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文学阅读塑造了儿童吗?

ECNUP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儿童文学史

文学阅读塑造了儿童吗?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

塞思·勒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9747-1

2020年4月

88.00元


如何界定“儿童文学”?《伊索寓言》为何在古典时期、中世纪乃至现在一直备受推崇?清教文化、约翰·洛克及达尔文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男孩读物与女孩书籍各自的书写传统是什么?文学阅读塑造了儿童吗?这部颇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史学术专著,将逐一解开上述谜题。


从古希腊罗马的正统权威、中世纪的寓言遗俗、清教的字母教育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想象天地,直到当代儿童文学的新发展趋势,本书详细梳理了两千多年的儿童阅读和教育传统,呈现了从古典到当代的西方对儿童、儿童读物以及阅读本身的思考。作者视野宏阔,以文学、历史、哲学与社会政治的交叉视角,对众多儿童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作出独到的分析,展现了儿童文学丰富多样的面貌。


作者简介

塞思·勒若(Seth Lerer,1955— )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杰出的文学教授,198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专注于文学史、语言史及儿童文学的研究。他于1981—1990年执教普林斯顿大学,1991—2008年执教斯坦福大学,2009—201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波爱修斯与对话》《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的遗产与影响》《乔叟及其读者》《谬误和学术》等。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   论  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史

第一章  说吧,孩子

            古典时期的儿童文学

第二章  独创性与权威性

            伊索的寓言及其传承

第三章  宫廷、贸易和修道院

            中世纪的儿童文学

第四章  从字母到挽歌

            清教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心灵的玩物

            约翰·洛克与儿童文学

第六章  独木舟与食人者

            《鲁滨孙漂流记》及其遗产

第七章  从岛屿到帝国

            讲述男孩世界的故事

第八章  达尔文的影响

            从金斯利到苏斯的世界

第九章  暴躁且怪异

            从维多利亚时期到现代的正经话与胡话

第十章  麦秆变黄金

            童话的语言学

第十一章  少女时期的剧院

            女性小说中的家庭、梦想与表演

第十二章  花园里的潘

            儿童文学在爱德华时代的转变

第十三章  美妙的感觉

            美国儿童文学的奖项、图书馆与组织

第十四章  直话直说

            风格与孩子

第十五章  在纸上轻叩铅笔

            讽刺时代的儿童文学

结   语  儿童文学与书籍史

致   谢

注   释

索   引



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史


自有儿童之日起,便有了儿童文学。早在约翰·纽伯瑞(John Newbery)成立第一个专门出版童书的印刷厂以前,就有了讲给孩子听、写给孩子看的故事。原本为成年读者写的书也会经过仔细改写和选编,使之适合年轻读者。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传统植根于阅读和背诵诗歌、戏剧。


两千年来,《伊索寓言》一直是课堂上和家庭书架上的经典。从昆体良(Quintilian)到约翰·洛克(John Locke),从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到苏斯博士(Dr. Seuss),思想家们不断探索通过文学学习语言、了解生活的途径。


儿童文学史与童年史密切相关,因为孩子是被他所学到、听到和讲述过的文本和故事塑造的。学习如何阅读是终生的经验,也是决定性的经验。



“我们总能记得,”弗朗西斯·斯巴福德(Francis Spufford)在他引人入胜的回忆录《小书痴》(The Child That Books Built)中写道,“那些令人转变的阅读经历。有时候,一本书进入我们恰好准备好的心灵,就像一颗籽晶落入过饱和溶液中,忽然间,我们就变了。”我的这本书便与此种转变相关。它不仅介绍了虚构文学的形式和插画艺术的发展史,还记录了文学想象的形成过程,展现了那些在书中寻找多彩世界和在大千世界中寻找书籍的孩子们。


这本书探讨了不断变化的家庭生活,还有人类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以及出版环境和公共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儿童有时突然发现,有时是微妙地感知到,自己被文学改变了。因此,我所写的是一部读者视角的儿童文学史,是对从古至今的读书儿童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同时,它也是我个人的一份阅读经验报告,涉及我依据自身学术研究对儿童读物作出的解读。


但是什么是童年?自菲力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试图定义它的现代形态起,学者们就开始尝试书写它的历史。对阿利埃斯来说,童年并不是人类生命中某种本质的、永恒的特征,它是一种由社会观念和历史经验决定的存在形式。在《儿童的世纪》(Centuries of Childhood,1960年在法国首次出版)中,阿利埃斯提出,前现代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童年的概念,将孩子作为情感或经济投资是一种现代现象,与早期忽略、漠视甚至虐待作为个体的儿童的情况完全不同。



尽管阿利埃斯竭力消除这部关于儿童和家庭的作品中的感伤主义,一些学者仍对这种情感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力求对历史上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做出更加细致清晰的描绘。童年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把它与约翰·洛克、清教徒、让-雅克·卢梭、浪漫主义者或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联系在一起,它都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范畴,在与个人发展的其他阶段和家庭生活的联系中获得意义。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拜占庭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文艺复兴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文化,都对儿童的概念有清晰的定义,进而对儿童文学的标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用20世纪哲学家马克思·瓦托夫斯基(Marx Wartofsky)的话来说:“在与他人的社会交流与互动中”,儿童是或成了“他人对其所期待的形象及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期待的形象”。儿童文学也如此:儿童书籍被带入童年生活,用于培养社交能力,并在与读者、所有者、销售商和收藏家的互动中带来知识和乐趣。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听到和读到的内容的历史书。其中的故事、诗歌、戏剧和论文可能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也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而改编的。因此,我区分了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儿童文学由“为”儿童写的书组成,一种认为它由“被”儿童阅读(无论作者的初衷是什么)的书组成。写的是一部接受史,或许,用以诠释我的评论立场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儿童的书中寻找这段历史。


摘自《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绪论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国际格林奖儿童文学理论书系”(5卷)

蒋风 刘绪源 丛书主编


《中国儿童文学史》蒋风/主编,978-7-5675-7428-1

《奇异的儿童文学世界》[瑞典]约特·克林贝耶/著 沈赟璐/译,978-7-5675-6944-7

《儿童文学研究必备手册》[英]马修·格伦比 [英]金伯利·雷诺兹 /编著 孙张静 李萍 张岚/译,978-7-5675-6999-7

《批评、理论与儿童文学》[英]彼得·亨特/著  韩雨苇/译,978-7-5675-7248-5

《绘本的力量》[瑞士]玛丽亚·尼古拉杰娃 [美]卡罗尔·斯科特/著 李继亚/译,978-7-5675-7429-8


相关链接:

刘绪源:儿童文学研究,要在交流、切磋中前进


本期编辑 | Mozi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