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OC透视】基于OMO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MOOC 2022-08-02

原创 王涛【总第222期】


基于OMO的新教育基础设施

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MOOC透视

在后疫情时代防疫常态化的严峻现实下,高等教育实现线下与线上教学自由切换,成为一种刚需,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对此应该已经没有疑义。值得探讨的是,怎样才算是实现了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自由切换?实现这样的自由切换,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怎么构建这样的新教育基础设施?



首先谈谈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自由切换。

 

线上教学已经出现几十年了,全世界所有大学都或快或慢地建设着自己的在线教学系统,且已不同程度地提供着教学服务。疫情的突然爆发和广泛传播,迫使相关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匆忙甚至是全面转向在线教学。但这种转向是紧急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因为传统大学的在线教学系统,从基础设施到应用环境,主要作为传统校园面对面教学的补充方式,并不是面向全面在线教学设计的,而且很多教育机构在疫情之前开始投资建设的在线项目可能还正在进行中尚未完成。以这样的在线教育环境,修修补补勉强支撑起疫情期间的全面在线教学,只求教学、学术研究不间断而已,好,则是无法奢求了。绝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是割裂的,这让我们这个时代早已习惯了日常生活如购物、出行等各种活动中借助智能手机获得无缝、直观应用体验的师生们,很难忍受在单纯线下授课和全线上教学方式之间生硬切换的双重不适应,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环境的截然不同使教与学双方的习惯被迫改变而感受到教学自由度和灵活性的丧失。

 

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自由切换是什么样的呢?我理解应当是线上线下教学界限的消弥和无缝融合。即,无论是从线上还是从线下环境开启教学,无论教/学双方是身在同地还是异地,教/学双方都能完全享受和自由选择使用两种环境下的习惯、方法、课程和资源等。一是人类千百年来在传统模拟化环境下形成的教育、学习习惯应得到最大尊重,书写和言说等天赋本能和交流方式都能得到支持,而在线教学环境中也仍然能够充分建立起传统实体教室中的亲密感,满足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存需求;二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构建教育场景,自由组织教学活动,高效融合视频直播和网络教学双系统,把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直播、学生课程学习全链接,可提供小班互动、大班互动、众人旁听(围观)、无边界直播等多种课堂模式;三是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实现基于数字化的全连通,为教育管理和研究观测提供了最小的颗粒度;四是两种教学环境下的技术使用难度大大降低,甚至是技术的完全消隐,不须经过任务培训即可无障碍使用。



其次谈谈这样的自由切换,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

 

答案显然是线上与线下融合(OMO)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整个社会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趋势早已开始并日渐显著;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也一直在进行,只是至今尚未完成,即使今年以来因为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级各类教学大规模转移至线上,也仍然不意味着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完成。



我理解的可支撑后疫情时代常态化防疫需求的线下与线上教学自由切换的新教育基础设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规教育体系内全部教育环境、设施,教学与管理全流程、全要素基于数字化的全联通。如通过将教室中关键设施的数字化,从支持全屏书写的交互式触控投影屏幕,到使用普通的纸、笔以自然方式进行数字化书写和交互,打通了教学流程中各环节之间数字与模拟的阻隔,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横向、纵向各层次、各要素的联通:一间教室之内,实现人人互联、设备互联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联通;异地多间(经由设备连通可以扩展至无限间)教室互联,可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实现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教室互联。二是打破校园限制,平通社区、图书馆、企业会议室等,下延是家庭,将家庭客厅由传统的电视+沙发模式,变成一个可随时切换的教学空间,外联国外教育资源,从而有效融合穿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培训等多教育场景,重构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对老师“人人易教,时时能教,处处可教”、对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学习新生态。



最后谈谈如何构建这样支撑线下与线上教学自由切换的新教育基础设施?

 

构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从今天的视角回头看,之前的建设模式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由教育系统中各部门主导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因传统校园、教室及管理的封闭性,使得教育信息化产品不可避免带有学校的个性化特性,是局域产品而不能提供普适的公共服务,这实际上是已背离了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突破区域限制共享优质资源,由此重构我国教育生态的初衷。二是校园内的信息化产品,大都在百万、万为预算单位,从建成调研、论证、招标到验收,整个过程即使正确、正常推进,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再投入使用后,至少需要用三年,之后更新换代非常缓慢,可以说大都处在一个原型系统的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师生在校园之外使用的各类流行互联网应用,投入的经费都是亿元为单位,而且迭代非常快,几乎按天迭代,且使用简单。巨大的反差给大家形成一个印象:全国各地、各级教育系统中,累计投入巨大、分头建设形成的各类教育信息化产品,几乎没有几个好用的。前段疫情期间我国整个在线上课的情况也证实了现在的校园教育信息化体系中,没有一所学校可以提供网络教学服务的。

 

以上问题说明,未来支撑线下与线上教学自由切换的新教育基础设施要服务教育和社会,也要遵守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规律,从技术生态视角看,教育信息化应纳入产生发展框架,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子;从教育的本质规律看,因为涉及到教育,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由此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支撑,一个构建在互联网、物联网基础之上的服务于全民的、可普遍认知的新教育生态。在此我当然免不了要提起我们的室联网,因为它正是为解决如上问题而提出和设计的。它的标准化体系架构、已经实用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及其经过反复迭代升级已降至较低的建设成本,有助于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使教育信息化项目可以更透明、投入-产出可控,可大规模推广实施和根据需要动态部署,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跳出重复建设一个个“黑洞”般耗时、耗力、耗财的孤立平台的阶段,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运行,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

 

今天,我们在讨论教育的时候,还不得不刻意区分线上与线下教学。我想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无法想像单纯的线下与线下教学分别是什么样的,正如无法想像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手机只能打电话,照相机只能拍照片,计算机处理工作等等――人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因为他们所接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都将是线上与线下无缝融合的,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将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将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数字化地存在,模拟化地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有机融合。而这,正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今天努力的方向。



王涛(微信号:ioxroom)


【室联网】理论的提出、体系构建和实践者;室联网学习空间站、室联网教师发展空间站、室联网大健康空间站、室联网国学空间站、室联网孤独症资源空间站、室联网社区家育空间站、智慧党员活动室等【室联网】空间站的原创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者;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数字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更多资讯

《在线学习》杂志:教育信息化应走产业互联网之路

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MOOC】“大写”的黑板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上篇)

【MOOC透视】室联网体系如何推动教育领域完成数字化转型?

【MOOC透视】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下未来教育的根本特征

【MOOC透视】疫情催生的教育“新常态”与人类生存的“新常态”

【MOOC透视】在这一波次的世界教育变革中,中国会成为那个领跑者吗?

【MOOC透视】室联网:未来教育的新基础设施

【学习强国】室联网“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报:“室联网”教育新概念融入智能教室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

王涛:从黑板时代到超级屏时代的教育推手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伪需求”辨析系列文章汇编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学习环境设计与室联网的崛起

【慕客茶会】基于“室联网”的新维空间站助力教育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MOOC透视】基于室联网场景回归的混合教学模式走在国际前列了……

【MOOC透视】“室联网”已不再是个单纯的理论概念

【MOOC透视】室联网,也许是你与教育的新联接方式

【MOOC透视】首次亮相:今年,这个词儿可能会叫响……

【每日半刻™】隆重上线:古朴又全新的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模式,【每日半刻™】在线写心!

【每日半刻™】之党建篇:传统又创新的党员学习模式,【每日半刻™】邀您在线写心,一起守住初心!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包含本条和下条授权的完整模板信息,并链接本文地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按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