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星灿烂 | 周博:保持“碳元素”的初心,柔软且坚毅地迎接未来无限可能




周博,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低维金属-有机杂化组装体的构筑及长时激发态调控。曾获得过北京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国家奖学金(2次)、宝钢优秀学生奖、唐敖庆化学奖学金、中国化学会菁青星火奖、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会议口头汇报一等奖、博士新生特等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12篇,5篇入选为ESI高被引论文,4篇入选为封面或封底论文,1篇被评选为Featured Article,同时授权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文章累积引用量达1000余次。


谈及化学,周博已经用14年和它打交道了。从初高中课本上对化学知识的懵懂认知,在考场上写下熟稔于心的化学方程式;到进入大学,走进实验室亲自验证一个个化学反应,惊叹化学之美……到如今,她已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这一领域攻坚克难,摸索前行,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化学反应的“最优解”。

心向化学,埋下科研的种子


从上游基础科学到下游应用科学,周博尝试用化学串联起底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研究系统。在她看来,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是理解复杂科学体系的一架桥梁、一把钥匙。初入大学,周博一边修习系统的化学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学院开设的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她接触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方面面的分支学科,形塑对化学科学的整体认知;在实验中,她动手验证实验现象,有时酸、碱的用量稍有偏差,实验结果便与预想不同。这些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学习,让她认识到,化学本身连接起理论知识模型和复杂的科学实验,是认识复杂科学体系的一把钥匙。这些研究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对周博来说是重要的科研启蒙。



从已知到未知

“好奇”是科研的内驱力


读至研究生,周博真正体验到求学从已知到未知的阶段转变。本科时老师会在做实验之前带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有一个初步了解。这些实验虽然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但其实已经经过一代一代多方筛选,是非常成熟的实验。老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者分析某个实验失败的原因。读研之后,周博渐渐开始接触探索性实验,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猜想,但是没办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此,每次实验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她始终保持高度认真的态度,避免人为的误差。凭着对化学的兴趣和对未知的好奇,周博一次次克服难关,一次次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她说,好奇心是她选择科研的内驱力,书本的知识虽经典却有限,而科研有着数不尽的未知,她想做的就是发现新的可能性。


从做实验到提出新机理

找到“钻研”的感觉


提及求学中最关键的一次转折点,周博坦言是导师为她指明了方向。在研二时,她在导师指导下开始尝试独立做科研。在一个课题中,从材料合成、性能表征到文章初稿撰写都比较顺利,于是周博信心满满向导师汇报成果,导师却并不急于让她发表,而是耐心与她讨论实验中的各个细节,并引导她去揭示该实验体系的内在工作机理,不仅限于描述表观实验现象。在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她查阅大量文献,补充实验数据,钻研实验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最后大胆提出并仔细验证了新的机理,并将论文顺利发表,获得了评审专家的正面评价。与导师的讨论点拨了她对科研的进一步理解:科研不是止步于合成出新的材料,而是要持续钻研,和学界对话。在阅读文献和数据分析中,周博找到了钻研的感觉,并坚定前行。


以平常之心,面对顺利与挫折


在周博看来,提出假设、开展实验、撰写论文是科研的有机体,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在这一过程中,她始终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生活节奏的稳定性,认为集中时间去干一件事比分散去做的效率更高。一旦开始了一个研究项目,她的目标会很明确,阅读文献、合成材料、观察现象、优化方案,直至做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周博在科研过程中的作息节奏始终规律,她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处于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在论文投递阶段,有时会很顺利接收,有时则会连续被拒稿,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她往往会把精力和关注点放在研究成果本身,并在一次次的经历中逐渐认清自己的科研本心:她热爱实验,因为实验是把假设变成现实的重要一步,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有它的价值所在。

用最微小的热,发最亮丽的光


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光学通信、照明显示、光催化、光电探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周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低维金属-有机杂化组装体的构筑及长时激发态调控”的阶段性研究目标正是通过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来调控物质的各种发光性能,包括发光寿命、效率以及颜色等,这是她在寻找的“最优解”。目前,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周博及其项目组成员的研究成果正逐渐应用到信息安全、传感检测、生物治疗等前沿领域,她希望未来这些成果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与现有的科学技术适配,减小其走进社会的阻力。

 

用最微小的热,发最亮丽的光,不仅是周博在科研中的研究志趣,也是她的人生态度。风起青萍之末,浪成微澜之间,作为浩瀚学海的一个小分子,她一直以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在科研的圆周线上执着一点攻坚克难,以点点星光,照亮璀璨夜空。


做一颗柔软且坚毅的“碳元素”


一路走来,周博与化学相伴,以时光作渡,坦然奔赴远方。她认为奖项只是一个阶段对科研成果的肯定,只有不断思考和产出,才能不断进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她怀揣纯粹的学术之心,脚踏实地,上下求索。

 

学有所用,周博喜欢用化学中的碳元素来解释生活世界。碳有很多同素异形体,因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列不同,其单质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坚硬的金刚石、柔软的石墨、抗氧化的富勒烯……在不同的环境下,碳元素的组成形态多变,功能各有所长,就如同每个人在不同空间场景或人生阶段的不同身份。她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收获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保持“碳元素”的初心,柔软且坚毅的迎接未来无限可能。


-bnuweixin-


采写:初凡琪

排版:宋心怡

责任编辑:曹畅 姜思宇 陈宁心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