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动配送车进校园:一次小黄和大白的合作

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 2023-04-06

4月13日,上海下起了大雨,运送物资变得更加困难。志愿者们穿着白色防护服,有的为了方便搬运,没有撑伞,把餐食搬运到自动配送车上,又送到每一栋宿舍楼下。当天晚上,一位同学在朋友圈写道:“我以为今天的晚饭得推迟一会儿,等雨小了再陆续送来,可是没有。”

复旦青年记者 廖鹏宇 侯名瑄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卢洁 张淑凡 编辑


“绿灯准备,一脚油门排队队过去!”随着保安一声口令,6辆黄黑色的自动配送车齐齐嗡动,从复旦本部鱼贯穿过国定路,驶入东区的大门。在车辆后方的电子屏上,亮着“复旦大学加油”6个大字。


这是复旦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自动配送车,主要负责餐饮等物资配送的工作。



“铁憨憨”到复旦


自动配送车的外形方正可爱,被一些复旦师生称作“铁憨憨”。


4月9日,10辆“铁憨憨”经过严格消杀后,在美团技术人员的远程操作下,载着相关设备进入了复旦校园。当天,6辆自动配送车在复旦邯郸校区本部试运行。15日,剩余的4辆进入南区,正式投入使用。


到了送饭的时间,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们将盒饭整齐地装进进自动配送车,喊一句:“师傅,去X号楼。”


“好嘞!”小车传来回应的声音。说话的人是美团自动配送车的云控员,他们在云端帮助跟志愿者交互接收配送指令,并监控车辆自动驾驶的安全。随后,车门缓缓向下关闭,小车就开始按照指定的路线前进。它灵活地转弯,引得周围的志愿者感慨:“这车好厉害!好神奇!”


▲复旦大学志愿者和云控员沟通/图源:李子萱


小车装载饭菜,抵达临近宿舍楼的卸货点,由志愿者卸下饭菜后,再“空着肚子”原路返回,将屏幕后的字幕切换为“临时停车,等待配送”,等待下一次的配送任务。


▲无人车显示“临时停车”标识/图源:李子萱


先前,本部学生志愿者需要把旦苑的饭餐装到大巴或是电动三轮车上,由老师们开车把饭菜到各个集散点。集散点的学生志愿者要把饭餐装到手推车上,再将饭餐送到每一栋楼手推车上,最后将饭餐送到每一栋楼。南区只有一辆电动三轮车,饭菜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手推车送到每一栋宿舍楼下。


了解到美团的自动驾驶技术后,学校老师们与美团取得了联系,并且反复确认了安全性等问题。最终,10辆由美团提供的自动配送车进入了复旦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一辆自动配送车共有两个车厢,总装载量是150kg,容积近540L,可以容纳大约160份普通餐。


▲自动配送车显示“临时停车”标识/图源:李子萱


在本部,6辆自动配送车各自负责1栋宿舍楼的早餐送餐任务。加上等待和装卸的时间,自动配送车在食堂和宿舍楼之间一次往返大约需要15分钟。午餐和晚餐的菜量更多,每2栋楼的饭菜需要3辆自动配送车来运送,送完所有的饭餐,大约需要25分钟。晚餐有时候还要配送酸奶、水果,花费的时间则要更长一些。在南区,自动配送车负责给距离食堂较远的10栋宿舍楼送餐,4辆车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


对此,复旦校团委朱逸骏老师感慨:“技术改变生活。”


聊天与充电


朱逸骏是负责和美团技术人员联系的对接人,也是第一批学习自动配送车操作的人员之一。他和六位复旦本部学生志愿者通过语音系统与后台工作人员实时联系,学习开车门、启动电源、充换电池等操作。三十分钟的培训结束,车辆就投入了使用。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本科生徐杨佩妮是第一批志愿者之一。第一次送餐时,小车还没有复旦的地图,需要志愿者带路并由美团的云控员操控。徐杨佩妮通过车载语音通话设备和云控员沟通,“现在要往左走”“一直往前走”。


在自动配送车背后的云控员性格各异,让徐杨佩妮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口音带着京腔的云控员,就像“传统北京的哥”。有的云控员小哥比较活泼,还会和志愿者们聊天,“右边是你们操场吗?”“左边这个高楼是什么?”


▲志愿者俞智瀚的朋友圈


志愿者们也借此机会带着云控员小哥参观复旦校园,这让封校已久的志愿者们有了一种“接触到了外面世界”的感觉。“很新奇,技术提供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联结方式。”徐杨佩妮感叹。


现在,自动配送车已经熟悉了复旦的道路,志愿者们只需要把目的地告诉云控员,自动配送车就能根据预先设定的路线自己行驶过去。


4月12日,小车开进东区,车内没有人,有时候却会传出人的声音。很多同学都感到很好奇,一些志愿者还跑到自动配送车的旁边,围着它问:“你是谁?”“你是学生吗?”“你在哪里?”朱逸骏笑道:“我当时就在想,哎呀,美团的云控员肯定觉得复旦大学同学怎么了,问这么可爱的问题。”


完成送餐任务,自动配送车掉头离开,很多同学还和它招手再见。


现在,和自动配送车一同工作的志愿者共分为两类,一类是送餐志愿者,负责装餐和卸餐;另一类是车队志愿者,负责车辆的修理和维护。


结束送餐后,六辆自动车停放到本部学生超市门口,车辆维护组的志愿者需要在集中停放点反复核查每一辆车的状况,一般需要及时更换电池、轮流给电池充电、进行消杀以及在必要时更新车载系统。


朱逸骏将电池和36斤装的一箱牛奶作比较,估算出每块电池的重量是四五十斤。三个充电桩在叶耀珍楼门口,充换电时,志愿者们需要抱着电池在本部学生超市门口和叶耀珍楼之间来回跑。因为本部一共有5栋女生宿舍楼和1栋男生宿舍楼,志愿者大多是女生,朱逸骏说:“姑娘们真的毫不含糊,但凡要出力气的,都是尽可能地上。”


“复旦大学加油”


自动配送车投入使用后,老师和同学们也在思考,如何在细节上确保和优化车辆的运营:每个车仓里要怎么摆饭,怎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空间,如何保证饭盒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这些问题,都需要预先做好规划。


4月12日,朱逸骏盯着自动配送车背后的电子屏,想到封控期间同学们都“憋”得很辛苦,每次小车行驶时,很多同学都会通过窗户围观,他便提出了一个想法:在车后面的屏幕上打上“复旦大学加油”这六个字,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看到。


如果美团技术人员能在自动配送车旁,调整电子屏字幕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疫情防控期间,技术人员没法实地和车辆接触。经过研究,他们决定采取远程刷新车辆版本的方式来改变电子屏的字幕。


这需要学校里的老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配合。朱逸骏被拉进了一个21人的群聊,群内是负责复旦自动配送车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云控员、一线运营专员、技术更新人员、区块负责人员等。


在入群之前,朱逸骏以为每天负责自动配送车工作的只有云控员和两三个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实际上,车辆的使用、行驶路程、送饭总量、电量情况、技术更新、天气情况和预防措施等,都有人员在关注。


朱逸骏和美团技术人员约好在当天18点调试电子屏,但因为有搬运任务,朱逸骏到20点才抽出时间,根据已经编辑好的程序,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自动配送车逐一设置。21点40分,每辆车背后都亮起“复旦大学加油”六个大字。朱逸骏把车归位后,为每一辆“铁憨憨”披上雨衣,迎接夜间即将到来的大雨。


▲4月12日晚刚刚调试完成的自动配送车


4月13日,上海下起了大雨,运送物资变得更加困难。志愿者们穿着白色防护服,有的为了方便搬运,没有撑伞,把餐食搬运到自动配送车上,又送到每一栋宿舍楼下。当天晚上,一位同学在朋友圈写道:“我以为今天的晚饭得推迟一会儿,等雨小了再陆续送来,可是没有。”


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其余皆来源于受访者

视频来源孵蛋姆

微信编辑丨卢洁

审核丨甲干初



往期精彩


团购幕后:我在小区当“团长”


盒饭幕后:白天做饭,晚上卸菜,全天买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