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一期:走进史冬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史冬泉 主任医师,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联委员(卫生医药界别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BMC Surgery副主编;Annals of Joint 执行主编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史冬泉


书房一角


提笔开始,没有想到居然勾起了美妙的读书回忆。各种关于自己读书的记忆碎片,如泉涌不断。小学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看校门口卖连环画老爷爷来了没有。可以蹲在旁边看各种连环画。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水浒传……童年对于经典古籍的回忆,全部靠连环画拾起。那时候家里经营一个百货商店,所以随手拿点零钱,全部花那了。印象中,后来全部捐掉了。初中里喜欢趴在蚊帐里看书,《三国演义》、《红楼梦》,当然更多的是看金庸古龙。高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简爱》和《欧也妮葛朗台》。大学里,喜欢看各种人物传记,也许是希望循一些伟大人物的轨迹。


书房一角


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工作生活虽繁忙,但其实很简单。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是主旋律。从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到现在,专业书、专业文献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读书时间,还时常觉得不够。每天的手术,让人切身体会着肾上腺素浓度过山车般的循环反复,想要快速恢复波澜不惊,唯有书山有路。所以,努力挤出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一些喜欢的书籍。从而吸收一些不一样的知识,也许这正是经过“美南紫”南京大学前后10年的洗礼所特有的学生特色:多元化,综合性大学特有的底蕴。看了很多文学大家,书房都有特别耐人寻味和琢磨、又体现文学素养的名字,顿时心生羡慕。思考半天,也没有一个特别让我倾心的。偶然有一天,探访文学院金程宇教授的“传习堂”,偶见一日本养老泉碑铭拓片,特别兴奋。碑铭内容与我们夫妻俩特别有缘份。里面有一句“天降嘉瑞,地出奇泉”,“嘉泉阁”这个名字,顿时特别喜欢,也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书房一角


书房里面最喜欢的还是清末书法家杨守敬的行书“见垣一方”。 “见垣一方”,出自《史记·扁鹊列传》,记载长桑君传秘方给扁鹊,告之饮此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视为名耳。“垣”为矮墙,意思为可穿透墙垣为病人看诊,引申义为医术高明。“华佗再世”、“妙手仁心”等很多称赞医生医术精湛高明,以见垣一方四字形容,还是第一次见到。尤其出自被誉为“现代书法家之父”的国学大师杨守敬之手,更让人一见倾心。书房门口是南京佛学院副院长牛首山主持即兴创作的藏头联“冬雪冰洁天上来,泉水清净医众生”。从我的名字诠释了职业的特殊性。书架旁边装裱的是韩熙载夜宴图的宴乐侍女部分,是表弟欧阳霄(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哲学学士,清华大学文学硕士,爱尔兰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给我们的结婚礼物。特别注明,是为了说明他和画画是不沾边的,更想说明单身狗对这份礼物的用心。当年,四处寻觅挑完进口矿物原料、玄宗墨和仿古绢,每天两小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故宫内临摹完成。和真迹相比,眼神里少了点欢快和陶醉,更多的是专注后的疲倦,但极好的传承了古代重工笔画的精髓。


“见垣一方”

临摹“韩熙载夜宴图”



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很难拓宽人生的厚度,是空中楼阁。于是离开医院,书房成了我们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能让我们一天波动的“肾上腺素”趋于平静和稳定,更让人潜心、净心。我和我爱人魏嘉都是医生。书房最多的就是专业书,骨科、肿瘤科相关的。但我们平时喜欢阅读些历史、医学人文、小说类、艺术类的书。有时候喜欢看带一点医学元素的,比较有亲切感,比如《说吧,医生》、《只有医生知道》、《大流感》等。我还喜欢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比如《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等。特别奇怪的是我的阅读习惯是细嚼慢咽型;内科大夫反而阅读速度非常快,而且也能抓住精髓。可能是倒影理论在作祟,外科大夫平时做决策,快刀斩乱麻,一到沉下心来读书,反而喜欢就揪细节。


与夫人魏嘉合影



夫人魏嘉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读书,让我和我的患者离得更近#

     现代医学,很多人都觉得少了点温度。家父18年生病的经历,更让我感同身受。1999年,毅然决定学医,可能也是内心深处想要做些改变的源动力。医学人文类书籍,对于医生的价值观以及更好的换位思考有很好的帮助。“其实他们要的不多”这是我最深的体会。几个笑容,很多患者就非常的知足。每次门诊,要看50+个病人,也就意味着,一个上午4个小时,要和50+个家庭进行沟通。而且一般都是处于焦虑状态,不只是患者一家,也包括医生。其实,几个笑容,明显感受到全家人的焦虑紧张至少减少一半以上,我也努力着。因为,我知道,我的一切都是患者给的。举个例子,《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引用中华医学会张雁灵会长一段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行医的生涯。“因为有患者,才有医生,没有患者,医生就一无所有”。所以,医生和患者还是应该互相感恩的。医生给患者疾病的照料,同时患者也给医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资源。因为,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没有患者,就没有科研;没有患者,就没有传承;没有患者,就没有事业。正有了病人,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病因学的探索、前沿治疗的研发、医学教育的传承有了更深入的基础。


和学生们共度中秋



#读书,让我更懂得学者的闻道与问道#

医生除了治病救人以外,也是一个学者。因为,不止是“活到老,学到老”,更需要传承与创新。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更何况是南京大学,更是如此。当然,在目前的学术生态,是需要一定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品性。南京大学的学习,让我的DNA里,刻上了这样宝贵的一段序列。陈平原老师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吴志攀老师的《闻道与问道》、毕飞宇和张莉对话录《小说生活》等,在我努力成为一名学者、医者的路上徘徊迷茫时候,给了很好的启发。真正的学者,一定是独立思辨、善于质疑的。毕飞宇老师有一段话,特别共鸣。“我很不喜欢现在的风气,那就是规避争论。大家都怕一件事,那就是“得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微笑,然后呢?挺好,蛮好的,大家都在比谁更有亲和力,这很糟糕。当所有人都在做好人的时候,这个时代就注定了平庸”。思辨、质疑、善问、创新,是学者不断升华的基本要素,也是大学附属医院医者特有的科学气质,更是闻道与问道的最好诠释。只有这样,才会萌生更大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更具科学的态度,更富前瞻的眼光。医学上,有太多的疾病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有太多的治疗束手无策,有太多的神秘空间需要探索,如果没有学者的闻道与问道,很难在疾病的诊治前沿领域,出现中国医生的话语权。就拿我们团队十几年一直潜心攻克的软骨再生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只能说一直在接近,再生出了“类”软骨组织。删掉这个“类”字,需要几代人。


讲座


 #读书,让我知道医艺不分家#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人无痴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人无癖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也。”大学开始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自己真正能痴爱的癖好,也许是怕被人定义为“不可与之交”之流。所以,书房里有个小角落,就是有关癖好的。其实离“艺”还有很长远的距离。目前阶段来说,还在跟我儿子一样,还在上幼儿园。但这是我想用20年时间,努力去培养自己的一份爱好,“篆刻”。外科医生用“手术刀”,篆刻家用“刻刀”,刀刀相惜,医艺融合。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爱好很大的原因。我是相信《吸引力法则》的,自己也开始搜集一些一见钟情的作品。好朋友们也时常赠与相关的书籍:《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篆刻50讲》等。最有意思的是,好友还赠来拍卖行的印章拍卖目录。顿时让我明白了,临摹后,恍然大悟,明白了为啥我的章只有4块,人家值4万。大家是一个原因,更多的是明白了什么叫艺术的美。南京艺术学院黄惇老师,是我学习书法篆刻的师父。《书法篆刻》是他送给学生的见面礼。每次带着忐忑的心情和沾沾自喜的作业去见黄惇先生是我既期待又放松的。看着每一冲,每一切的修订雕琢,越看越美;似乎,跟着师父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遨游。从此,临摹书上各个时代的印章,是我业余时间最痴迷干的事情。渐渐地又衍生到收集印谱,最后对古籍的青睐也一发不可收拾。

和师父书法家、篆刻家黄惇教授学习篆刻书法

篆刻作业:学以反对而日进


最后,献上宋代诗词名家黄庚作品《赠医者花道人》,“藜杖横肩过竹扉,半挑药笼半挑诗。笑予盘礴山云里,泉石膏肓作么医。” 与君共勉。











史冬泉教授

推荐书单

1、《说吧,医生》,东方出版中心


2、《只有医生知道》,江苏人民出版社


3、约翰·M·巴里著,《大流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4、(美) 安乐哲, 郝大维著,《道不远人》,学苑出版社,2004


5、陈平原著,《学者的人间情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中译出版社


7、《小说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8、(加) 迈克尔·劳塞尔著,《吸引力法则》,东方出版社,2011


9、吴志攀著,《闻道与问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德雷克·博克著,《回归大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

第一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1-20期)

第二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20-28期)

● 第三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黄乔生教授的       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期:走进胡阿祥教授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一期:走进史冬泉教授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