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的通讯社停更,他以这样的方式与新闻事业作别

李夏至 艺绽 2022-07-30

2月11日,知名电视新闻人曹景行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75岁。


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后,社交网络间充满了人们的震惊和悲伤。曹景行曾经就职过的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纷纷发布文章悼念,他的母校复旦大学和曾经执教过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在夜晚发声。

凤凰卫视的前同事何亮亮、东方卫视前同事曹可凡以及生前好友陈丹燕、金光耀、许子东、杨锦麟、董嘉耀、沈轶伦等纷纷发声,共同悼念这位做记者到白头,直到最后的时刻依然坚持做新闻的“新闻雷达”。


“一个人的通讯社”


直到临终前,曹景行还在自己的朋友圈更新着每日的新闻热点“老曹推荐”。抖音和微博上,他的个人账号也持续更新到了2月7日。这位白发苍苍却依然奔走在新闻一线的媒体人,终与自己热爱了一生的新闻事业作别。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起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他应聘做《亚洲周刊》撰述员,1994年成为副总编,之后兼任《明报》主笔,写社论和评论。1997年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曾经端坐在凤凰卫视的主播台点评国际新闻,是曹景行留给大多数人的深刻印象。


曾为曹景行凤凰卫视同事的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在网络发文,痛悼曹景行先生,他这样回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曹先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工作,1999年美国军机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激起全球华人愤怒,凤凰卫视制作专门的评论节目《时事开讲》,曹先生邀我加入;2001年凤凰卫视资讯台成立,曹先生、阮次山先生和我组成了评论部,成为同事,期间与曹先生互动很多。”


彼时的《时事开讲》,首开中国电视时政评论新风,曹景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他从凤凰退休,却没有从媒体退休,不仅在清华大学教新闻传播,还继续为媒体工作,活跃在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他的标志性白发和激情话语为海内外受众所熟悉。”


在何亮亮看来,媒体人很多,曹先生这样的媒体人却很罕见,他无论是在传统媒体如日报、周刊还是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是社交媒体,无论是在新闻教育还是各种社会活动中,都游刃有余,令人赞叹。


“曹先生的去世令凤凰人无比悲痛,也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损失。相信曹先生作为媒体人的一生,定将载入媒体史册,也必将激励后来者。”


2009年2月起,曹景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退休后,他回上海定居,但退而不休,仍担任新闻评论工作,并穿梭两岸,主持有关两岸新闻专栏。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发文回忆曹景行,盛赞其对新闻事业的热忱,“(他)从凤凰卫视退休后回到上海,东方卫视邀请他来担任一些两岸节目的特约评论员,同时也是我们晚间新闻的新闻评论员。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对新闻的激情和敏感性依然保持不变,在这些节目中起到了主轴的作用。”


据曹可凡介绍,曹景行先生一年前就身患癌症,生病前每年都坚持做两会的报道,“他和二三十岁的年轻记者挤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里拉各个代表、委员做采访。因为我是上海代表团的成员,他就经常叫我帮他拉人,我们就约好在人民大会堂大厅的钢琴前‘接头’。”在一众参与“两会”报道的青年记者印象中,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记者”,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活跃在新闻一线工作,对新闻事业的热忱激励和鼓舞着新闻行业的后辈们。


在曹景行的个人微博里,他曾于2021年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记者是他唯一的身份认同。2021年11月8日,记者节,曹景行还专门把自己过去职业生涯中的工作照一一整理,怀念自己曾经的记者岁月。


彼时,根据后来好友陈丹燕的回忆,他其实已经不再能继续工作。2020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曹景行和陈丹燕相约录制“和平饭店故事地图导览”,在导览启动仪式上,曹景行还来到了现场。


“其实那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得了胃癌,从和平饭店出来后,他就直接去医院了,后面要做手术。”陈丹燕说。手术结束后,陈丹燕特意交代他要多休息,结果曹景行说“我更想工作”,还问陈丹燕最近对什么选题更感兴趣。


2021年春天,曹景行与陈丹燕开启了新的黄浦江采访拍摄项目,一开始曹景行还带着摄制组上上下下,到了5月,去采访外滩“拉链式过马路”时,曹景行的身体就有了变化,渐渐需要工作一会儿休息一会儿,采访最好也要坐着进行。“我记得,他后来采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地点选在能看到黄浦江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楼顶,他慢慢就站不住了。”在陈丹燕的记忆里,这是曹景行做的最后一个大型采访。


到了2021年秋天,曹景行已不能做室外工作,但他主动表示愿意在录音棚里,看着陈丹燕拍回来的素材进行讲解。这是陈丹燕与曹景行最后一次碰面工作,在人生最后的半年里,医生完全不让曹景行工作了,即便在室内也不行。但即便如此,这个“一个人的通讯社”依然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持续转发着最近的新闻,以及之前拍好的节目,直到2022年2月7日,“一个人的通讯社”停更。

备受尊敬的师者风范

除去知名的电视新闻人身份,曹景行自2003年起,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期间分别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过《电视新闻专题》《出镜报道》《镜头下的战争与国际关系》,以及《电视新闻专题与评论》等课程。


曹景行本人曾在2017年发表过执教清华十年的经历,自称“一个老新闻人能够退下来到大学教书,才算是完整的专业生涯。”他在执教清华的生涯中,因亲切温和又不失专业的教学态度而备受学生热爱,被清华的学生们亲昵地称呼“曹爷爷”。


2016年,他在离校之后还获得了第四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在当年的得奖发言上他依然心系年轻的新闻学子,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除去在清华的教职,曹景行还曾任教于多所学校。他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特聘教授,带学生做重大新闻采访实践,曾带领代表团赴美报道总统大选;在复旦大学,曹景行和历史系老同学金光耀一起,创办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一个大学我只做一种事情,我不会在不同的大学做同样的事情。”曹景行不会把同样的东西搬来搬去,这是他的原则。


两代新闻人薪火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也是一位记者,而且还是民国著名的战地记者。


曹聚仁出生于1900年,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1937年抗战开始,他从书斋走向战场,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一生著述逾四千万字。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就是曹聚仁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出的,他还首次向海外报道了 “皖南事变” 真相,关于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最早的报道,也是出自曹聚仁之手。


1946年夏天,曹聚仁一家好不容易结束颠沛流离,终于定居在上海市虹口区溧阳路1335弄5号。曹聚仁通宵写作《中国抗战画史》,以每天五六千字的速度,要将十四年抗战中获得的还散发着硝烟味道的第一手资料写成文章。1947年,由曹聚仁撰写文字、舒宗侨摄影的《中国抗战画史》第一版面市,售罄一空。这本书后来被用作在虹口开庭审判日本战犯的佐证资料。


但在曹景行的回忆里,这份团聚并没有持续很久。1950年,曹聚仁离开妻儿,只身从上海去香港定居。1956年,曹景行随母亲从上海到首都,父亲则是从香港赴京,曹聚仁将参加周恩来在颐和园举办的晚宴,向外传递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此后一别,直到25岁时曹景行从上山下乡的黄山茶林场赶了三天三夜南下为父送葬,此间漫漫成长岁月里,曹景行与曹聚仁的相处加起来不足一月。而这最后一面,他见到的也只有父亲的遗容。

曹景行重访溧阳路老宅。沈轶伦摄


在友人沈轶伦看来,父子两代人最后选择了大体相似的人生路径,“是一种并非外界加诸自身的使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曹聚仁开始,这成了家族中两代人赓续承担的使命。”


临至晚年,曹景行开始有意整理父亲的文稿,在去年探访上海本地文化的短视频节目中,曹景行曾经专门前往父母及长兄所在的墓园祭奠,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和怀念兄父。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也透露,“近十几年,曹景行和姐姐曹雷一直在整理曹聚仁先生的文稿,大约有1000多万字,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研究民国史的资料。”


曹氏一家两代新闻人,各自用一生贡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如今曹先生与世长辞,景行行止,而他这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之火将永远感召着后来者,永不止息。

-END-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韩寒新片《四海》扑街,怪谁咯?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凭什么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
冰墩墩和孙悟空同框了!这些冰雪题材电影一定要看
北京文艺日历|北京冬奥会筹备全历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揭秘| 焰火“迎客松”特效是这样诞生的!
本期记者、编辑:李夏至
本期监制:贾薇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曹景行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