城市,让你心心念念?......


人与城市之间能有多少的联系?一个作家又能有多眷恋自己的故乡?


奥尔罕·帕慕克几乎所有作品的背景都发生在伊斯坦布尔。这位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说: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

我依附于这个城市,

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街道上,充满了历史与回忆的”呼愁“,黑白是最适合的颜色,“时移世易,除了大的地形,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永恒。我童年时的伊斯坦布尔已经逝去了,不过我不会为此哭泣。我也并不怀旧,我不希望人们回到“以前的美好时光。”


而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间远离故土,但年轻时在都柏林度过的时光成为他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以简练、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可爱、肮脏的都柏林”,描述了那些都柏林人的幻灭、压抑或不为人知的隐痛。在后来的巨著《尤利西斯》中,他让主人公布鲁姆漫游都柏林,在穿行城市的十八个小时中度过漫长的一天。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布鲁姆的路线来游览都柏林:从贝雷斯福德广场出发,走到蒙乔伊广场西端,然后径直穿过“挨近了圣乔治教堂前的圆形广场”,最后你会来到杜克大街的酒吧和餐馆……


满世界打猎、参战、出海还被揭露当过间谍的海明威则终生眷恋着巴黎。海明威携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初到巴黎时只是个无名的年轻人,他结识了文坛领袖、“作家中的作家”斯坦因夫人,得到她的赏识和提携,从此成为出入她家沙龙的常客,并结识了更多的作家和艺术家。巴黎深深地滋养了他的才华,他在租住的小阁楼里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一些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到了晚年,此时的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四段婚姻,为各种伤病所折磨。他在病痛中深情地回望巴黎岁月和哈德莉,写下真挚感人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


像他们一样,很多作家也都跟某个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舍伍德·安德森和温斯堡,张爱玲和上海,老舍和北京等等。城市滋养并成就了作家的写作,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写作都与他的城市浸染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让人怀疑一旦停止书写他心中的城市,他的才华是否就此萎谢。


反过来,作家的书写也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和改变了那个城市的面目。在海明威的书写之后,巴黎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巴黎;而在乔伊斯之后,都柏林怕是很长时间都要笼罩在他笔下的都柏林的光芒之中。文学与生活、虚构与现实交叉影响,其边界开始变得漫漶不清。乔伊斯说过:如果都柏林城毁灭,人们可以根据《尤利西斯》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城市。


今天的书单是关于作家、城市和作品之间的故事。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何佩桦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


1.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似乎早已忘记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对于作者奥尔罕·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充满帝国奇迹的城市。这座城市仿佛是有生命的,有喜悦也有悲伤,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丝气息都早已渗入到他的身体和灵魂里。


2.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出生的城市在它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它对我而言一直是一座废墟之城,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它成为自己的忧伤。”这是一本自传色彩浓郁的小说,记录了一段土耳其的文化变迁史,同时也折射出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恰好处于抑郁症爆发的边缘,生活遭遇了诸多突变,父亲离世、离婚、职业困境等等,似乎一瞬间所有的事都变得糟糕。


3. 书中的人物平凡的个体,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益萎靡,陷入败落。整个城市就像一部老式的黑白电影,缺乏亮丽的色彩,财富的流失,人们生活的困窘,昔日的繁荣与眼下的衰败构成鲜明的对比,积淀为伊斯坦布尔人们心里难以言说的痛。


请输入标题     bcdef

巴黎

《流动的盛宴》

作者:[美] 海明威

译者:汤永宽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


1. 有多少人从小就向往着巴黎这座动人的城市?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海明威的这部《流动的盛宴》而爱上了这座城?海明威笔下,上个世纪20年代的巴黎是近乎完美的,花园、咖啡馆、书店、酒吧、餐厅及其来自世界各地有趣的人……


这本书记录了海明威任驻欧记者时旅居巴黎的经历。如今,再来回头看那时的巴黎,早已物是人非,但曾经的“盛宴”和记忆却令人难以忘记。还记得,扉页上的献辞:“假如你有心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你们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ef


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的一年》

作者:彼得·梅尔

译者:王春

出版社: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


1.   穿袜子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手表躺在抽屉里也很久了,我发觉,凭着庭院中树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时间。但至于今日何日,我就不大记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感觉自己快要变成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院中蔬菜了。


2. 普罗旺斯,地中海沿岸的瑰奇之地,法国游吟诗人、画家、艺术家的诞生地。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闲适之作,记录了作者彼得·梅尔一年的隐居生活。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日享暖阳,夜听虫吟,美食美酒,农人匠工,乡里乡俗。作品一出版便广受好评,后被译成40种文字,销售600万册,“普罗旺斯”也由此成为了闲适生活的代名词。


标题     bcdef


温斯堡

《俄亥俄,温斯堡》

作者:舍伍德·安德森

译者:杨向荣 

出版社: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


1. 俄亥俄州小城温斯堡,旧世界风貌尚存,纽约和芝加哥就在远处的铁路尽头。这是一个人们幻想中常常会出现的美国小镇,小城中的每一个人表面看起来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但说到底都过得千篇一律。


2. 渴慕神恩的农场主、异想天开的石油公司代理商、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至死的旅店老板娘、热烈苦闷的女教师、孤独深思的少年……二十四则故事相互勾连,宛如一幅幅简洁深刻的精神素描,活画出一群在平凡喧嚣的世界里执着于各自真理的畸形人。


请输入标题     bcdef


纽约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F·S·菲茨杰拉德

译者:巫宁坤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


1. 一提到纽约,人们便不禁联想到高耸入云霄的CBD摩天大楼、繁华街景、步履匆匆的人流……仿佛还能清楚地记得,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那个纽约十月温和的清晨,57街和第五大道的街角,奥黛莉·赫本手拿丹麦酥皮饼和咖啡享用早餐的画面。多少人童年的记忆里,都有那样一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而你还记得那段经典的台词吗——“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纽约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纽约是地狱”。


2. 然而,这一次我们重温这部经典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试图了解的已不是如今的纽约了,更多的是1920年代或者说爵士时代奢靡的、疯狂享乐的纽约。那时的美国,那时的纽约富裕的不得了:广告业兴盛,人们疯狂地消费然后再拼命赚钱,物价飞涨,股票、地产……这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充满了物欲,人们的眼中似乎只有金钱。作者展现的是迷惘一代眼中的纽约,机遇与挑战,梦想与幻灭。


他似乎只是在缅怀一段早已死去的爱情,又或许,他只是想为世人拨开纽约华而不实的外衣……


请输入标题     bcdef


京都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

作者:[日]寿岳章子

译者:李芷姗

出版社: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


1.“京都是越发掘、探索越有味道的一座城市。她是历史与传统的象徵,长久以来,凭藉强韧的生命力与现代潮流相抗衡著。”一生住在京都的寿岳一家对京都这座城有着他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于是作者便用朴实的笔调写出这本了京都风情录,其中涉及京都的风光、建筑、美食、生活方式还有自己童年的记忆。


2.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京都,就无法跳过它的精致饮食,从家常的豆腐渣,山药泥与什锦寿司盖饭到茶碗蒸和酸溜溜的甜酒,光是章子列出的食物就让人垂涎欲滴。四季的转换就这样美味地在餐桌上流转,顺应时节的变化。餐桌上的食物美味精致,这是一个母亲最自然最简单又最令人难忘的手艺。


请输入标题     bcdef


肯尼亚

《夜航西飞》

作者:[英]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陶立夏

出版社:9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1.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 、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2. 本书作者柏瑞尔·马卡姆,1902年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四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先是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1931年开始,她驾驶小型飞机在东部非洲载运邮件、乘客和补给物品,成为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看完她的这段经历,有没有瞬间被圈粉的节奏?


3. 本书在一九四二年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评价,连享誉文坛的美国名作家海明威赞叹道:“写得非常好,超级的好,让我觉得自己简直不配做一名作家……”


 世间有许多种静默,每一种都有不同意味。人生中,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有股冲动,想去一次非洲,飞机降落了的那一刹,有一种寂静随林间的清晨一同降临的感觉。肯尼亚的野蛮气息,很浓郁,但却极富魅力。一个生命力十足的女人写了一片生命力十足的土地。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妙处:一切融合得很好,就像马卡姆在飞机上所看见的,一切呈咖啡色逐渐融会暗淡下去的非洲落日时节,自然又纯粹的口感。


入标题     abcdefg 输入标题     bcdef


孟买

《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英]奈保尔

译者:宋念申

出版社: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


1. 印度文明的核心是印度教。印度教的等级制度导致了印度人羸弱的国民性格。继《黑暗地带》之后,奈保尔继续对印度人性格进行剖析。在这本书中,奈保尔重点分析了印度人性格中的平衡感和自我专注。他相信生活和世界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世界中的事物自己会找平衡,用不着人们去插手。对历史的无知使印度人总是幻想着过去的辉煌,这样,他们就可以“接受现在的破败不堪”,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这种近似于精神胜利法的虽败犹荣态度,在奈保尔看来,实质上是印度人性格中退缩的表现,是印度文明的致命弱点。


2. 奈保尔曾经说:“我在写《印度:受伤的文明》的整个过程中,脑子里想的是外敌入侵。一般说来,印度人在谈到这件事时,他们觉得好像这是上帝的行为。印度人不愿意了解他们的历史,这一点令我非常气愤。”现实是破败的。但是印度人会用对过去的辉煌的幻想来寻找平衡。了解印度,了解孟买,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请输入标题     bcdef


台北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台北人》是白先勇在60年代创作的,1971年集结数篇,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这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他笔下的台北是多元并包的,承接着大陆传统历史文化,而那里的人,不管是来自四川的、湖南的、广西的,还是来自上海的、南京的,都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都具有中国大陆人的音容笑貌和气质性格。他们一直怀揣着某种复杂的情感:忆昔、思亲、怀乡、恋土或是念旧。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上海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推荐理由:


1. 在王安忆眼中,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而如她们这样首次登上舞台的角色,故事都是从头道起。谁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2. 她痴迷于上海的女人,同样地,也爱上海的弄堂。“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3. 字里行间,你似乎真的能看到那盏拐角上的灯,带着最寻常的铁罩,罩上生着锈,蒙着灰尘,灯光是昏昏黄黄,下面有一些烟雾般的东西滋生和蔓延,这就是酝酿流言的时候。而这是恰好是一个晦涩的时刻,有些不清不白的,却又伤人肺腑。


#人与城市#


今夜,想请你分享你与城市之间的故事


可以直接发表评论或者写信至wayfaring@126.com,期待你的来信。


我们将筛选1-3位读者赠送有关城市的书。


正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睿里,原文编辑:姜妍、黄月。文景君在原文基础上有所编辑。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