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你的?

2017-06-30 沈蜜 新京报书评周刊


前不久,书评君推了一篇文章《就是害怕结婚,有错吗?》。结婚这件事,是不是终究还有父母婚姻模式或关系的影响?被捆绑、被“潜移默化”、被限制、被感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话,长期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家庭、阶层和社会百态时最常引用的句子。家庭关系处于人类所有亲密关系的中心,是一个人出生的起点,或许也会是终点。


《安娜·卡列尼娜》(1997)剧照。


这一切在当下中国更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情况。独生一代子女逐步进入社会,自我意识的强烈表达与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始碰撞,亲密关系中,围绕家庭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与迷惘也越来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与气质。


如何维持亲密关系?父母的负面影响又是如何塑造了子女此后的一生?那些来自于家庭的创伤,随着时间的积淀,能够修复吗?情感依附对于子女人格的养成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成年后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理解父母呢?


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心里都有着各自答案,但通过下面的书单呢,或许你能够得到一个更有质感的认识。




整理|沈蜜 


《亲密关系》

作者:莎伦·布雷姆等

译者:郭辉 肖斌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0月


在人类社会中,“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无论亲情、爱情和友情,“亲密关系”的维持则更需要时间的培育和耐心的呵护,它在我们各种司空见惯的人际关系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是我们与他者建立深层情感、思想联系的起点,也是一段社会关系继续发展的持久支持力。


作为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探究了亲密关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亲密关系的组成要素、基本过程以及处于关系中更深层次的压力与紧张、冲突与暴力的类型和本质。作者虽然运用了大量科学实验的方法,在实例论证和逻辑分析的情况下,行文却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鼓励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我们经营亲密关系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过程。一个人格成熟的人,不但能够构建起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而且能够在这样一段关系中,给身边的人以力量、以温暖、以勇气、以安全,自我的价值实现,对处于这段关系中的他者来说,同样重要。


《中毒的父母》

作者:苏珊·福沃德

译者:许效礼

版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对于亲密关系而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又因为不同于爱情与友情的可选择性,父母与子女关系中那种半强制的因素,也往往会对子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在这本书中,她就探讨了童年的痛苦是如何伴随着子女的成长而一步步膨胀,最终让成年以后的子女形成了畸形的自我怀疑、自我贬低,以至于难以建立起一种真正健康的人生。更让人深思的是,这样一种“伤害”并不会终止于一代子女的身上,苏珊认为,留存内心深处的“毒素”通常会以转嫁的方式延续到下一代的生活中。


在这部心理学著作中,虽然有大量真实的个案来分析“中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但是作者并不仅于此,她在种种分析之后,传授了具体的心理与行为辅导,使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与力量,从而在最大的可能上帮助人们从那段与父母的“有害”关系中解脱出来。


《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

作者:河合隼雄

译者:程亮

版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


不同于苏珊·福沃德给子女提供的治愈建议,在河合隼雄的这本书里,作者直接面对父母提出的教育问题,以别开生面的问答方式,全方位深入解答父母的疑问与困惑,从而帮助父母远离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误区。


河合隼雄是教育心理学家,日本当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从一个孩子出生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面,无论是学习期,青春期还是最后独立成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与情绪表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子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贯穿一生的。


就早期教育这个话题而言,这也是当下“赢在起跑线上”的有力证明,但是,河合隼雄指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优势只要一年就会消失。从孩子的一生来看,殊乏意义,而父母为了放心,就要孩子付出极大的辛苦,总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孩子上学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由玩耍。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作者:亨利·马西 内森·塞恩伯格

译者:童俊等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9月


无论是在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里,还是在河合隼雄《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书中,我们都能看到家庭对于一个人长达一生的影响。亨利·马西与内森·塞恩伯格就在《情感依附》一书中将这种影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本书研究了76个婴儿,从他们出生起就跟踪研究直到他们30岁。两位作者考查了这些孩子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探寻在家庭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婴儿出生开始,身体的分离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断裂,相反,情感依附还在,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影响甚至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而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所能享受到的幸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中的父母就不止于一个角色那么简单了,这是一门学问,一门关于塑造幸福与延续幸福的学问。


《我的母亲手记》

作者:井上靖

译者:吴继文

版本:重庆出版社2014年9月


关于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关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给出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那么,在文人作家的笔下,家庭之中,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到底又是怎样的面貌呢?成年后的我们,又是如何去理解父母的呢?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日记梳理作品。父亲去世后,井上靖开始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井上靖开始慢慢审视父母与自己的感情,幼年时的疏离,长大后的责任,当亲情原始的面貌开始沉淀,留下的就只是相互理解后的家族之爱。


也许,我们真的只有走到父母的年纪,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菊次郎与佐纪》

作者:北野武

译者:陈宝莲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2月


不同于井上靖在长达十年冷静而又细腻的观察叙说中重拾对母亲的爱,日本导演北野武在《菊次郎与佐纪》中,则以一种温情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教育。


出身底层,北野家的三兄弟却能在各自的人生中取得相当的成就,这离不开母亲佐纪的教子智慧。在北野武的印象里,母亲粗暴专横,在一次次为摆脱母亲的束缚而不断失败的“斗争”中,我们却还是可以看到北野武对于家庭的眷恋与对父母的思念。


搞笑甚至有些尖刻的人物描绘,在欢乐与悲伤的情感交织下,达到了一种“笑中带泪”的戏剧效果。北野武在叙述完关于父亲的记忆最后,写下了“以上纯属虚构”的注记,也许,我们最终关于父母亲的记忆,都会是这样的虚虚实实,既有温暖动人的一面,也有荒唐好笑的一面。


《大鱼》

作者:丹尼尔·华莱士

译者:宁蒙

版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3年4月


作为家庭关系中重要的一对关系,父亲于我们而言,似乎一开始就是一种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渐渐明白父亲的平凡与普通。那些起初存在于我们年幼印象里的顶天立地、深信不疑,也总会有动摇的一天。


《大鱼》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一生的故事。但是在儿子眼里,父亲所经历的奇幻历程不过是吹嘘出来的“故事”而已,儿子越长大,越不相信,直至父子疏离。


但是在最后,在儿子面前,父亲真的变成了一条大鱼,游走了。父亲从一个男孩长大,到与我们相遇,他的人生或多或少总会充斥着半神秘感,理解父亲,理解角色外表下那个真实的男人,也是一种与我们记忆中的“父亲”相互和解的过程。


蒂姆·波顿的经典电影《大鱼》早已风靡全球,但是,回顾原著,我们仍然能够在其中看到我们与自己父亲的影子。


《一日重生》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吴正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4月


大多数时候,谈及母亲,总能触动我们内心里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在人生失意、坠入低谷的时候,母亲即使只是简单地坐在一边,絮絮叨叨,也能给予我们莫大的安慰。


《一日重生》里的主人公在一夕之间失去了一切——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在自杀后昏迷的电光火石中,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去世的母亲。在母亲的引领下,主人公走进昨天,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家庭情感,那些妈妈为其挺身而出的事情,都是他继续生活的激励与勇气。过去已经成为过去,母亲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期望或许就是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整理:沈蜜;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就是害怕结婚,有错吗?

“单身狗”在城市哼歌,“单身汉”在乡村挣扎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女德 | 梅贻琦 |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