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进回应医学生极端事件: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工作强度!

医讯小编 掌上医讯 2024-05-25

导语

刘进:近期医学生自杀事件我们是非常痛心的。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爱护年轻医生。

作为国内最早发起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专家之一,刘进教授的大名在医疗领域几乎无人不晓。前段时间,多位规培生用极为惨烈极端的自杀方式引发全网关注,央视网更是发出灵魂拷问:好好的规培医生,怎么成了“免费牛马”,再一次把规培制度推上风口浪尖。


不是太了解的朋友可以上下滑动翻看大掌之前的推文:

遗书催泪!网传“25岁研三规培生值班室割喉自杀”,距离毕业只有3个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视!
突发!又一名规培医生刎颈自杀,血泪教训为何又来一次?突发!6天内2名规培生在同一家医院自杀身亡!院方回应了最新!规培生家属:事发前被喊去谈话,自杀背后的更多细节被曝光!

规培制度引发下暗流涌动被揭露后,作为推动规培执行落地的创始人刘进现身了 ,并对此做出了回应。


规培生工作时间长?

刘进:请对比美国

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工作强度


在此之前,湖南某医院的一名规培生在遗书中提到自己连续工作了36小时后选择了自杀,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刘进表示,35年前,美国规定住院医生的工作时间每周不超过120小时,而现在美国的规定是住院医生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0小时,此外还规定每周至少有一天连续休息24小时,每次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也就是说,剩下的5天,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虽然我国没有类似的规定,但连续工作36小时的情况极为罕见,也是不应被允许的。工作时长可能是全球医生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正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如果手术还没完成,到点下班,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会同意医生这样做吗?


对于许多网友呼吁减少规培时间以减轻规培生压力的观点,刘进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规培生需要在不同的科室进行轮岗。只有通过轮岗,医生才能对疾病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考虑病人问题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如果将时间缩短到一至两年,可能会导致医师轮岗不全,培养出的医师就不会是合格的。


因此,他认为医院在训练规培生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他们在未来独立行医时,必须能够承受这样的工作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医生过度疲劳,而是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规培钱少事多、压力大

刘进:各行业的学习者谁能幸免


刘进认为,大部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无论是哪个行业,对于自己的收入情况都能接受吗?


据了解,按照目前国家的规定,每年为每位住院医生提供3万元的补助,其中1万用于支持基地和教师,剩下的2万用于补贴参与培训的住院医生,也就是每个月每人补贴1667元。刘进认为,大部分医院都在尽力为住院医生提供补贴,大多数规培基地的补贴能够达到或接近基地所在城市的平均社会工资。


此外,例如有规培生抱怨写病历,认为这是简单重复的抄写过程。但特别是在内科系统,写病历属于基本功,这里面包括病人主诉、各种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鉴别诊断,是非常严格的临床逻辑思维训练过程。很多医院都要求年轻医生必须写出多少份大病历,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能力。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写病历、开医嘱,这明明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再比如查房和办理出院手续,刘进指出,能把这些事情简单地理解为打杂吗?例如办理出院手续,最后要落实到患者确诊、需要带哪些药物回家、后续医嘱交代等,这些都是病人最关心的事情,难道不是年轻医生该学习的吗?


就好像是练习乒乓球,在训练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简单重复性的内容,但就像是询问患者病史,需要有先后顺序才不会遗漏,这些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


当然了,每家医院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排除有一些原本不属于规培生工作范畴的事情安排规培生完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一定不是主流。但我国推行规培制度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这期间教学相长,老师们也在进步。


此外,刘进也表示,看到有言论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压榨创收的剥削制度,但在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中基层的住院医生在工作几年后一般要到大医院进修一年,这期间,进修医师必须向大医院缴纳进修费用。而目前规培生是能够享受到国家补助的,这种言论不攻自破。


规培生自杀事件频发

刘进:要真正关心爱护年轻医生


刘进表达了他对规培生自杀事件的深深哀痛,并强调我们应该真心关怀和爱护年轻的医生。


他呼吁全社会、政府相关部门、基地医院以及临床科室的主任和教师,以及医学生的父母,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针对导致死亡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这才是真正关心年轻人的方式。例如,首先,年轻医师要警惕自己是否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一旦发现有相关疾病的迹象,应主动进行诊断并及时报告。医院员工(包括规培生和专业硕士生)的常规体检年龄应提前到25岁,尽可能做到对许多基础性疾病进行预警、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其次,医院、科室和教师,家长应关注规培生和专硕生的身心健康,开展相关的培训、疏导和治疗,给予年轻医生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告诉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心理障碍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及时寻求帮助。规培生和专硕生也应提高与教师和领导的主动沟通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等。


谈工资时是学生,谈工作时是打工人

刘进:规培制度仍需完善


据我们所知,目前我国在医院规培基地学习的学员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人员身份的住院医生,他们需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去基层医院工作之前在规培基地学习三年;第二种是通过教育部考试的专业硕士生,教育部规定他们在36个月的学习期内要接受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培;第三种是进修医生。


其实,在刘进最初提出建立规培制度的建议时,教育部还没有规定专业硕士生必须接受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培,包括国家按照每年每人3万元的政策,这笔补助并未进入教育部的专业硕士体系。


由于受到教育部配额的限制,每年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医学院应届毕业生能通过专业硕士的考试并被录取,他们进入教育部的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系统,在完成规培的33个月期间无法领取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按照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培系统的规培生人数进行分配的,每人每年3万元。而专业硕士生属于教育部系统,不在卫健委的规培系统中。这种规培生和专业硕士生在收入上的差距是在教育部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必须参加33个月规培后才出现的


如果将这两者混淆,就会得出“我国约有四分之一的规培生(实际上是专业硕士生)每月只有不到1000元的生活费”这样的误解。解决专业硕士生待遇较低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教育部门主动与国家财政部和卫健委积极沟通,争取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的财政补贴和医院补贴也纳入规培生补贴体系。


因为临床医学学位应该授予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可以成为住院医师,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此外,一部分人选择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培训完成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也能避免上述的问题。


刘进认为,规培制度在设计上还有改进的需要:


1、国家财政应该承担至少90%以上的住院医师规培费用。他最初提出的是每年每人10万元,现在可能需要更高。这也会激励规培基地招收更多的住院医生,为国家培养住院医师,因为独立核算的医院并无义务为国家培养人才。


2、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作为规培基地,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教育培训而非科研,但现在许多医院更加看重科研而非教育培训,这是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其实医院应该全面发展医疗、教育和科研,其中临床医疗应该是首要任务,教育培训次之,科研应该排在第三。


3、教学相长。带教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技巧,医学教育主要是床旁教学培训,在病人旁边、手术台旁、诊断床旁、病床旁或门诊进行,这与大学教育有所不同。


7、住院医生应该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能力,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可能导致一部分医学生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和培训方式。


最后,他表示,完善规培基地标准并确保其实施,这些都需要时间,但时间不能成为借口。中国有14亿人,基层需要更多的“健康守门人”,这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础,规范化培训是一项关乎民族健康和国家命运的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重压下的医学生频频崩溃

规培制度的初衷可还在? 


医学教育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医学生的教育、住院医师的培训和专科医师的持续教育。在中国,住院医师的培训一直是这三个环节中最弱的一环。


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医学院毕业生作为医院的正式员工直接分配到中基层医院(地市级或以下医院),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医学生有机会分配到三甲医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希望这三分之二的医学生在到中基层医院独立看诊之前,能先在大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以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为公众,特别是农民、工人和普通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这也是解决看病难的主要手段之一。


基础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是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只有大部分医生都经历过规范化培训,才能保证14亿中国人在常见病和多发病上得到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导。


在这样的初衷之下,刘进成为了这个制度的推动者。


35年前,作为中国第一位临床麻醉学博士,刘进去美国攻读博士后。在出国前,刘进向他的博士生导师徐守春教授告别,徐守春教授让他在做科研的同时,还要研究为什么我国的临床医学比美国的水平低?


带着这样的任务,刘进花了很长时间观察,“两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水平并没有太大差距,但美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成为主治医师,都必须经历高度规范和现代化的培训,相比之下,中国同阶段的培训规范程度不够,这是中美两国主治医师临床知识与技能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刘进已经获得美国德州的医疗机构许可证(Institution Permission)并在西南医学中心(规培基地)担任麻醉科的主治医师。但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的重要性成为他回国的重要原因。


1994年初,刘进回国后,在北京阜外医院担任麻醉科主任,要求科室内所有年轻医生按照他制定的标准推行规培制度。但阜外医院是一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没有麻醉学规培所需的其他临床麻醉亚专业。为此,刘进联系了北京协和、天坛、儿童医院等医院,将年轻医师送去专科。2000年,刘进申请调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是一家综合性医院,相比阜外医院,更适合推行规培制度。


借此机会,刘进开始在华西医院的麻醉科试点规培,并在2003年开始向其他科室普及,同时招收“社会人”参与规培。也是在同一年,刘进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建议。


“卫生部颁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定和卫生部认定培训基地已有约十年,但由于没有从体制上根本改变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这些工作实际上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刘进在2003年首次提交的建议中如是写道。


区别于卫生部颁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定,刘进提交的建议中,焦点在于由国家建立统一制度,要求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师接受3年规范化培训后再投入医疗人才市场;以及由国家财政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平均补助1000元/月/人,这一补助在2012年提交的全国人大建议中提高到10万元/年/人(其中1/3基地作培训经费,2/3补给每一位住院医师)。


最终,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同时,中央财政自2014年起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补助资金三分之二用于补助参培住院医师,三分之一用于补助基地和师资。


以华西医院麻醉科为例,据刘进提供的数据,2000年华西医院麻醉死亡率高达万分之一,随后麻醉死亡率不断下降至五万分之一、二十万分之一,而这离不开华西医院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如今,规培制度已在中国发展了10年,也确实显著地改善了我国医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有效缓解了医改过程中基层一线医师紧缺的困难,也成为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但刘进依旧认为,美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约有100年历史,他们也经历过很多医生现在所经历的事情。事实上,两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水平相差并不大,但我国临床主治医生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中间就差了一个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中国已走完美国前50年的路。我国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综合水平大概相当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赶上这50年可能再用20年就可以了。规培之路任重而道远。


据中国医师协会披露,2023年全国共有12万名医学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我国规培制度实施十年以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不容忽视的是,规培制度的落地与实施还将面临着不少挑战。规培不应成为广大医学生职业起步路上不可承受之重,让规培制度更好以人为本,助推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更应成为全行业的焦点课题。


湖南、广西、上海等地接连发生的医学生自杀这类事件,不知会不会再次上演......而这几起自杀事件,暗示着这项原本有利于医疗行业发展的制度却曾演变成某人手里的刀,打着规培制度的旗号伤害同行、认作牛马,舍弃初心,任意践踏着那些怀揣医学梦想的学生们,初心何在?前路如何?引人深思!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