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破坏一个家庭的,不是外遇,不是贫穷,而是....(深度好文)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真正破坏一个家庭的,不是外遇,不是贫穷,而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无形的家庭暴力。【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语言暴力,仿若硫酸,腐蚀亲密情感;语言暴力,仿若刀子,刺杀爱你的人。

身体上的伤痕可随时间流逝逐渐淡化,而语言伤害却伴随一生。

01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荀子·荣辱》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跟人说友善的话语,比布帛还要温暖;说尖酸刻薄的话,比矛戟还要伤人。

阿联酋宜家用一个神奇的实验,证明了语言的力量。


他们选择了两样相同的盆栽,一样的施肥,一样的接受阳光,唯一的差别是两者分别要接受不同的语言。

一个是接受美好动听的语言,令一个则是接受羞辱,辱骂的话语。

接受赞美的盆栽:


“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

“一见到你我就特别开心”

“你真的很美”


接受批评的盆栽:


“你就是废物,你一无是处”【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你还根本就不算绿色植物了”

“讲真,你这货还活着么?”


实验的结果震惊众人,也使大家陷入了深思.....

遭到辱骂的盆栽叶子变黄,开始走向枯萎。而接受赞美,夸奖的盆栽则绿油油的,生命力十分蓬勃。


植物尚且承受不了语言暴力,何况是人类。

美好的语言可以塑造一个人成为优秀的自己,反之,语言暴力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人生。

语言如若失去了温度,那么它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语言暴力之所以可怕,正是因为它攻击人的内心,会在心里留下挥散不去的阴影,这种痛觉远比身体上的疼痛更让人无法接受。

有时,击垮一个人,只需一句话。

若是从至亲口中说出,伤害则是加倍的!

02
多少婚姻,死于语言暴力?

《疯癫与文明》中曾说:在种种社会规条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舍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继续实现对他人的伤害。

婚姻中,家暴让人为之愤恨,殊不知,语言暴力也是家暴的一种。

恋爱时,彼此温柔细语,照顾彼此的感受;婚姻后,却恶语相对,彼此使用语言暴力,将对方越推越远。

邻居大哥人到中年,百般皆难,却还要遭受妻子的语言暴力。

他之前是令人艳羡的公务员,身在体制内觉得难以施展才华,于是决定下海创业。

头脑灵活,十分勤奋的他在创业潮中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邻居大哥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有出色的事业,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

可是一切都在一次投资失败后变了。

温柔可爱的妻子变得面目狰狞,连孩子也顺带看不起自己。

妻子看见窝在沙发中他,不断嘲讽:咋不去死,一天天的就知道窝在家里,等着我养你啊!

在家里做任何事情都成为了妻子发泄的理由:放着好好的公务员不做,非要创业,你看看你现在,简直就是个窝囊废!没出息的男人!

陪孩子辅导作业,对着女儿说:可千万别学你爸爸,那么失败的人能教会你啥,你可得给妈妈争气啊!

尽管他一再逃避,妻子面目狰狞,口出恶语的身影依旧挥之不去。

长而久之,邻居大哥再也忍受不了语言暴力,选择离婚,整个人憔悴许多。

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这样被杀死在语言暴力中......


爱人,既是盔甲也是软肋。【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两个亲密的人最了解彼此的痛处,一旦使用语言暴力,相当于原子弹的威力,效果是致命的!

语言暴力,让爱人失去自信;语言暴力,让婚姻走向毁灭。

有多少不好好说话的夫妻,就有多少婚姻死于语言暴力。

03
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千万不要小瞧这把无形的凶器,它会逐渐杀掉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打压自己孩子,谩骂或是嘲讽。

却不知,语言暴力攻心指数简直爆表。


“猪脑子  ”    “废物 ”    “就知道吃”     “丢人”     “你怎么不去死”

这些,都是很多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这些话语会对孩子产生一生的阴影,容易形成两种极端人格,一是懦弱自卑型人格,二是攻击性人格。

懦弱自卑表现在说话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言语,没有自信,做什么事生怕自己做不好。
 
而攻击型人格,十分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这种情绪会转化成强烈的攻击性,杀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有时会有反社会的心理。
 
对孩子所说的“猪脑子”会慢慢变成一把杀伤力极大的手枪。
 

对孩子说的“废物”会慢慢变成一把惊心动魄的长枪。
 
 
对孩子所说的“丢人”慢慢变成了一把锋利斧头。
 

对孩子说的“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利刀。


你对孩子每说的一句语言暴力,都变成了一把武器。

永远不要低估你所说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当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冷嘲热讽,无形中就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心理作用,这种负能量极其强大,甚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

你不以为意,不经意间所说的语言暴力,会成为绑架孩子一生的枷锁。


   

人生在世,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温柔细语给陌生人,却把最糟糕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甚至有时毁掉他们的一生却茫然不知。


很多人,用亲情当借口,用语言为利刃,以口舌为凶器,无形之中做着“杀人”之事。【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语言暴力,让你的双手沾满鲜血。

04
如何避免语言暴力?

一:接纳亲人的不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很多时候我们对陌生人很宽容,却对亲人十分苛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如你想象般的爱人和孩子。

接纳亲人的不完美,如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二:发现亲人的闪光点,多加鼓励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正是因为这个闪光点所以才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亲人的闪光点,却抓住他们的缺点不放。

在生活中,经常夸赞,鼓励他们,你会发现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我们经常对亲人飙狠话,是觉得对他们好,是激励他们。

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事与愿违。无论是谁,都经不住高强度的打压,这样会使一个人慢慢废掉的。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你知道吗?语言暴力是会影响甚至会遗传的。

很多人小时候遭到父母的语言暴力,这种影响被刻在了骨子里面。

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或是爱人,在不经意之间就会使用语言暴力。

这个时候,想想小时候的自己,当时是多么的无助,难过。

所以千万不要让语言暴力继续辐射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

避免语言暴力,从以上这四方面入手。

▽ 

任何亲密的情感,都经不过语言暴力的摧残。语言暴力,会摧毁一切美好。

人生是一场修行,家庭更是我们的灵魂所在,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该是讲爱的地方;家应是温馨的港湾,而不是冰冷的炼狱。

狂风暴雨般的吼骂,只会让亲人关闭心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才会润物于无声。

温暖的话语,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我们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正如《菜根谭》所言: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爱,就要说温暖的话;爱,就要从拒绝语言暴力开始!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