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苑百花丨梁达明: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

范雪娇 中国艺术报 2019-11-16

梁达明



“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

——专访著名摄影家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记者  范雪娇



梁达明接受《中国艺术报》专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近期启动“艺苑百花”项目。《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十二期,我们推出的是著名摄影家梁达明,敬请关注。




视频梁达明: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



在近4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在人像摄影领域里取得了令众多摄影人羡慕的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四、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并获得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他曾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全中国,倾情创作中国自然景观系列风光摄影作品,用摄影艺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从他拿起相机创作的那天起,就随时关注和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他坚信,“不给历史留下空白,没有照片就没有影像的历史”。他就是我国著名摄影家梁达明。


梁达明  卢俊德 摄


梁达明1977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后来参军,1981年底退伍后被分配到辽宁著名的国营老字号“沈阳生生照相馆”,开始从事摄影工作。2000年工作单位转制,他买断工龄成为自由摄影人。此后,梁达明始终以“体制外摄影人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来要求自己,通过一件件富有正能量的作品,成长为中国摄影界成绩卓越的摄影家。他积极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将读者放在心中,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用摄影艺术回馈人民。


梁达明为《中国艺术报》题词:影像力量永存



1

从工作到艺术创作


近20年的照相馆工作经历,让梁达明练就了精湛的人像摄影技艺。刚到照相馆工作的几年,他从干杂活、做相框开始。一天,单位里拍摄“寸照”的师傅请假没去上班,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替补”机会,让他开始琢磨人像摄影的拍摄技巧,逐步走向了专业的人像摄影创作道路。


●中国艺术报:您是怎样走上摄影之路的?


◎梁达明:我是1977年下乡后从农村去当的兵,退伍之后被分配到国营的“沈阳生生照相馆”,开始正式接触摄影。以前其实也接触过,因为我父亲过去是抗美援朝的随行记者,后来在出版社也是从事摄影工作的。我从小就接触过照相机,看父亲拍的作品,有点儿钻研,但是没有从心里面想干这个职业。分配到国营照相馆以后,我才开始正式学习摄影。那时候也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安排到别的行业工作,有可能也就学别的了,所以这是命运的安排。


青年时期的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沈阳生生照相馆”是一家知名的国营照相馆,您后来为什么离开呢?


◎梁达明:在照相馆期间,应该说是我摄影的启蒙,基本功训练阶段。那个年代的照相馆是赚钱的行业,是商业行为。那时干上以后,我马上就喜欢摄影了。因为爱好了,你才会下工夫钻研。所以在那期间,我对摄影基本功的训练下了很大工夫,比如用光、构图等。还包括后期,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脑,都是手工做,所以训练了自己的“手艺”。到2000年,那时企业转制,我就买断工龄彻底离开了体制,变成了一个体制外的自由摄影者。


梁达明  钟永刚 摄


●中国艺术报:您觉得在照相馆的拍摄经历对此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梁达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照相馆培养了我。那时候照相馆的人像摄影是靠我们摄影师自己的审美、自己对技术的掌握去拍摄的。离开照相馆之后,拍人像就少了,开始拍一些其他的类型,比如纪实摄影、风光摄影,那时我就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创作阶段。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了。成为自由摄影人以后,我怎么生活?现在很多人说,除了那些开影楼做商业的人,像我这种什么生意也不做,也不给人打工,就靠自己创作的自由摄影人是很难生活的。在照相馆的经历,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让我成为手艺人。有一门手艺,这样一边生活、一边创作,所以我能一直坚持到今天。


●中国艺术报:成为体制外摄影人后,您体会到的思维方式的不一样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梁达明:一方面,有工资和没工资时候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做的事也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商业摄影和非商业摄影也不一样。有时我讲课时也跟学生讲商业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商业摄影是以顾客需求为主,顾客需要什么你就得去给人家拍摄什么。创作是以摄影师的主导思想为主,就是说摄影师的情感、心理要融进去。我跟学生讲,人像摄影创作实际上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2

做一名自律的体制外摄影人


在对摄影艺术的多年探索中,梁达明深刻领悟到“体制外摄影人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的道理。他时刻牢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一直在用正能量的作品鼓舞人、激励人。


●中国艺术报:成为体制外摄影人后,您不断突破自我,佳作不断。您有一句话是“自律是最大的自由”,相信您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


◎梁达明:可以这样说。自由摄影人是一个新兴的群体,现在叫新文艺群体。那么如何把握住自己?尤其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不被淘汰,又要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拍出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这是我这几十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定下了几条约束自己的标准,来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我这几十年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几条标准。第一条,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能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第二条,把读者放在心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要有正能量,让人看了之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作品要有积极向上的元素,哪怕是批评性的或者意见性的东西,也要让人从中看到希望,这是我这些年的主导创作思想;第三条,就是法律红线不能逾越。


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您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您之前说“自由摄影人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您是如何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的?


◎梁达明:因为没有任何工资来源,我们自由摄影人靠自己生活是很难的,又要在事业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那就更难了。从事摄影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条件——我有手艺。手艺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人的。服务于人的话,就有收入,这个就解决了靠作品生存的问题。靠作品成长,就是说我要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在我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提高。


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一名摄影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梁达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摄影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为什么呢?老走、老吃苦,好像思考得不够多,就靠相机照。现在可不是那样了,再走,再累,吃再多的苦,没有思想有什么意义呢?比如说我1992年的作品《惊天动地》,是花了很大工夫创作的。作品中的云彩是在长白山的天空上拍的,最后通过我的构思、想法,我把云彩和充满精神象征意义的腰鼓形象融合在一起。虽然自己在事业上也向往“惊天动地”,但我还是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要默默无闻地追求”。


梁达明摄影作品《惊天动地 》 1992年


艺术修养也很重要,因为摄影是一个艺术门类,技术好学,创作思维方式、理念是一个人长期的积累。相机你会用了,但是你要知道拿它干什么。干什么可不是相机的事了,是你自己想的事了。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吗?“专业比修养,业余比器材”。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才是亟待提高的地方。


●中国艺术报:您谈到文化艺术修养,这么多年来您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梁达明:比如在照相馆期间,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文化还不行,我就补习了半年的初中文化课。1984年我又补习了一年高中文化课。198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了两年大专,读的工艺系。那个时候学习很不容易,我都是自费学习的。考上之后写一个申请,自愿停薪留职。后来我看了很多小说,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因为小说有很多细节,摄影正是观察的艺术——你观察到了,才能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你看都没看出来,那就出不了新。另外我还看一些电影来提高视觉能力。


3

用艺术回馈人民


梁达明说,对摄影家而言,积累的就是财富,留下来的就是历史。无论是拍摄名人肖像,还是拍摄普通的老百姓,他的作品都充满真情实感、充满温度。


●中国艺术报:您一直在拍不同的专题,请您介绍一两个对您事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专题。


◎梁达明:像我们当年学习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单幅作品往外推出,比如参加摄影比赛。拍一拍之后,就觉得应该要有自己的主题了。这个主题有可能让我的创作思想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而且能更好地留存。单幅很不容易留存,而专题比较容易留存下来,所以我从10年前就开始拍摄老艺术家肖像。这些老艺术家为新中国文艺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他们都很老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们,或是对他们不太了解,我想利用自己拍人像的手艺把这些老艺术家的晚年肖像留下来。我也建议年轻人有机会能多拍点儿。


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您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拍老艺术家肖像的?


◎梁达明:我小时候看电影,也崇拜这些艺术家,但是没有条件接触到他们。后来,由于创作思路逐步拓宽,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最早一次是在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春节大联欢上,当年是4位老艺术家的本命年,中国文联就安排我去给他们拍肖像。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碰见老艺术家我就拍。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这些艺术家接受采访、与领导交流,或者谈话时,用长镜头、利用我以前学的技术手法进行抓拍,完成他们的肖像。


●中国艺术报: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您已经担任两届理事了。现在文艺志愿服务工作非常受关注,您在积极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梁达明:我前不久就随中国摄影家协会去了贵州都匀。我参加了很多“送欢乐下基层”的活动,为当地百姓拍全家福等,现场做照片,做完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送给他们。我也到基层去,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摄影知识。这是用我的手艺回馈老百姓。实际上,文艺志愿者“送欢乐下基层”不是单纯地把欢乐送给老百姓,而是潜移默化地提升当地老百姓的文化艺术素养。我觉得文艺志愿者的作用还有很多,还有待挖掘。


始建于1988年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在2007年2月12日15时整被爆破拆除 梁达明 摄


●中国艺术报:过去一年您做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件事,也契合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您在微信朋友圈连发了20期的《我和我的城市沈阳》摄影作品。您能介绍一下这些作品和拍摄经历吗?


◎梁达明:这一批作品拍了将近40年,整理了5年。比如说别人婚丧嫁娶、城市盖新楼、家里大情小事找我拍照,我都有意地拍完后把底片留下来。现在看来多有意义!我觉得这就是历史,我觉得这就是影像的力量。我也为我自己生活的城市做了点儿贡献。作为一个摄影人,积累非常重要,积累的就是财富,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历史。我不是记者,有些活动场合根本进不去拍照。但是我通过报纸看到信息,比如看到我们旧体育馆的爆破、新奥体中心的建设,我都赶紧去拍下来,现在觉得很有意义。由于条件不足,更加成全了我,我拍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细节写就的。我这近40年里没白干这个行业。


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沈阳奥体中心球场外  梁达明 摄


●中国艺术报:从您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您对当地百姓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很有温度。


◎梁达明:对。那时候我每到一个地方就拿着相机走街串巷,比如我那个照相馆所在的位置是沈阳最有名的商业区,我半天上班,半天拿相机出去转。后来我到鲁迅美术学院大专班学习两年,我又带着相机在周边转。所以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带着相机注意记录周边的人和事。这就是一种习惯,主要是对这个事业特别热爱,是一种执著的追求。


1998年8月20日 沈阳市政府广场 梁达明 摄(请横屏欣赏)


4

紧跟时代彰显影像力量


梁达明是中国摄影界评选的首届也是迄今唯一一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之一,和其他入选的摄影家一样,他本人和他的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他认为,只有紧跟时代才能彰显影像的力量。


●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作品捐赠仪式,您的两件作品——1992年的《惊天动地》和2004年的《郊外》,通过限量鉴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了。为什么会挑这两幅作品?请介绍一下这两幅作品。


◎梁达明:这种集体捐赠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很少。因为1992年中国摄影界评选了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而且只有我一个人是以人像摄影评上的,其他的大多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也只有一位。我们每人拿出两幅作品捐赠。我觉得1992年我创作的人像摄影商业气息太浓,就选择了《惊天动地》这一幅。当时正好是1992年在延安给“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颁奖,我通过合成做了一个云彩配合腰鼓表演的作品。我觉得这张照片也能代表我当时的心情——那时候年轻,也有一股热情,都想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郊外》就属于纪实类的了。


梁达明摄影作品《郊外》,2004年拍摄,荣获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中国艺术报:中国历史上就评了一次“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很多专业的媒体评价说,包括您在内的十位摄影家,还有你们的作品经过这么多年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您认为摄影家如何才能够创造出彰显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影像?


◎梁达明:我觉得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都要紧跟时代,才能彰显影像的力量。当年选出的十位青年摄影家,尤其是那几位纪实摄影家,他们把那个年代,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百姓生活、重大事件都表现出来了、都留存下来了。现在我们都60岁左右了,还都在摄影第一线,还在不断地紧跟时代,还在不断地拍出新的作品。


●中国艺术报:从您的观察、体会来看,当前我国人像摄影领域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关注?


◎梁达明:我1981年到国营照相馆工作,见证了中国照相行业的发展。当时在做商业摄影的同时,各种条件也鼓励摄影师去创作,去参加全国的人像摄影比赛,以此提高人像摄影艺术水平。但是现在在照相馆、影楼行业里,创作人员越来越少了,从事商业经营的人太多了。有时候我给学生讲课,我建议他们多创作,一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再一个就是培养自己的拍摄技术水平。我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创作呢?因为我从中受益了。这和纪实人物是两个概念,照相馆人像是摄影师的安排,纪实人物摄影是摄影师去发现角度、发现人物的表情拍摄,这是有区别的。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手机照相的出现,人们大多不会再回到影棚里死板地照相了,都愿意在多彩的生活当中去留影。


梁达明 高琴 摄


●中国艺术报:您也是摄影界经常尝试新摄影技术的代表,您觉得应该如何看待和运用新器材、新技术?


◎梁达明:我自己对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只有摄影完全是靠现代技术完成的。现在手机这么强势,大家都能拍照了,就变成全民摄影了。厂家研制出的相机那么先进,可以自动聚焦、自动曝光……但永远研究不出来自动构图、自动光线、自动构思。这些才是摄影人要更加关注、研究的。我始终在讲,相机只是手中的一支笔,是你反映事物、发挥头脑作用的工具而已。决定因素还是每个人的创作思路、每一个人头脑里的东西。


5

用影像传播中国文化


梁达明对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让他取得了一次次成功。如今梁达明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通过摄影艺术将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


●中国艺术报:摄影创作是一件非常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情,您在日常生活中又非常活泼热情。这种专注和活跃的性格,恰好能够帮助您在摄影事业上发展?


◎梁达明:这种活泼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可能是我近20年从事服务行业养成的一种习惯。因为我们每天面对顾客,必须要学会沟通,尤其是拍人像,和被拍摄人物的沟通占了拍摄的三分之一。所以沟通就养成了我的为人,对谁都有一种亲切感,这对于我后来所有的拍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艺术报:有效的沟通很重要,您能举个例子吗?


◎梁达明:比如说我在拍摄老艺术家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表情不是很到位,我会说笑话,他们会很配合。比如有一次我拍著名表演艺术家杨在葆的时候,他在前面走,我喊了一声:“杨老师,回一下头。”他一回头,表情立马就不一样了。


杨在葆  梁达明 摄


●中国艺术报:许多摄影人都知道,您对您学生的艺术之路也是十分关心和关爱。您最愿意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


◎梁达明:最近有人问我:“你最想对你带的学生说一句什么话?”我说最接地气的话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了也不会砸到你,努力吧”。“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但是这句话非常正确。我对事业的追求还在坚持,所以也还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中国艺术报:现在很多青年人都开始拿起相机,有的是半路出道,有的是科班出身,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梁达明:现在执著摄影的年轻人不少,中国摄影家协会也在通过各种形式支持青年摄影人。年轻人接受的事物不一样,身处的时代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我们那时候比较讲究写实,年轻人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尽管不是很成熟,但是他们是在动脑筋拍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如何去引导他们,也很重要。还是建议年轻人多思考些国家的事情,对社会负责,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这样。


梁达明


●中国艺术报:您从事摄影近40年,您在人像、纪实、风景多个领域都有很多成果。您今后还有什么拍摄计划?


◎梁达明:摄影技术发展到今天,如何再开拓一个新的思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再提升一步?也是我最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将来我会拍一些或者是做一些国际性的东西,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到国外做展览、交流。最近我拍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我希望将来能把这些作品推向世界。



梁达明摄影作品欣赏


老艺术家写真

梁达明的人像摄影作品以扑捉人物的神态而见长,他在人像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恪守着“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他在谈到这组人像摄影作品的创作动机时说:“六十年代出生的我,是看着他(她)们的作品长大的,从小就对这些艺术家怀有崇拜之情、敬仰之心。我从事人像摄影创作以来,就梦想着有一天能为这些艺术家们拍照留影。然而,由于当时自己只是一名国营照相馆摄影师,只能在电影、电视里目睹艺术家们的风采,根本就无法面对面接触,更无法实施拍摄计划,但是我始终怀着诚挚之心,在静静地等待拍摄机缘......”


苏叔阳


马季


于洋


于蓝


付林


尚长荣


丹增


白淑湘


沈鹏


梅葆玖


红线女


宋雨桂


郭兰英


秦怡


田华


王晓棠


王玉梅


夏菊花


庞学勤


胡松华


谷建芬


秦永成


吴雁泽


李默然


魏明伦


铁源


陈铎


石祥


李前宽



人像

30多年来,梁达明在人像摄影艺术创作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从1992年开始,他精心筛选自己拍摄创作的一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开始角逐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并连续十五年参加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届金像奖评选活动,荣获过第三届(1996年)、第四届(1999年)、第六届(2004年)金像奖提名奖;荣获第七届(2007年)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隔年(2009年),被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审组委会聘请为第八届金像奖评委。 


我的未来  1990年 荣获首届全国儿童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新娘  1992年 荣获首届中国婚纱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思  1992年 荣获第七届中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思绪 1992年 荣获辽宁省第六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注视 1995年 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肖像 1995年 荣获辽宁省第七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秋实 1996年 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凝眸 1996年 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坚毅 1996年 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人像  1997年(传统手工暗房创作) 1998年荣获中国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1999年 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2004年 荣获第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2004年 荣获第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老人 2007年 荣获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模特 2007年 荣获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依恋 2007年 荣获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黑白合成作品

20余年照相馆的工作阅历,让梁达明练就了精湛的人像摄影拍摄技艺。同时,利用传统暗房手工放制多底合成的黑白摄影作品,也是他热衷于尝试的一种创作方式。


梁达明说:“中国传统画意摄影源自中国人内在的独特摄影视觉经验和强烈的本土意识,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兼具了中国传统审美和华夏艺术特色。我喜欢用黑白摄影来表现自然风景,黑白摄影带来的美感让人难以忘怀,黑白灰对影调的表现以及所呈现的温润、静谧、丰盈和端庄,使得画面更加细腻、逼真。黑白的凝练单纯使摄影语言更加丰富。把传统画意审美和黑白摄影相结合,我觉得黑白间有我的情感,画意中有我的家国情怀、有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春雨 1986年


银装  1988年


山海情  1989年


月下  1989年


远方 1989年


傲骨  1990年


牧羊小调 1992年


北国山村 1995年


依恋  1996年


再生 1996年


春到山乡 1996年



纪实影像

梁达明一直生活工作在沈阳。他深深地热爱并眷恋着这座城市,关注和感受它的变化和发展。他从20世纪80年代学习摄影开始,就相机不离身,拿着照相机穿梭于沈城的大街小巷,寻找它发生的故事,感受它日新月异的发展,用镜头记录它美好的瞬间,记载它即将消逝的画面。梁达明说:“我很庆幸我是一个摄影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镜头,用影像为沈阳记下这一段有趣的历史,记下那些流逝的时间中曾让你我感动的人和事。”


80年代的沈阳街头 砂阳路上放学回家的学生


1984年 沈阳于洪区汪家小学的少年军校


1984年 沈阳于洪区汪家小学


1986年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  辽宁工业展览馆考场一角


1986年 沈阳中山公园西墙外报刊亭


1986年 个体流动书报车


1988年 练习照相的孩子


1988年 沈阳机车车辆厂


90年代沈阳八一公园的老人


90年代初开始治理改造浑河


1990年 沈阳北陵公园的孩子


1990年 沈阳和平区少年宫练琴的孩子


1992年 沈阳某校一个小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武侠小说


1994年 沈阳太原南街


沈阳怀远门,又称大西城门。清代的怀远门同盛京的其他七座城门相似。1936年9月被拆除,1994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1996年 沈阳站候车大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 沈阳一家小餐馆


2006年1月2日,沈阳东北风摄影网网站创始人罗军(网络ID:大火炮)在年会上拍卖照相机


2006年的沈阳市政府广场


为了纪念国足10强赛出线,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外建起了一座以米卢和11名国脚队员为主体的纪念雕塑,下部是一个大足球。2006年摄


2007年6月沈阳街头读报的群众


怀远门附近矗立的现代建筑,2007年7月21日拍摄


正在使用手机联系业务的青年,2008年4月18日拍摄


沈阳的一位彩民,2012年12月21日拍摄


2012年,沈阳太原南街


沈阳站新候车大厅,2013年1月18日拍摄


2013年9月14日,沈阳工业博物馆摄影大展参展作品


浑河南部的青年大街,2018年7月23日拍摄



风光作品

梁达明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全中国。他倾情创作的中国自然景观系列风光摄影作品,用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他于2016年1月精选部分黑白摄影作品,结集出版了《黑白影 山河情》大型风光摄影作品集。在谈及创作感受时他说:“万物有灵,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在有生命的大自然面前,我力图与之对话,沟通心灵。我试图以有限的自我拍出心中的美景,给观赏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和精神上的愉悦,让大家切身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类生命的情景交融。”


福建省武夷山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甘肃省张掖丹霞 国家地质公园 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广东省韶关丹霞山 世界地质公园


贵州省梵净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的全富岛


河北省塞罕坝 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省牡丹江海林雪乡 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第一雪乡


吉林省查干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省北镇风光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青海省达日县境内黄河源头地区


山西省黄河壶口瀑布 国家地质公园


山西省永和乾坤湾 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省峨嵋山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国家名胜风景区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


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 羊卓雍错


新疆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景观


云南省石林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艺苑百花


本期记者

范雪娇

制作

中国艺术报新媒体中心



往期回顾


赵季平:“一手”伸向民间 “一手”伸向世界

黄豆豆:一生太短,我愿把一生都献给舞蹈

艺苑百花|毛国典: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何沐阳:现代民歌要接“天气”“地气”“人气”

岳红:做一个美好的人

93岁袁毅平:我现在最想拍老百姓的生活

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说书讲古劝人方

解海龙:用影像记录历史,让相机具有生命

黄会林:劬力艺生,文化自信

李树建:从“戏比天大”到“业比天大”

查明哲:导演要打碎自己融入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