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啥拒绝了这家大厂的 HR 小姐姐?

唐韧 唐韧 2022-10-27

今天文章最后的「安可时刻」,答应我,看完后不准笑。


先说正事儿。


前阵子收到国内某大厂 HR 小姐姐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互联网医疗业务的产品岗位问我考不考虑?


我婉拒了。


一方面我现在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然,回去上班也没有出现在我优先级事项里。


另一方面,我觉得即便是大厂做互联网医疗产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这不仅是时间和资源投入的问题,还是这个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从 2014 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做互联网医疗类产品,做过的产品领域很多,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也都待过,所以有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里跟你们聊一下。


我觉得,了解一个行业和产品不仅是从功能和服务层面去体验,更多的是要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的逻辑。


可能你们对互联网医疗不是很了解,我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些观察和思考,不一定对,但都挺真实。


第一,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产品不赚钱,没有可行的盈利模式。


我说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医疗产品都不赚钱,你们信么?


可能有人不信,但事实确实如此。不仅不赚钱,而且连可行的商业模式都还在持续探索中。


那有没有赚钱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呢?


有,医药电商是其中之一。


就拿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来说吧,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线上医药零售平台,主要以销售保健品、OTC 药品、处方药为主。


目前,这两个业务都已经独立上市,从财报里可以看到,医药零售业务是赚钱的,而且还有不错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线处方药销售。


但本质上,医药零售只是传统医药销售市场的线上化。


说白了,做的就是卖药的生意,这跟线下运行多年的零售药房模式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运用了电商的玩法。



所以,单体或连锁药房能做的生意,医药电商照样能做,前者能赚到钱,后者照样可以,而且医药电商的效率还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医疗类产品都会有电商业务的原因,逻辑很简单,靠这个能赚钱。


就好比我之前在文章里跟你们提到过的零氪科技,虽然他们主业是做医疗大数据,但赚钱还是靠药品销售。即便如此,公司整体还是持续亏损。


不管是做问诊的、做挂号的、做医疗服务的,基本都很难从业务本身赚到钱。并不是这方面没有需求,而是医疗服务的成本太高,而需求方的支付意愿和能力有限。


就拿问诊来说,几乎所有的单纯问诊业务都是亏本的。有的是以问诊为流量入口,然后转移到药品销售上。有的是通过问诊来转化成高客单价服务,比如高端医疗。


总之,用高频低价的服务往低频高价的服务引流,是大多数医疗产品的玩法。


医疗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特点是低频分散,这就导致产品很难用盈利服务去聚集需求,只能通过相对高频的服务来聚集需求,然后做转化。


所以你们看,市面上做在线问诊、购药、挂号之类的医疗产品也是最多的。


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转化机制以及高价服务接盘,那前期的投入基本都会打水漂。


没办法,成本太高、需求太少、转化太低,找不到通畅的盈利模式。


电商可以靠卖广告位和赚差价盈利,直播可以靠带货分成盈利,游戏可以靠卖道具盈利,教育产品可以靠销售盈利。唯独医疗产品,没有可行的盈利模式。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全部。


第二,医疗是个慢行业,靠资本催熟的模式在这个领域行不通。


几百亿可以烧出个滴滴,砸钱拼价格可以培育社区团购,但这种资本催熟的模式在医疗领域行不通。


首先,医疗资源非个人或某家公司所有,医疗资源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分配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市场化程度并不高。


基于这个原因,之前很多利用公立医疗资源做加号挂号服务的公司,因为出台的新规而一夜之间全部倒闭。


其次,医疗需求的特征注定了通过烧钱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跑不通。


以前我们打车都在路边,而通过手机打车能便宜 5 块钱,而且可以不用在路边等,车到下楼即可。


这种习惯的改变是可以通过利益杠杆来完成的,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回不去了。


但是,在医疗场景下的用户习惯就不一样了。


你没法通过补贴的方式激发用户需求,你也没法确保互联网的方案就一定比传统方式更好。


就好比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在线问诊还能应付头疼脑热,一旦涉及情况特殊的就医需求,就只能去医院。所以,这就成了一种补充,而不是根本性的习惯改变。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烧钱是行不通的,即便烧钱,也只会剩下昙花一现后的寂寞。


很多巨头入局医疗业务其实也只是为了卡位,谁都知道核心医疗不是一个谁都能做的业务。他们也都知道,谁都无法做成一个统一平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作用就是补充、提效、信息化、数据化。


这个过程,会非常慢。


第三,传统医疗行业的人和做互联网产品技术的人之间存在天然的认知不对称。


现在市面上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医疗行业从业者主导的,比如药企、制药公司、药品流通企业等。另一类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人,以产品、技术、业务运营为主。


从我的直观感受来看,这两类人存在天然的认知不对称,而且这个鸿沟非常难以填平。


没办法,这是大家的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专业视角所决定的,懂医疗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了解医疗。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医疗产业链上的这些玩家分别都是什么背景出身,你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规律。



从实际结果看,传统医疗行业人士主导的业务和公司,会逐渐朝着销售导向发展。而互联网人主导的业务和公司,会逐渐朝着技术和工具化导向发展。


不信你看,做传统医疗出身的医疗创业者更喜欢定义服务、价格、销售、渠道,而做互联网出身的人更喜欢做产品、做工具、做数据化服务。


第四,医疗资源短缺、供需倒挂、没有支付方。


说了这么多,那互联网医疗业务和产品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医疗资源短缺、供需倒挂、没有支付方,是三个主要原因。


我们国家有 14 亿人口,但注册医护人员只有 400 万左右,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到每个人能享受到的医疗资源是非常短缺的。


医疗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对资源的分配就会更加谨慎,管控也会更严格,一切占用公共医疗资源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除此之外,医疗行业又是一个供需倒挂比较严重的领域。


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而海量的就医需求则分布在更广泛的下沉市场。


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城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全国各地的群众都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正是这种供需倒挂现象的体现。


当然,这里面有医疗技术分布不均衡的原因,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要高分级诊疗、建设帮扶医联体的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医疗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在非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可施展的空间就很小。


目前看,可能只有口腔科算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细分领域了。所以在街边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牙医诊所,与此同时,去过牙医诊所的一定知道价格贵的吓人。


如果去公立医院看病住院,大部分的支出都能用医保报销,有的甚至能报到 90% 以上。


如果去市场化的诊所看病,支出是挺高的。因为国家扮演了支付方,但也要知道,国家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医保亏空一直在发生。


医疗行业有三个环节,医、药、险


医疗包括核心医疗和大健康产业,目前大多数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做的都是大健康领域的创业,涉及核心医疗的很少,原因就是第四点提到的。


药品就是药品研发制造、流通、服务,这是目前互联网医疗唯一能看到盈利点的领域。说白了,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卖药。


保险就是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支付方,放在国外,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根本看不起病,只不过这个意识和比例在我们国家还非常低。


医疗很贵,而我们对医疗价格的预期又存在极大的低估,加上没有支付方,所以即便有对应的服务和产品也难以站住脚。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很多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但最终没等到盈利,都被成本拖死了。


总的来看,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赚钱之路艰辛和漫长,这是一个慢行业,但也是一个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

医疗改革升级,不像打车和购物等行业能在短期内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颠覆。互联网颠覆不了医疗,但会升级医疗。


相信变化的持续发生,相信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不一定对,供你们参考,也可以作为了解一个行业的切入点。


当然,我还是非常期望业内的公司们能做出对医疗行业进行改变的业务和产品。


毕竟,这是提升健康和幸福水平的刚需。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如果你要问我哪些互联网医疗公司能去,我会说这么三类:卖药的、做工具的、有钱的。


至于动不动要颠覆医疗行业的那种,还是趁早洗洗睡吧。


今天的安可时刻,就是想说下,这家店不是我开的。




今天,与 67889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梁宁: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
给你们介绍一个工具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