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星灿烂丨张泽浩:遨游古今寰宇,散落一身星光


人物介绍


张泽浩,天文系2019级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第23届十佳大学生。现为天文系2023级研究生。本科期间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学术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社会工作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等荣誉。曾任天文系学生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委员会委员、本科生“宿舍长联盟”天文系执行主席、天文系辩论队队长等。在校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一流天文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曾赴布达佩斯Konkoly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地进行访学交流,其本科毕业论文获评“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担任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赛事服务领域志愿者,获评“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480小时。

一、“插柳成荫”,笃定前行


天文,并非张泽浩的第一选择。起初,在他看来,天文学仅是“数星星看月亮”这类“很有意思的事情”。懵懵懂懂地,填报志愿时,他将天文学放在第三志愿,在得知被北师大天文系录取之后,他心里徘徊着:“我要转专业。”

 

进入北师大,真正接触天文知识之后,他认识到天文学是从很广阔的尺度上思考问题、认知宇宙。“它不研究今天明天怎么样,绝大多数天文现象都可能涉及几百万年的量级。这样想来,很多烦恼在宇宙尺度下不过一瞬,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渐渐地,张泽浩开始被天文学的魅力捕获,“转专业”念头慢慢淡化。

 

天文,与数学、物理、计算科学渊源相近、须臾难分。刚涉足基础课时,对比天文系与物理系的课表,张泽浩发现重合率很高,而物理对他来说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他深感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大相径庭——高中物理靠公式与简单的分析就能做题,而大学物理需长于分析研究、精于数理思维。从普通物理到四大力学,各类课程依次开课,难度不断递增。除了物理学的基础课程,天文学导论、恒星物理、球面天文学等各类天文学的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编程的基础课程也穿插其中。学天文,他遇到了必须越过的“坎儿”。挑战面前义无反顾、笃定前行是他的性格,也体现了他的“犟劲儿”。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会有疲惫感,但当张泽浩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挑战之后,最终还是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成就感。随着对天文学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他心中,天文之柳变得“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天文系学生,他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广泛参加了数学建模、物理、英语等竞赛,也在学业之余接触了前沿的科学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张泽浩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整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不仅加深了对天文学的认知与理解,也让他发现了科研的魅力,探寻出了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


张泽浩参加学术会议







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谈到科研,张泽浩说起来滔滔不绝。他既感谢自己一路以来的辛勤付出,又感恩在科研路上遇到的很多亦师亦友的师长。最初,作为科研“小白”的他并不明白天文学中的各个研究方向,也不懂得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新生导师姜碧沩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张泽浩选择了恒星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提起姜老师,张泽浩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他在大一上学期就选了姜老师的一门面向高年级学生的课,由于开学第一周新生教育错过了课程,他便去老师办公室询问上课内容。“我们聊来聊去,我发现面前的这位老师随和、健谈,谈到专业知识又深入浅出、清晰易懂。于是我就提出能不能请她当我的新生导师,她当然也同意了。”


张泽浩(中)与姜碧沩教授(左一)、

任逸博士(右一)


从入学后第二三周开始,张泽浩便定期参加组会。对于大一“萌新”而言,这种新鲜的学术体验很符合他对大学校园的期待:人数不要太多,场面不要太压抑,以互动型、研讨型的交流分享为主要目的。他最开始十分享受这样的氛围,但这样的“享受”很快就被听不懂导致的“焦虑”代替,姜老师一般要求每一位听众至少提一个问题。“这太难了!”张泽浩笑着说,“但姜老师一直鼓励我提出问题,哪怕只是问某个东西是什么。因为她常和我们说,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没有不好的问题。所以我问的问题越来越多,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

 

渐渐地,张泽浩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万事开头难”。也许和大多数科研“小白”一样,他也为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发愁。此外,天文知识的缺乏和计算机能力的不足同样制约了他的工作。“一个转机是我和我们组的任逸师兄约了一次讨论。无论是项目相关的物理、天文背景,还是这之外的更多未曾了解的领域,师兄都详细地向我解释,丝毫没有厌倦我这个菜鸟提出的各种无聊的问题。可以说,从那起,我才大概清楚科研工作要从哪一步开始、要怎样进行。”张泽浩回忆道,“师兄现在已经毕业了,但是他作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第二导师,正在指导我完成手头的新课题。”


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研讨会上与德国天文学家

进行学术讨论


就这样,在科研过程中,张泽浩始终不言放弃,文章读不懂就一点点查词语、一遍遍做翻译;代码不会写就查阅资料、搜索网页之后再回来写。可即使这样,他也常常走入“死胡同”,不得不另辟蹊径,他怀疑过、彷徨过,但他深知,未经“山重水复”,哪有“柳暗花明”。研究期间,他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不断改进、细化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从而使它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意义。终于,在大三下学期,张泽浩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SCI-TOP期刊上。

 

除此之外,学术交流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方面,本科期间,张泽浩多次跟随导师和课题组参加国内外的访学、学术会议活动,包括布达佩斯Konkoly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并经常进行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他说:“一方面,这是难得的学习交流和获取学术前沿动态的机会;另一方面,了解到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对我的工作感兴趣是一件幸福的事,也证明了我对科研领域的一点小小贡献。”








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学生工作是张泽浩大学生活中同样重要的一环,在担任天文系学生会主席、北师大学生委员会委员等期间,他积极履行职责,一方面帮助完善制度章程,另一方面努力举办各类精彩活动。“学生工作其实是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因为你会看到有些同学因为你的付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许是权益得到了维护、也许是在活动中快乐。”

 

正因如此,张泽浩在策划活动时更看重“同学们需要什么”,尽量避免那些“为了办而办”的活动。在谈到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活动时,张泽浩提到了新生座谈会。“天文系转专业的同学一直占比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还没有认识到天文学的魅力,就被那些数学物理难倒了。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座谈,向新生展示天文学的美丽,他们也许就会爱上天文。”在当时新生班主任林琳老师的倡议和支持下,张泽浩组织了持续七周、覆盖天文学几乎所有领域的系列座谈活动,邀请了超过20位天文系的老师参与。“从同学们的各类反馈中看,我感觉这样的工作是值得的。”


张泽浩作学术报告


神秘而广袤的星空始终吸引着人类,天文系学生会也致力于开展天文科普。张泽浩说:“天文人的期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自己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所有人真正共享这片天空。”于是,在双子座流星雨划过夜空之际,张泽浩和他的团队与全校师生相聚夜幕之下,共同对流星许愿、观赏浩瀚星空;春暖花开之时,他们带领同学们拼星空拼图、认全天星座、云游望远镜、体验太阳系主题的定向越野。天文之花开遍校园,这其中少不了张泽浩和他的伙伴们的努力。

 

“一二·九”合唱比赛一等奖、优秀学部院系学生会评比二等奖,对于人数极少的天文系而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学生工作处理起来十分繁琐、辛苦,面对困难和挑战,张泽浩从未想过放弃,“真正做起工作来其实没那么累,是因为我们系党总支副书记刘康老师和团总支书记李雪娥老师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麻烦。”张泽浩说,“他们总是支持我的想法,为我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是我和整个学生会最坚实的后盾。”








四、既是使命,也是光荣


“阳光男孩,志在多方”。2020年底,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开启,张泽浩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一轮轮的选拔,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冬奥志愿者。冬奥期间,他担任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即面向观众进行赛事服务,工作地点在国家速滑馆。张泽浩需要引导观众在场馆中行进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要负责解答观众的疑问。

 

为了服务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张泽浩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无法回家过年,2022年1月底,他们便接受培训、进行赛前隔离,学习北师大青年运动史、奥运精神,掌握冬奥场馆各部分地理位置、基本服务要求,培训急救技能等。从2月4日冬奥会开幕,一直到2月20日闭幕,志愿者们每天都要前往场馆工作,风雪无阻。学校提供了舒适的食宿条件、组织了新年联欢,即便不能回家过年,这些感动也足以弥补遗憾。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火爆全网,许多观众来到场馆后便兴奋地询问,张泽浩热情地给观众指明专卖店的方向。有的观众买完吉祥物之后,会拎着大包小包给他看:“呀!我买到啦!”张泽浩也会送去一个大拇指:“你真棒!”


张泽浩在国家速滑馆为观众指引方向


志愿者每天都在重复回答许多几乎同样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枯燥,但张泽浩一想到每一天的观众都是第一次来这个场馆,他还是会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观众一样的热情与活力。每天晚上比赛结束,看着观众散场离开时,听到一声声“谢谢”、“辛苦啦”,他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劳累也瞬间消散。

 

能够参与这样的体育盛宴,张泽浩幸运自己生逢其时:“这既是使命,也是光荣”。









五、“做对的事情”


刚进入大一,张泽浩就加入了辩论队,并一直坚持到了毕业。他把这视作一种“辅修文科”的机会:“辩论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的途径,尤其是对于理科同学而言,否则我们没有任何机会了解和挖掘那么多社会议题。”张泽浩和队友们在备赛过程中,会围绕诸如“美颜技术”“孔乙己文学”这类题目搜集大量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除了能在辩论赛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更重要的是,张泽浩通过这项活动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也收获了学校“风云杯”冠军。“通过备赛时的讨论,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其观念如何,能够聊得来的,自然就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张泽浩笑着说,“和这样一群好朋友一起努力,当然越来越起劲,冠军也就水到渠成啦!”


张泽浩与队友参加“风云杯”辩论赛


疫情期间,张泽浩看到很多医生前往一线的请战书,自己虽然不懂医学,但是也应该做出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他参加了抗疫支教队,为北京市警察和医生的子女辅导学业,支教队的工作持续了一整个学期。“我觉得这个事情也是有意义的,然后就去做了。”尝试专业学习之外的事情,也是丰富我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

 

这就是张泽浩课余生活的缩影。在外人看来,学习、科研、辩论、志愿……每一项都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如何平衡好它们呢?答案是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更高的效率。大学四年,张泽浩每天早出晚归、“未舍昼夜”。昼间课余,图书馆、自习室是其“追光”之所;夜晚预约图书馆、与同学讨论,是他的生活常态。“每天事挺多的,也挺忙,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总比无所事事闲着好。年轻人总该有点儿朝气吧!”张泽浩平和地说。

 

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张泽浩十分谦虚,“没有觉得自己特别优秀”,他认为自己只不过“在做我认为对的事情”。也许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但张泽浩总能找到自己热爱事物中的独特意义。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坚实的后盾给了他信心和底气,让他能够放心地去做那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张泽浩希望自己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坚守初心。“如果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问我自己,我依旧不后悔我的选择和走过的路,那我就是成功的,我也希望是这样。”








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2022年度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bnuweixin-


采写:汤瑾妍

排版: 刘甜甜

责任编辑: 宋紫怡、李佳桐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凡星灿烂丨张泽浩:遨游古今寰宇,散落一身星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