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教育让科幻照进现实


2023年新春伊始,《流浪地球2》春节档期票房26亿,并在不断攀升中,海外观众也赞不绝口,烂番茄新鲜度为80%、爆米花指数为92%,预计全球票房超40亿。


人们热议剧情时,总不免会自豪于国家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有人说,“如果国家没有量子计算机,当你看到刘德华研究数字生命时会觉得非常尴尬;如果中国没有月球基地计划和空间站,你会觉得这些设定非常玄幻;现在你看电影觉得丝滑很有代入感,觉得不是意淫,是因为有真实国力做为支撑。”



电影中很多场面和设定,在现实中也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刘德华重返20岁的特效应用了人工智能,徐工投入了42款61台主机设备和319名工作人员,而电影中涉及到手机应用也都是编程后实拍,这些科技的应用让观众体验更加丰满。


走出电影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仍然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离科技大国还有一段距离,希望通过一番努力到2035年,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刘慈欣曾说过,“我觉得小说能作为一个引导程序,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的内容和现代科学展现的世界观上面来。”可以说,作家本人也很希望科幻成为一般人进入现实世界科学的一个入口,激励大家肩负起责任、提高科学素养。他在最近的微博中表示,“看到很多小朋友被种下科幻的种子,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这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教育的关注。


科幻发展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条件是科学教育的进步

科幻作品的流行往往与科学在大众生活中和教育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美国现象级的科幻作品,比如195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环游地球八十天》、1977年上映并获得最佳导演的《星球大战》,从时间上看也暗合了美国社会文化浪潮的时间。


我国科幻发展也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早期由梁启超等变法一代和民国时期鲁迅介绍翻译凡尔纳、老舍《猫城记》等开启,那时候救亡是一个大主题,先辈们的关注点并不在技术中,而是对于过去腐朽的制度批判和未来国家的想象中。1949年以后,由科学家郑文光以及科普作家叶永烈开启的科普读物时代,则承载了儿童教育的重任。1992年以来、特别是1997年以后,中国科幻文学又有了新的变化,翻译及原创作品获得了自己读者群的认可,2015年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更是把中国科幻推向了大众文学的领域。一般人看懂科幻作品并喜爱它们,可能标志着两件事,就是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基础和开放想象的心境。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盘点20世纪中国小说时,2000年以后只选了一本《三体》,并说,“这是唯一一本硬科幻小说,不仅象征了几乎空白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神奇魔幻传统的回归,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试图证实当代‘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如果说梁启超的政治幻想预见了百年小说拯救中国的各种方案,刘慈欣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硬科幻,是否在显示中国小说的一些新发展可能,在物理上走向太空,在心理上走向世界”。


“中国故事”的现实是1988年9月,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提出,掀起了社会面引进和学习技术的热浪,同时也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1992年春天的故事传到每个角落,1993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文件。199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则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的岁月,科学本身和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格外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把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枝末做简单的调整综合,而是要把科学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动力。2001年,国家将“自然课”改为了“科学课”。而到了2006年,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教育终于走出了学校教育和学生群体,变成了全体公民都需要的科学素质。《流浪地球2》原创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生命的情节,最近,引起热议的ChatGTP,可以说技术已经深刻嵌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未来还会嵌入我们的生命。


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但科学教育仍在路上。

科学教育任重道远

《流浪地球》原著中,刘慈欣曾经描述地下城的“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小说中还设定过“记忆遗传技术”让“小娃娃具备了成人的智力”来支持“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能够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


时间转到此刻,我们的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学校中完成的,而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一点是,虽然人人都知道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它在现实的课程内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与语文数学并列在主科位置,却远比这两科地位低下,甚至许多科学老师还是数学、语文老师兼任。在双减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甚至有时比艺术、体育还要弱势。


其次,是大家都注意到的师资薄弱问题,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绝对数量很少,2021年的《科学教育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2019年小学科学教师的生师比仍在472:1,而这还是建立在比2015年科学教师数量增长了20%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的专职比例较低,2021年针对东部9省及直辖市的调查中仅有52%的专职科学教师,其余均为兼职,而这一数字在西部地区则低至17.6%(《小学科学教育调查研究报告》2019年)。


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调研中发现,教师们真正在课堂上采取讨论、探究法仍然远低于使用讲授和演示。有接近五分之一的西部地区教师甚至从来不在实验室上课,更不用说能够将同学们带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了。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考虑,希望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主要支持方向,鼓励更多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研究者参与以科学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变革、探索和创新,为与科学素养目标相适应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作出基础性贡献。入围和获选的这些改革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另一个思路。其实,科学素养提升、科学课改革和创新的方式也有千万种,你可以聚焦课堂,可以集体教研,可以留意生活,可以创意传统,甚者可以改革评价“指挥棒”,总有一条行得通。这些平凡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自己的坚持,努力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学生,改变着那个区域科学教育的生态。我们相信这种努力点滴汇聚,终将汇成一束阳光,让科幻中“守护人类和地球”的梦想照进现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