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出行:不仅是 人+车+路

EICO 培婕 EICO 2021-02-02



「 未来不再有汽车专业,

只有出行专业 」



/ 视频来源:futurelab


2019年末,在一次公开演讲的问答环节中,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Naren Barfield回答了大众关于“为什么RCA校方团队决定关停其著名汽车专业”的疑惑。


Naren答道:“现在最具挑战性最难的一点是如何把目光放远,不仅仅只是把汽油引擎换成电动引擎而已。我们要看的是三十年之后,未来的交通系统会更加复杂,是根据多重数据技术和出行变化而形成的多模式交通运输系统。”


简而言之,我们不应只着眼于汽车和引擎,而是“出行”。


曾经的Vehicle Design转型为Intelligent Mobility,可以看出设计院校在交通系统领域率先作出的尝试——一场更趋于模式和系统的未来对话。


在新出行的领域中,除了科技助力的出行变化,从人本身需求和城市极速发展下催生出的未来出行模式是EICO专注思考的方向,同时探索未来交通发展变化。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怎么“宅”,而是反向聊一聊 “出行”这件事。




  业态新维度:

出行不只是「A点到B点」的位移



出行意味着「移动」,从A点到B点。


出行即工具”也是普遍认知,例如在出行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地图,帮助我们在方向上的理解,于是当「地图和车」的结合:打开滴滴和摩拜,衍生出了各式联网出行模式。


这些新型态的工具,让出行需求更多选择,私家车拥有量的急速增长激发了各种衍生问题,如交通拥堵,拥车出行的高成本,出行工具连接不顺畅造成的体验断层等。在政府管理介入下,我们也经历了车牌限行,天价牌照,分时间优惠乘车等政策调节,但这些无疑没有根本的解决出行体验。 


至此,人们需要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更便捷高效的出行方案



A /// 新资源利用


当数字化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用户的线上消费心智慢慢成熟,更多新形态出行方案应运而生。出行逐渐演化为「即需即用」的多点化服务。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共享”出行。麦肯锡在其未来出行专题研究中指出,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共享出行市值已超过60亿美元,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接驳车在未来的落地普及,这一增速势头还将继续,有望在2030年达到20%的年增速。



“共享经济”分为“租赁经济”与“平台经济”。摩拜单车是典型的互联网赋能下的新出行租赁服务,其根本上还是租赁商业模式,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且具有排他性;而如滴滴顺风车凹凸出行等,则是“平台经济”,整合利用分散闲置资源,并对资源提供者给予服务,以此获利。在此模式下,所有权和使用权会有重叠,零碎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再利用。


     

不论是租赁还是平台经济,其核心都是新「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数据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做时间空间的匹配,从而发挥最佳价值,对城市已有公共交通做有益补充,例如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短距出行问题;或是顺风拼车便利了远程上班族固定路径的每日通勤;同时以更便宜的价格提供从A到B的移动服务。



B /// 新服务能力


因为资源的再利用,共享服务在品牌平台化运营的过程中,其服务能力也得以提升。


滴滴的礼橙专车免费提供饮用水,司机严格遵循规范问候用语,通过这些增值服务,平台完成了与用户的除“工具使用”之外的进一步情感沟通;在EICO和Gofun共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取还车等一系列运营规则的改变,将GoFun之前被锁死的停车场和车辆资源释放出来,同时在注重对停车场数据、车辆数据、道路数据的对应关系和展示等等对资源管理能力的不断积累。



疫情过后,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也必将留存红利。出行服务开始有向健康出行的意识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强化,相关知识快速提升,更多个人数据出行流转介入。EICO认为,这是「移动之上的服务能力」。


/ 疫情期间滴滴更新了提示司机清洁车辆和定期开窗语音,并用塑料幕布隔离前后座。(顺便以此刷了一波你的朋友圈)

   


C /// 新关系出现


有了新的服务能力之后,这种能力也延伸了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相同车文化圈层了新的社交池,于是更多线下社群活动得以展开,进一步圈住更多同类兴趣爱好者;共同旅行和共享驾车培养了新的经验和沿途体会;Mini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汽车售卖商,其周边商品,车友杂志等,烘托起Mini作为一个小众“汽车文化”输出者的角色。



“新关系”概念的提出最早在共享居住市场上已初见端倪。WeLive,The Collective Old Oak等共享空间公司都在强调空间的社区概念,借助智能硬件,为居住者提供线上线下交流的空间,形成新的社区互动效应。


不难看出,以“人”为单位的多元出行场景对城市交通运力和出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问:出行服务除了提供地理概念上的点到点路径与基础工具外,是否还能有更多维度的功能匹配,来实现最佳生活体验?与此同时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户XYZ:

 “万花筒” 般的需求迭代 



2019年,EICO为成立于上海的P2P(个人对个人)共享出行平台凹凸租车(atzuche)打造了平台升级服务战略2.0, 在凹凸原有的“资产即是服务”模式基础上, 探索更多“在路上”的延伸服务和生活品质升级。


不同于资产自营的传统车辆租赁公司,凹凸更强调“平台化出行服务”的提供,通过整合城市闲置私家车资源,经过重新分配,为持有驾照却没有购车的出行者提供即时可用的车。


世代在不断更新,用户从X到Z世代各个年龄段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结合了之前EICO为摩拜单车打造的2.0创新业务和Gofun4.0平台化战略,我们在未来出行这件事情上观察到了新一代用户“万花筒”般的需求迭代。



A /// 位移到位置,新生活场被打开

“我享受一路走走停停的不同风景线,感觉很对”


EICO曾为摩拜单车北极星计划打造的二代战略,围绕“3km新生活”展开:基于通勤和周末场景的轻决策信息提示,依照周边餐饮,娱乐,媒体等行动内容为用户延展新的“生活场”半径——骑着车去找好吃好玩的。同时依托为跨界数据的引流,如点评API数据,开放自运营个体连锁商户上传,媒体和PGC/UGC数据接入,在地图这一工具载体上,建立场景化生活轻决策资讯分发与路径引导。


/ 摩拜单车二代品牌战略:3km新生活,丰富场景下的轻决策信息分发。


由此,我们希望共享单车不仅仅是允许用户多一种出行工具,解决了地铁站到家的一公里步行路,而是赋予用户快速知晓并触达周围3公里的生活的能力:“一直想去的那家Cafe最近有首单八折,周末可以骑车和姐妹约一个brunch,沿武康路骑更近,说不定一路还有其他新开的小店新出的优惠。” 

                                                                                        

                                    

B/// 一辆「车」到一套「出行计划」 

“下了飞机,车管家已经开着车在机场停车楼等我”


在流动化的城市生活中,我们越发讲究“仪式感”——持续的自我掌控状态与沉浸体验。出行本身作为流动且碎片化的动作,如何在非固定的时间空间中维系这种模式化的“仪式感”?


以往我们对租车公司的定义往往落在“车”本身——消费者花钱换来的是一个工具。而如今我们再看滴滴为代表的出行类平台,用户在这类超级出行平台上换来的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还有细分场景下最佳路径选择,根据用户出行习惯的用户需求预判提醒等


将来的出行模式必是无缝,高效,集成式的城市出行模式:超级平台服务于生活中的每一类生活场景,且达到完美的衔接整合;从城际公共交通,到各类“共享”用车,甚至远距离交通,达到多种方式组合形成的最优出行方式。


未来,人们的出行规划可能不再是自己手动打开高德地图寻找“怎么去这个地方”,而是在标记完所有个人行程后,工具和数据自动推送的最优出行方式推荐,结合了时间,位置,工具和门到门路程体验


在为凹凸平台的设计过程中,EICO将这样的“出行规划”融入品牌服务的每一个触点中。例如线上线下衔接这一共享出行普遍的痛点,凹凸通过「用户线上预约取车,车管家配送,平台数据实时共享与调配,沿路行车服务指南,用户线上预约还车,车管家取走」,使出行体验达到线上到线下的顺畅流转,为用户完成一整套出行规划。

    

/ 凹凸租车:车管家作为线上线下的服务连接点,串联起用户体验的连贯性。    



C///身份的重释与自适

“我终于从键盘侠变成了开车上路的老司机”


在与凹凸平台租车用户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年轻消费者的驾车出行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A到B”的移动:开车上班,开车载老爸老妈出门,开车去机场接人……今天的年轻一代是高度自治且流动变化的个体,不断寻求身份定义和发展空间。他们的选择自驾的目的和场景随着社会资源和社交圈的拓展而越发丰富:


“这个中秋假,我想租一辆991和carben里认识的车友们一起去四明山跑车”;

“我在天猫和大搜车上买了新车试驾,可以开一些准新车试试感觉”;

“我把我自己的车租给别人,再用这笔租金去租别的车,不就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车了么”;

“大众的甲壳虫很好,小巧好停,我开着它放假跑了六天”;

“我不想坐地铁上下班和一群人挤在一起,我宁可堵在高架上,一个人有一个空间,听歌放空”



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失效。面对活跃流动的城市和消费的民主多元化,新一代出行者的需求正在逐渐向碎片化时间的重新掌控和个人身份的重新定义靠拢:驾车不是完成移动必须要做的动作,而是更多场景的体验;驾车出行作为一种圈层文化的符号,年轻人进入特定社交圈的身份象征;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掌控,情感上的自由追求。


 EICO认为这也是如今出行服务品牌应当着力的。我们希望凹凸在释放差异化个性车款资源的同时,以多样化的匹配方式满足不同年轻个体的“万花筒式”出行需求。更重要的是,不断趋近对年轻人细致的自我定义和身份状态的认同。






 未来出行新范式:

 基于数据的交通服务整合 



未来出行市场可能会通过两条道路发展:科技助力下的变革性发展,一个完全不同的出行市场产生;或者保持现状,在目前的状态下,出行平台逐渐集结跨品类资源,基于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错高峰的出行服务,实现个人出行和城市管理的双向高效。


其实,变革性的出行发展其实已初见端倪:基于自动和半自动驾驶技术,车本身和车内屏幕都在扮演不同角色。特斯拉分别与Netflix与腾讯达成合作,在车内提供在线影音流媒体。因为人的驾驶时间减少,从而获得更多享受影音交互的能力。这条变革之路可能会因各城市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支持性举措和即将到来5G而加速,并释放更多人群的出行能力,如轮椅上的乘客和带着孩子旅行的父母。


2019年3月,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推出了未来概念无驾照汽车雪铁龙Ami One,专门用于城市共享汽车。无驾照汽车源于一种轻型四轮汽车(Voiture Sans Permis),介于轻便摩托与客车之间,是从14-16岁(各国规定不同)起无需驾驶执照就可以驾驶的汽车。因其无需驾驶执照,紧凑小巧且使用环保电能,是未来短途城市出行的理想解决方案。


/ 图片来源:Citroën Ami One

2018年,雷诺在其未来概念设计展中曾提问:“如何使用模块化来设计一辆可以适应多种不同需求的汽车,适用于各种潜在的驾驶员?” 未来的“共享”是否不再是“多人拼一车”,而是“多车拼一路”,并且只需一个驾驶员即可。

/ 图片来源:Renault Float: The Future of Modular Vehicles / 设计师:Yuchen Cai


当私家车变为“只是负担得起的消费品”时,车不再是一个出行工具,它可能是一个移动的智能家居,一个娱乐工具。驾驶者和驾乘体验者的交互能力被释放,有了更多互动可能。在「Beyond Vehicles」时代,未来出行还能有什么更合理适世的存在方式?技术发展到极致过后,伦理问题随之而来,无人驾驶事故中,系统判断到底应该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车外行人?


最后,我们还是要再看回当下。为何滴滴最早的共享车受到大众的欢迎,因为他们为出行者提供了相比出租车更佳体验却更便宜的出行工具,并扛起了“绿色出行”的社会公责。但究其核心,还是传统出行服务租赁,寄托于人们寻求低价的需求。结果路上的车反而更多了,价格红利也在资本拼杀中慢慢消失,“绿色出行”又是否真的做到了环保节能?根本问题还是,是否会有一种新的出行方式,以及租赁之外的商业模式?


----------


EICO为以下出行品牌

提供咨询与设计服务

首汽GoFun > 

摩拜单车 >

威马汽车 >

奔驰二手车 >

上汽荣威

蔚来汽车

理想汽车

EVCard

天天拍车

斑马科技

东风启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