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洲现代史》:一部中国学者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历史的力作

/Africa/

非洲,你不是一个国家,

你是一种观念,

形成于我们的思想,互相印证,

掩藏我们各自的恐惧,

憧憬我们各自的梦想。


——D.A.尼科尔

(塞拉利昂诗人兼外交官)


从中国视角研究非洲


文/李安山


非洲在世界历史中处于何种地位?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2008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同事张小明教授从欧洲访学回来,告知一位荷兰外交官有关非洲的著作正在译成中文出版,这位外交官希望我能为这本书的中译本写几句话。几天后,我收到了维恩(Roel vander Veen)先生寄来的英文著作《非洲怎么了》(What Went Wrong with Africa?)。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一位长期在非洲工作的外交官,作者对非洲有着无穷牵挂和深厚感情。然而,一种欧洲人的种族优越感跃然纸上。他对殖民主义的消极遗产只字未提,似乎毫无认识。


全书有两个观点:非洲失败了;非洲失败的原因是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出奇的僵化”,这种僵化以及相应的特征构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他明确表示:“非洲的前途并不太乐观。”


换言之,非洲发展缓慢的责任全部在非洲自身。究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观察角度使他只能用“现代化”理论去解释非洲的发展,还是由于“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使得他得出这种结论,我们不得而知。


由此看来,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写一本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历史的著作。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学者对非洲历史进行研究以提供知识参照系,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广大民众对非洲历史的兴趣。


如果我们将非洲放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观察,我们会发现,非洲对人类发展贡献卓著,这个大陆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至少表现为以下层面:


01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这一点已经日益为考古发掘和基因研究所证明。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走向全世界。虽然对埃及文明是否起源于非洲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02

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如埃及文明、努比亚文明、埃塞俄比亚文明、东非斯瓦希里文明、西非文明(加纳、马里、桑海、伊费、贝宁、阿散蒂)、刚果文明、津巴布韦文明等。


03

非洲作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受害者,为欧美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强迫迁徙及后来的自由移民使非洲与世界融为一体,非洲人遍布世界各地。在这一点上,非洲人与华人颇为相似。


04

非洲被强行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一过程使得非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陆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血液和乳汁,而它自身仍然落后,它的发展充满着困难和艰辛。


05

殖民主义统治使非洲经历了各种痛苦,非洲独立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也揭露了欧洲殖民统治的劣行,在国际舞台上对质疑殖民主义的道德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合法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6

南部非洲推翻以种族歧视为特征、以隔离制度为基础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对在世界范围内彻底否定种族主义的伪科学和种族歧视的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实现种族平等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07

非洲大陆不仅创造了各种文明使世界文明增色,非洲本土的宗教、哲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竞技等传播到全球各地,她所特有的以包容为特点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及文化感染力使整个世界受益匪浅。



20世纪是中国与非洲共命运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与非洲同发展的世纪。如果说,20世纪中国与非洲共命运主要表现在列强瓜分、社会剧变、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四个方面的话,21世纪的中国与非洲可以在建构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塑造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通力合作。只有这样,中国与非洲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A History of Modern Africa#

非洲总是不断有新鲜事物产生。


——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


在非洲,这种创造活动,几百万年前就已开始的人类的自我创造活动,仍在进行着。


——非洲学者基泽博(KiZerbo)


曾遭遇西方列强瓜分厄运的中国人,一直尝试着跟着世界潮流走,而近代以来的所谓“世界潮流”,只不过是“西方潮流”的代名词。这也合乎逻辑,因为人家走在前面。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国为了加快建设步伐,调整了方向,尝试着跟着苏联走。然而,历史再一次教训了国人。


值得深思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明智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浸透着冷战高潮中美国人对自身的某种信念”的“现代化”理论,居然成了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这颇有意思。当然,一种概念的运用并无专利。西方人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如“民主”、“人权”等概念。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应赋予这些概念以符合自身条件和价值观的内容


布雷默曾在《各自为政:“零国集团”世界的赢家与输家》中指出:二战以来经历的全球化进程显然是由美国主导的。这一论点并不充分。一方面,美国企图主导这一进程;另一方面,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一些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其中包括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谢立中和孙立平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从欧洲开始,通过传播等途径扩散到全世界。所有的社会都曾经是传统社会,而所有的社会也都将转变成现代社会。”


为了巩固核心国家的地位并从意识形态和物质利益上控制非洲,西方特别是美国企图主导的“现代化”进程确实在非洲发生。然而,这种“现代化”进程并未为非洲带来福祉。


非洲大部分国家目前面临着多重挑战:国家制度的巩固与国家良性治理面对各种困难;加快经济发展与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民族建构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跨境民族或社会集团碎片化的国家而言;加速非洲一体化和联合自强以有效应对外来势力的干涉。


近代以来所建立的世界政治秩序缺乏平等和公正,也不合理;国际经济体系由富国操纵,体系内部的相当部分已经过时;非洲国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充当着边缘角色,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往往既不能表达自身诉求,也难于维护自身地位。因此,非洲国家热切希望对现存的政治经济秩序进行改革,使自身利益得到适当保障。


中国的非洲研究虽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但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坎坷,至今研究水平还相对落后,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现实。西方学者的研究水平且不论,早期苏联学者的研究我们也是望尘莫及。


虽然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了中国学术界对非洲的重视,但这种研究多集中于当代中非关系。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批中青年学者正致力于非洲历史与现状的探索,既重视实地考察,也注重档案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实力的成果。


本文节选自前言,有删减。


推荐阅读


《非洲现代史》   

李安山 著

978-7-5760-0970-5

       188.00元       


内容简介


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

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非洲现代史》由非洲史权威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作者简介


李安山,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目录


上卷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言1


绪论3


一、“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与非洲4

(一)“现代化”理论出笼的背景及其实用性4

(二)非洲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关联7

(三)“现代化”理论在非洲:学理与实践的谬误8

(四)战后对非洲的关注11


二、非洲文明:被人遗忘的历史14

(一)历史学家的谬误14

(二)人类起源:非洲的优势16

(三)非洲文明:历史的见证17

(四)欧洲人对非洲文明的钦羡20


三、被称为“奴隶”的非洲人对世界历史的贡献22

(一)威廉斯论点:有关奴隶贸易对西方工业化贡献的辩论23

(二)奴隶贸易对西方工业化的作用24

(三)奴隶贸易对非洲发展的影响29


四、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废除31

(一)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争论31

(二)废奴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关系34

(三)塞拉利昂殖民地的建立36

(四)美国的废奴运动与利比里亚的建立39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历史的自觉:非洲早期发展与改革45


一、萨米尔·阿明的错误与非洲面临的变局46

(一)北部非洲的变局46

(二)南部非洲的动荡47

(三)东部非洲的转手50

(四)西部非洲的变革51


二、刚果王国的姆本巴·恩津加及其开放政策52

(一)刚果王国的起源与扩张52

(二)刚果王国与葡萄牙的早期关系54

(三)开放门户政策及其后果55


三、奥约帝国的兴起与改革57

(一)奥约的扩张与帝国的形成57

(二)奥约王权的神圣性58

(三)奥约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61


四、阿散蒂帝国与克瓦多革命65

(一)阿散蒂的起源65

(二)帝国王权的演变与巩固68

(三)克瓦多革命:改革与意义74

(四)英国的渗透与新的危机80


五、未成功的早期改革尝试82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82

(二)马达加斯加的“前工业化”努力84

(三)非洲国家早期改革的特点87

(四)早期改革失败的原因88

(五)双方军事力量的严重失衡89


六、埃塞俄比亚的成功改革89

(一)埃塞俄比亚的古代文明89

(二)特沃德罗斯二世的早期改革92

(三)孟尼利克二世的持续改革与阿杜瓦之战97

(四)埃塞俄比亚改革的历史意义101


第二章 殖民主义统治与非殖民化进程105


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原因106

(一)非洲的瓜分:“一件荒诞不经的咄咄怪事”?106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107

(三)欧洲发展与蚕食非洲的因果关系108


二、非洲噩梦的开始:殖民瓜分108

(一)殖民瓜分的预备阶段108

(二)殖民瓜分进程的加速111

(三)瓜分非洲的方式与直接后果113


三、殖民统治的方式115

(一)分而治之115

(二)间接统治117

(三)直接统治120


四、非殖民化——民族独立运动的历程122

(一)民族主义的自发肇始阶段(1880—1919)124

(二)民族主义的聚集力量阶段(1919—1935)126

(三)民族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1935—1960)130

(四)民族主义的重新考验阶段(1960年以后)141


第三章 独立后的非洲政治:曲折与前行145


一、非洲政治与国际局势的关联:苏伊士运河事件146

(一)1954年协定与“苏伊士集团”的失败147

(二)苏伊士运河事件的过程148

(三)英国失败的原因解释149

(四)两个历史逻辑152


二、政治变迁与制度选择154

(一)与狼共舞——两个阵营的对立与选择155

(二)从分权到集权158

(三)葡萄牙殖民地的独立160

(四)南非“班图斯坦”的建立162

(五)90年代的民主化与南部非洲的解放164


三、军事政变与军人干政166

(一)非洲军队的性质167

(二)军人干政的现实168

(三)军人干政的原因174

(四)军人干政的影响177


四、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179

(一)热点问题频繁179

(二)直接干涉:以卢蒙巴被害事件为例181

(三)间接干涉:以达尔富尔问题为例184


五、非洲的政治变迁:成就与问题187

(一)非洲地区一体化187

(二)人权事业的推进188

(三)相对稳定的边界190

(四)良政与治理191

(五)非政府组织195

(六)人口与健康197


六、小结198


第四章 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互动200


一、对非洲民主化理论的理解201

(一)民主制度的概念202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动员204

(三)民主化进程与军队干预206

(四)非洲民主化的运作207


二、国家建构:殖民遗产与整合类型209

(一)殖民遗产的负面清单209

(二)国家与国家权力211

(三)国家建构的三种形式212

(四)非洲民主化与政体类型213


三、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悖论216

(一)民主化与民族一体化之关系217

(二)民主化与地方民族利益之关系218

(三)民主化与民族冲突之关系218

(四)新闻自由与民族问题之关系219

(五)多党制与民族一体化之关系220

(六)民主化与国家建构之关系220


四、非洲民主的典范与尝试221

(一)毛里求斯——权力分享机制的典范221

(二)博茨瓦纳——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224

(三)肯尼亚的民主尝试228

(四)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的新宪法与民族矛盾233


五、小结234


第五章 北非巨变:既非“春天”,亦非“革命”237


一、突尼斯与“茉莉花革命”240

(一)从《1857年基本公约》到《1861年宪法》240

(二)从布尔吉巴到本·阿里243

(三)阿里统治时期的突尼斯245

(四)“茉莉花革命”的始末248


二、从埃及的“七月革命”到“1·25革命”250

(一)“七月革命”与纳赛尔主义250

(二)从戴维营会谈到萨达特被刺253

(三)穆巴拉克的政绩与失误257

(四)从“受够了”运动到“1·25革命”262

(五)审判的戏剧性与“革命”的尴尬结局266


三、利比亚的“2·17革命”268

(一)“9·1革命”:从君主制到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68

(二)从反对强权到妥协于强权273

(三)“2·17革命”与北约的入侵275

(四)北约推翻卡扎菲的原因278


四、小结282


第六章 从非洲统一组织到非洲联盟285


一、非洲一体化:经久不衰的主题288

(一)从阿杜瓦战役到泛非大会288

(二)从“非洲统一”的口号到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290

(三)非洲统一组织:任务与贡献294

(四)非洲统一组织:一体化的努力296


二、非洲联盟:一体化新阶段299

(一)非洲联盟的诞生与基础299

(二)非洲联盟的机制与原则301

(三)自由贸易区的实现302


三、非洲区域一体化的加快303

(一)一体化进展迅速的东非共同体306

(二)充满活力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308

(三)不断推进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309

(四)进展缓慢的北部非洲一体化310

(五)整合过程中的中部非洲312


四、共享价值观战略与非洲一体化313

(一)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提出313

(二)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构想与内容315

(三)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战略与实践320

(四)实现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挑战322


五、小结326


第二部分 经济


第七章 张力与韧性:困境中的非洲经济333


一、奴隶贸易与地区经济变化334

(一)贸易商道的变更336

(二)贸易重心的转移337

(三)西非沿海城镇的兴起339


二、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早期经济扩张339

(一)塞内冈比亚地区340

(二)阿散蒂地区和尼日尔三角洲地区341

(三)北非与东非海岸地区343

(四)几内亚湾与塞内加尔内陆地区345

(五)东非沿海与西印度洋诸岛349


三、欧洲商人的渗透与阻力351

(一)推动经济渗透的三项科技成果351

(二)“合法贸易”带来的变化353

(三)欧商进入非洲的三重社会阻力356


三、贾贾国王与棕榈油的垄断359

(一)超经济手段的频繁使用359

(二)尼日尔河三角洲商业模式的转变361

(三)贾贾之崛起:棕榈油贸易权的争夺364

(四)贾贾之驱逐:英国的超经济强制366


四、黄金海岸可可农的主观能动性369

(一)可可的引进、种植与贸易扩展369

(二)殖民政府的作用371

(三)可可农的努力:购买土地与可可禁卖373


五、小结376


第八章 非洲“现代化的虚拟起步”380


一、从奴隶贸易到“合法贸易”的转变383

(一)奴隶贸易与“合法贸易”的关系384

(二)“合法贸易”中的火器输入386

(三)西非的欧洲“新边疆人”388


二、不平等关系的制度化391

(一)殖民话语与殖民经济的关系391

(二)不等价交换与对本土工业的摧毁392

(三)殖民主义与非工业化394


三、单一作物制的引进与确立395

(一)满足殖民宗主国需求397

(二)殖民政府对单一经济的政策398

(三)当地的自然条件399

(四)单一经济制的后果402


四、三种经济区域与城市化403

(一)沿海地区:贸易重点404

(二)单一经济产品生产区404

(三)粮食作物生产区405

(四)城市化的因素405


五、殖民地开发与福利法案406

(一)1929年的“殖民地开发法”407

(二)1940年的“殖民地开发和福利法”410

(三)1945年的“殖民地开发和福利法”414

(四)殖民地开发公司与海外粮食公司417

(五)殖民地开发和福利诸法与殖民统治的关系421


六、畸形的“现代化”因素422

(一)被扭曲的农业422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423

(三)教育及其他因素425


七、小结427


第九章 非洲经济发展:波折与探索430


一、独立初期的困境与模仿432

(一)独立时期的经济状况433

(二)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434

(三)赌局如何——科特迪瓦的“奇迹”437

(四)非洲社会主义制度439

(五)乌贾马——坦桑尼亚的社会主义尝试442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单一作物444

(一)作为首要目标的工业化444

(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448

(三)单一经济作物的格局450


三、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454

(一)土地问题的不公正454

(二)忽视农业的现象及其后果456

(三)农副产品的比重457

(四)长期困扰的粮食问题460


四、非洲自主意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阻击462

(一)拉各斯行动计划:被扼杀的纲领462

(二)结构调整计划:国际金融机构的干预466

(三)结构调整计划的破坏作用468

(四)几内亚:结构调整计划的负面案例472

(五)毛里求斯:另辟蹊径的成功案例473

(六)结构调整计划的评估与《替代框架》的补救476


五、小结480


第十章 非洲“失语综合征”:西方的援助483


一、国际援助的西方典型486

(一)英国援助:从殖民地开发肇始486

(二)法国援助:从“父子关系”到“兄弟关系”?490

(三)美国援助:为冷战和霸权服务的工具495

(四)日本援助:西方的另类?502


二、国际援助:质疑与批判509

(一)老一辈学者的质疑509

(二)两部重要著作的批判511

(三)20世纪90年代的批判潮512

(四)威廉·伊斯特利的否定513

(五)丹比萨·莫约等非洲学者的鞭挞514

(六)中国学者的关注516


三、有关西方援助的数量统计519

(一)西方援助与非洲的依附性519

(二)非洲联盟与经合组织的不同数据520

(三)坦桑尼亚接受的援助521


四、西方援助的目的与效益523

(一)援助目的的宣示524

(二)援助标准的制定525

(三)援助的经济条件529

(四)援助的政治与社会条件530


五、小结533


第十一章 “向东看”:非洲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合作538


一、新型经济体的出现540

(一)金砖国家(BRICS)541

(二)新兴经济体:不同的名称542

(三)新型经济体:相似的特点544

(四)美好平等的世界愿景545


二、非洲与巴西的发展合作546

(一)“被大西洋分隔的兄弟”546

(二)非洲与巴西的合作进展548

(三)非洲与巴西的合作机制552


三、非洲与印度的发展合作554

(一)早期交往与移民历史554

(二)非洲与印度的经贸合作557

(三)印非高峰论坛及后续行动560


四、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562

(一)非洲与俄罗斯的发展合作562

(二)非洲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合作(以科威特为例)562

(三)非洲与亚洲国家的发展合作(以印度尼西亚为例)564


五、非洲与中国的发展合作564

(一)互相支持的历史564

(二)平等相待的理念568

(三)互利双赢的目的570

(四)自主发展的原则572

(五)非洲国家的评价573


六、从坦赞铁路到蒙内铁路的技术转移576

(一)坦赞铁路:技术援助577

(二)知识共享:从政治团结到经济合作580

(三)华为公司:电信业的技术转移583

(四)蒙内铁路:中国路桥公司的技术转移586

(五)中非教育合作588

(六)中非发展合作中的技术转移590


七、小结591


第十二章 从“无望的大陆”到“非洲崛起”596


一、非洲在崛起:研究与判断598

(一)麦肯锡的结论:狮子在前行598

(二)《经济学家》的道歉——从“无望”到“崛起”600

(三)非洲人的看法:乐观与信心602


二、非洲经济现实:发展与成就604

(一)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604

(二)制造业的贡献606

(三)多元化的趋势607

(四)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609

(五)非油气国家的发展612


三、非洲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613

(一)政治局势相对稳定613

(二)基础设施的积极推进615

(三)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617

(四)非洲地区一体化619

(五)国际发展合作的积极推进621


四、非洲经济发展的潜力622

(一)自主自强的指导思想622

(二)蜂拥而至的海外投资624

(三)非洲发展的无限潜力626


五、非洲经济的问题与困难627

(一)少数国家政局不稳628

(二)过分依赖单一产品628

(三)金融与债务问题629

(四)贸易壁垒和交通障碍630

(五)公共卫生问题突显630


六、非洲自主性的振兴632

(一)本国专业人士直接参与政策制定632

(二)政策制定过程拒绝外来干涉633

(三)非洲自身的产业化634

(四)《非洲制造》的指导意义635


七、小结635




下卷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三部分 文化


第十三章 现代非洲文化源流5


一、非洲启蒙思想及启蒙思想家7

(一)埃塞俄比亚的泽拉·雅各布的时代及其遭遇8

(二)泽拉·雅各布的理性主义11

(三)加纳的安东·阿莫的成长过程15

(四)安东·阿莫的研究成果18

(五)安东·阿莫的学术贡献20

(六)非洲启蒙思想家的意义23


二、近代以来的北非学术传统26

(一)厚重的历史传承26

(二)近现代学术的转型28

(三)伊本·赫勒敦持续的学术影响30

(四)埃及学的本土化34

(五)摩洛哥历史学家阿卜达拉·拉鲁伊38


三、受基督教影响的非洲学术传承40

(一)早期知识精英的代表人物40

(二)非洲民族主义之父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42

(三)西非民族主义的早期代表阿非利堪纳斯·霍顿45


四、小结46


第十四章 非殖民化概念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实践48


一、“非殖民化”概念的提出与传播49

(一)谁最早提出“非殖民化”?49

(二)“非殖民化”概念的传播与歧见51

(三)不结盟国家的统一认识54


二、“非殖民化”之因的话语之辩56

(一)殖民政策论56

(二)民族主义论60

(三)新殖民主义论64

(四)外部因素论66

(五)中国学者的研究67


三、非洲文化领域非殖民化的必要性69

(一)独立国家文化的重要性69

(二)文化和心理的非殖民化70

(三)非洲国家领袖对文化的重视71


四、非洲文化领域非殖民化的实践73

(一)教育领域的非殖民化73

(二)民族性建筑物74

(三)地理名称的民族化75

(四)民族文化运动76

(五)文化非殖民化的挑战:以语言为例79


五、“非殖民化”概念的重新定位83

(一)非殖民化:如何界定?83

(二)非殖民化的深层含义85

(三)非洲历史的非殖民化86


六、小结87


第十五章 现代非洲史学:什么历史?89


一、现代非洲历史学派形成之因90

(一)重构非洲历史的必要性90

(二)现代非洲史学传统95

(三)现代非洲史学的起源97


二、非洲诸历史学派的形成99

(一)“漂白过程”及其印记99

(二)非洲历史学派形成的条件100

(三)伊巴丹历史学派的形成103

(四)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的形成108


三、现代非洲历史学派的贡献115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115

(二)非洲史观的确立119

(三)研究主题的拓展123

(四)对非洲民族主义的研究130


四、非洲史学与现实的关系135

(一)现代非洲历史学派的特点135

(二)现代非洲历史学派的责任137

(三)全球史语境下的非洲史学139


五、小结140


第十六章 变化中的南非史学:谁的历史?142


一、19—20世纪之交:南非官方史学的初建143

(一)英帝国史学的影响143

(二)殖民者史学与官方史学家145

(三)非洲人的视角148


二、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史学与社会现实批判151

(一)自由主义史学151

(二)英帝国与殖民者史学的立场158

(三)有关非洲人的历史著述161


三、20世纪下半叶:种族隔离制下修正史学的兴起165

(一)英帝国史学的留存与阿非利卡人的史学165

(二)自由主义史学的延续168

(三)修正派史学的兴起171

(四)南非史学的成就175


四、新南非的史学:百花齐放的局面180

(一)重构历史的需求180

(二)对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视182

(三)研究领域的大力拓展186


五、小结188


第十七章 国际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193


一、非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194

(一)非洲人类学/民族学194

(二)经济学领域199

(三)政治学与相关领域203

(四)其他社会科学领域205

(五)海外移民裔群中的非洲学者208


二、现代非洲文学的发展210

(一)现代非洲文学的崛起211

(二)正在兴起的非洲文学新潮216

(三)现代非洲文学的主题与特点221

(四)非洲艺术及其表现形式226

(五)非洲大众传媒及电影事业的发展232


三、非洲的教育与科技236

(一)殖民主义时期的教育与科技236

(二)独立后教育事业的起伏240

(三)非洲教育制度的改进245


四、小结248


第十八章 非洲哲学、乌班图精神与“全球非洲”观念251


一、我觉我思故我在:作为价值观基础的非洲哲学252

(一)文化哲学:民众的哲学255

(二)政治哲学:战斗者的哲学260

(三)批判哲学:哲学家的哲学265

(四)非洲哲学:包容、韧性和定位271


二、乌班图的伦理精神273

(一)乌班图的精髓273

(二)乌班图的行为方式274

(三)乌班图的精神及其在南非的实践277


三、全球非洲的观念及其实践278

(一)全球非洲移民裔群的真实含义279

(二)非洲移民裔群在美国281

(三)全世界的非洲移民裔群282


四、“全球非洲”与“非洲中心主义”286

(一)“全球非洲”的认同困惑287

(二)强调以非洲为中心的各种概念289

(三)非洲中心主义292

(四)包容的海外非洲战略297


五、小结299


第四部分 民族


第十九章 非洲国家的民族与民族政策305


一、非洲的民族和“部落”:主题与概念308

(一)为什么要讨论这一主题?308

(二)国际学术界对“Tribe”的理解310

(三)非洲学界对“部落”(Tribe)一词的反感313


二、民族的概念与问题的产生316

(一)有关民族和民族政策的理解316

(二)殖民政策的影响317

(三)历史原因:“部落精神”的培养与部落的创造319


三、“一个国家多种民族主义”321

(一)殖民统治的复杂遗产321

(二)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尼日利亚324

(三)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乌干达327


四、小结329


第二十章 坦桑尼亚的民族政策及其经验331


一、民族政策诸因素332

(一)坦桑尼亚主要民族构成332

(二)桑给巴尔的独特历史与地位333

(三)关于坦桑尼亚民族形成的不同意见334


二、坦桑尼亚的民族政策336

(一)民族政策及相关法规336

(二)语言与宗教政策338

(三)领袖的个人因素338


三、乌贾马运动在国族建构中的作用341

(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42

(二)消除地方民族意识342

(三)激发对坦桑尼亚文化的热爱343

(四)推动国民意识的形成344


四、小结345


第二十一章 卢旺达的民族政策与对大屠杀的反思346


一、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回顾348

(一)卢旺达大屠杀事件:起因与过程348

(二)卢旺达大屠杀事件:有关罹难人数的估算350

(三)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研究与思考352


二、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抑或“制造的共同体”353

(一)胡图人与图西人:历史起源354

(二)民族身份的建构:牛群为决定因素?355

(三)“制造的共同体”:民族身份的政治化357


三、卢旺达的民族矛盾:从继承到恶化360

(一)从社会革命到赢得自治(1950—1960)360

(二)从政治独立到民族压迫(1960—1990)361

(三)从难民进攻到停火协议(1990—1993)363


四、民族政治与国家权力的互动364

(一)民族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365

(二)作为权力的意识形态366

(三)作为实践的国家意志368

(四)作为国家行为的民族屠杀369


五、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371

(一)地区政治的角度372

(二)大国因素的介入373

(三)联合国干预的局限性374


六、卢旺达的民族和解:政策与措施377

(一)政策与规定:民族识别的废除与政治权力的分配377

(二)意识形态的定位:“卡恰恰法庭”与传统价值观378

(三)法律的保障:新宪法与民族平等380

(四)教育领域的措施:重写历史与“团结和解营”381


七、小结384


第二十二章 南非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和解政策386


一、南非的民族与民族问题387

(一)南非的民族387

(二)种族隔离制剖析:以班图斯坦为重点389

(三)南非的民族问题394


二、南非的民族和解政策396

(一)新政府的最大压力397

(二)曼德拉为民族和解所做的准备399

(三)法律的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权利401

(四)针对种族迫害罪行的政策402

(五)对白人极端主义者的宽容404


三、民族和解的关键之举:真相与和解委员会405

(一)二战后处理民族犯罪的两种模式405

(二)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历史任务407

(三)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运作过程411

(四)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非洲理念412


四、旨在全面消除种族隔离制遗产的社会政策413

(一)机构设置与语言政策414

(二)“黑人经济振兴法”与“肯定性行动”416

(三)宪法对黑人土地权的保障418

(四)改善黑人生活条件419

(五)宪法对不同宗教信仰的保护421


五、小结421


第二十三章 津巴布韦的民族关系与土地问题424


一、津巴布韦文明史略426

(一)津巴布韦:移民与铁器文化426

(二)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内涵427

(三)欧洲人的到来428


二、津巴布韦的民族与民族关系428

(一)津巴布韦的民族428

(二)绍纳人与恩德贝莱人的关系430

(三)津巴布韦黑人与白人的关系433


三、津巴布韦独立后的民族政策435

(一)独立后的政治发展436

(二)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利439

(三)整合民族矛盾的合作与宽恕政策440

(四)传承与创新——酋长制与国防军442

(五)土地问题上的权宜之计443


四、土地:从民族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446

(一)黑人老战士的要求446

(二)英国的背信弃义与穆加贝的强烈反应446

(三)“快车道”土改计划:土地问题变为政治问题449


五、津巴布韦与南非民族政策的比较451

(一)民族问题的相似与差异451

(二)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内部势力的分化454

(三)对种族主义遗产的处理方式455

(四)族际分野与政治分化的敏感性455

(五)政策导致的政治后果456


六、小结458


第二十四章 部落因素、外来移民与卡扎菲的民族政策460


一、重视利比亚“部落”因素的原因461

(一)北非地区的部落461

(二)部落:利比亚的社会形式463

(三)非洲历史学界的共识465

(四)媒体的报道与学者的理解466


二、利比亚政局动乱前的民族状况467

(一)阿拉伯人467

(二)柏柏尔人469

(三)其他民族与地缘划分470

(四)利比亚民族状况的两个特点472


三、卡扎菲有关民族的思想及其政策实践473

(一)民族主义还是部落主义474

(二)“去部落化”还是“再部落化”476

(三)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尊重还是侵犯480


四、利比亚与移民:严重依赖与相关政策485

(一)殖民统治时期的意大利移民485

(二)利比亚独立后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487

(三)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非主义的转变及其后果489

(四)利比亚针对非洲移民的态度与政策491


五、小结496


第二十五章 国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497


一、国族建构的6C理论498

(一)共处关系499

(二)接触关系500

(三)竞争关系500

(四)征服关系501

(五)妥协关系501

(六)聚合关系502


二、国族建构的法律保证502

(一)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502

(二)埃塞俄比亚的宪法504

(三)政党纲领中的相关规定507


三、国族建构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分配508

(一)政治权威与国族建构508

(二)非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抑或执政工具509

(三)权力分配中的平衡原则514


四、国家政策的其他相关作用517

(一)国家民族意识与地方民族意识的互相转化517

(二)国家权力的滥用518

(三)政治权力分配的“正相关循环”519

(四)经济方面的权力分配520

(五)文化语言政策的作用522


五、小结523

结论527

一、何为“自主性”?528

二、失而复得的自信529

三、作为历史记忆的2018年531

四、非洲怎么了?——悲观与希望534


非洲历史大事简表(13世纪—2000年)539


附录 中国的非洲研究和我的探索之路601


参考文献611



本期编辑:Rxin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非洲现代史》!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