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华章心理 2019-12-27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摘编


这段时间,意大利穆索梅利镇宣布以1欧元的价格出售500套住宅(但购买者必须1年内启动翻新所购住宅并在3年内完成),消息传到国内旋即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用白菜价即可买下意大利风情宅子——作为文艺复兴之地的意大利,古城保护水平一直名声在外。而这些感慨,既是在叹息中国房价之高,也是调侃如今城市建筑设计千篇一律。


关于房价,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今天就说说建筑的设计和审美。从住宅,到校园建筑、地方政府办公楼、商务区写字楼,再到广场雕塑,这些年可没少被诟病。多数建筑整齐划一,甚至践行高度统一的美学,而丑陋的建筑则千奇百怪。就在最近,由一家叫“建筑畅言网”的网站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正在征集投票意见。他们的评选已经持续了十年。


5月7日开始启动的“2019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投票页面局部,候选项随机排列。图片来自“建筑畅言网”网页截图。


如何去吐槽这些丑陋的建筑?有的不满现代建筑工业,有的批判男性主导的审美标准,有的反思城市决策者的权力滥用。这些角度各有道理,只是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所谈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除此外,还有一些普遍的、各地各国相差不大的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促使“丑陋建筑”产生。比如在中国经常被诟病的几处大型建筑,其建筑师就来自世界各地。美国建筑评论家戈德哈根(Sarah Williams Goldhagen)以美国为例探讨了开发商与客户的关系、设计学院学生和设计师等因素,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影响建筑审美。这位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书多年的学者,试图融合建筑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去理解建筑设计对人的体验何以重要。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由砖块、石材、加工或者未加工过的木材、玻璃、钢铁、石膏板塑造和主导的环境里,不过很遗憾,除了吐槽,很少有改变建筑环境的愿望和能力。



原文作者  |  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作者:(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译者:丁丹 张莹冰 


房地产开发商

大多数建筑公司研发投入不大,

很不愿意创新


无论走到哪里,你几乎都可以看见无聊的建筑和令人失望的地方。那么,建成环境到底由谁做主?决策者是谁,他们获得了什么信息而受到了影响?过去几代人的时间,做出了哪些决定?什么样的体制约束着今天的决策者?他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对我们、我们后代的生活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对建成环境设计产生影响的各个群体中,最大的是建筑公司、产品制造商和房地产开发商。不同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公司,大多数建筑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大,很不愿意创新。此外,建筑公司以及建筑材料、固定装置、装饰材料制造商高度重视的因素,例如成本和运输储存便利性,往往与项目最终用户的需求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


无论做的是住宅项目、商业项目还是混合用途项目,房地产开发商受到的制约不只来自劳动力成本、分区规范、建筑法规。开发商建什么、怎么建,取决于经济状况及其增长前景、融资情况、市政法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的质量、可以买到的建材的性质。开发商的项目运作周期由客户需求的紧迫程度决定,与促进优质设计和精心施工没有丝毫内在联系。


“大同小异的惨白色小盒子”: 拉斯韦加斯近郊俯视图。《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插图


从工厂到商场再到办公楼等,目前的房地产开发体系大多不鼓励优质产品和实验。几乎任何项目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筹集资金、获得许可、进行施工。为了给新项目筹集资金,开发商必须向投资者(通常是银行)支付利息,因此面临很大压力,不得不尽早完工。


这一切构成了持续而强大的驱力,去推动开发商:采用既有的场地规划和现成的建筑设计;依靠随处可买的、熟悉的、现成的材料;以最常规的方式使用这些材料;将就地采用标准,甚至实际上往往是不合标准的施工做法。


河北省三河市一座酒店取“福禄寿”三星彩塑造型。图片来自网络


设计学院学生

他们知道选用夸张的、吸睛的形态,

奇形怪状的设计往往能获奖


设计师呢?他们当然必须比开发商更关注人们的体验需求。毕竟,大多数设计学院不仅教育学生服务客户,而且训练学生守护公共空间(publicrealm),努力提高城市或场所的整体活力。然而现实仍然是,设计师大多为客户(包括开发商)工作,制约客户的市场力量也在制约设计师。这些市场体系和限制,以及受市场体系限制的人所做的决定,共同造就了建成环境。


即使聘请才华横溢、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也不能保证成功。虽然有时这要归咎于无知客户传递过来的市场压力。不过另一同样常见的原因是,设计师不够了解人类对环境的体验,也就提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论证好的设计,以及论证好的设计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强大影响。


建筑师提交的世贸中心一号楼方案(左边,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建筑师事务所),基座更轻盈,直筒有角度,这两处都没按设计执行。《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插图


设计师不够了解人类环境体验,根本原因部分在于过时的建筑学教育。除了很少的几个例外,几乎没有什么设计学院能传授有关人类如何体验建成环境的知识,更别说在这方面提要求了。设计学院的课程表,就算有,也很少出现社会学、环境与生态心理学、人类知觉与认知课程。


对比之下,设计工作室往往是学生直接学习如何构思和实现项目的地方,它们的运行方式,往往鼓励学生互相竞争去争取得到教授的青睐。于是学生倾向于选用夸张的、类似、吸睛的形态,去做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设计,而且这样的形态和设计往往能够获奖。


在百度搜索关键词“最丑的建筑”显示的结果,图为该网页第一屏局部。


奇异的形态和建筑表达形式会强化新秀设计师们的印象,即项目是脱离环境和城市背景的单个离散物体,设计项目的时候不需要考虑人们实际上会如何体验、使用项目。这样的动态演变过程非常不利于设计大规模的项目,正如规划师杰夫·斯派克(JeffSpeck)解释的那样:


“建筑学院教导学生,遇到整个街区尺度(block-scale)那样大规模的项目,你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使它看起来是统一的。但是,相比一段600英尺的路上全是一样的东西,一段25英尺的路上是各不相同的东西,一般会更迷人。”


这个把建筑视作孤立离散物体来设计而导致不会设计大规模项目的问题,可能因为学生们普遍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而进一步加剧。能让学生学会把人类身体尺寸和知觉能力考虑到设计当中的手工绘图,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了。


进入实践后,学生往往会把在学校学到的那套为了吸引眼球而做一些夸张设计的做法永久延续下去。


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图片来自网络


承接项目时,无论是艺术博物馆还是污水处理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或城市设计师都面临着各种各样令人难以想象的任务,而不同任务一般需要不同的技能。他们须积累很多学识才能抓住项目的本质,倾听并解释客户陈述的需求,结合预算等限制来检验这些需求是否能现实。他们必须能够综合分析场地及其地形,必须了解当地的分区规范、建筑法规、施工做法、建筑材料。


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想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然后一步一步地、一砖一瓦地阐明工人要如何按他们的设计施工,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变成世界上的一个具体物体。实际上,设计任何会有永久性影响的建成环境,都是劳神费力、繁杂琐碎,甚至令人却步的任务。


英国伦敦,蛇形画廊2010年临时展馆,现已拆除。《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插图


设计师

严重依赖二维影像,

而这会让许多构造和体验特征失真


设计师手头的任务,说到底是创建三维物理对象或物理背景;由于设计工作的性质和设计过程的要求,设计师学会了把重点放在如何构造形态之上。


但是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尺寸往往比最终产品的尺寸小很多。因此设计师容易忽视用户体验:设计的场所在城市里或场地上建成后要如何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季节,会给用户什么感受,又要如何为用户服务;用户在里面走动时,会注意哪些细枝末节,会对声音、材料、纹理、施工细节等不太明显的细微特征产生哪些无意识反应等。


繁琐的设计过程让专业人员倾向于优先考虑项目的整体构造和画面效果,但其实这些因素与项目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关系甚小。


现阶段让问题更加复杂的是,专业人员严重依赖二维影像(照片、数字模拟)来兜售自己的服务。他们自行出版摄影集,建立精美的网站,以宣传自己的作品。一位备受尊敬的当代建筑师向我描述他的设计过程时,半开玩笑地坦白说,他总是牢记项目在照片中的样子:“一切都有关吸金镜头(moneyshot)。这就是我们的设计目的。”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多数潜在的公共和私人客户,以及评审委员会成员和同事对这些项目做出决定时,照片是唯一会看到且有可能记住的东西。


那么照片可以提供有关建筑或空间的什么信息?实际上提供不了多少信息。照片看起来很真实,但会让许多构造和体验特征失真。


大家都知道,照片会让颜色失真,以至于一栋混凝土建筑,你期望是闪亮的白色,结果却是沉闷的灰色。照片无法捕捉一个地方的气质:它听起来或闻起来怎么样,或者它的材料摸起来怎么样。吸金镜头只有视觉感染力,仅仅描绘了一天之中光线最好的那一刻。


但建筑和景观的存在是三维的,我们对建筑和景观的体验是四维的;建筑和景观的样子,以及我们对建筑和景观的感受,黎明之时不同于黄昏之时,阴雨天不同于艳阳天。


即使不是大多数,也可以说当代项目刊登张贴的许多照片是在设计师的授意下做的,一些信息被抹去了,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抹去了任何有可能妨碍他们招揽客户的信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巨大的、眩白的东大门设计广场(Dongdaemun DesignPlaza),坐落在一个绿色景观公园,很有视觉冲击力,像一头正在一起一伏呼吸的巨鲸搁浅在首尔市中心一个下沉的露天广场上。看到实物后才发现,东大门设计广场的混凝土开裂,连接处错位,景观方案极其没有创意,曾经的绿色变成了现在的棕褐色。


照片失真和美化: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国会大厦的秘书处和众议院(奥斯卡·尼迈耶)。《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插图


类似情况在另一广为人知的项目中也发生了,由约书亚·普林斯-拉默斯(JoshuaPrince-Ramus)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Seattle Central Library),从照片上看不出它的自我陶醉式的赫尔墨斯神智主义(Self-absorbed Hermeticism),也看不出它根本没有连至街道空间,没有接合城市的更大公共空间。


照片隐藏了一些杂乱的细节,还掩盖了一个严重缺陷:图书馆缺少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位于10楼的主阅览室让许多希望能在漫长的一天工作后清净一下的40岁以上读者大感失望,因为最近的洗手间也要往下走3层楼。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能说明建成环境的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摄影师,怎样在制造逼真错觉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让照片失真以达到想要的目的。


未经后期修饰的城市建筑群鸟瞰图。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环境认知革命

大多数人,

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关心周围环境


然而,建筑、市容、景观在媒体、公共领域中只占了微乎其微的一角。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对其忽视。有两个明显原因,一个是建筑、街道、广场、公园很少影响到我们有意识的体验。它们的改变就算有,也很慢,而人类是动物:从神经学角度讲,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忽视一切静止的、不变的、不具威胁性的、似乎无处不在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时候忽视建成环境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建成环境的产生过程中,我们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或影响力。我们对待建成环境的方式,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理其他很多事情的方式是一样的:生病了,找医生;车坏了,去汽修店。大多数人隐性或者显性地放弃了对建成环境的控制权,把有关建成环境的决定托付给了公认的专家——市议会议员、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承包商、产品制造商、设计师等——而认为自己无力改变建成环境。


正是这一无力感导致了一个矛盾的情况:房地产开发商配置新项目,依据的是他们认为消费者想要什么,而他们评估这点的方式主要是考察以前的消费者购买了什么。但是涉及建成环境时,消费者几乎会不加思索地趋向常规设计。


所以,开发商继续建造他们以为人们想要的东西。没人退后一步去思考,什么东西也许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人们可能喜欢什么或者实际上需要什么。


整齐划一的网格城市。希尔伯塞墨, 《新城》(The New City)。


消费者偏爱熟悉的常规设计,即使常规设计很不好用——事实也通常如此,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要归因于一个常见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一个人施加一个刺激越多次,这个人就越习惯这个刺激,最终在有其他刺激可选时也会偏爱这个刺激,而且会把这个刺激视为规范的,即使这个刺激让这个人不怎么舒服。就这样,人们可能甚至确实把提供很差服务(乃至造成隐蔽伤害)的建筑设计评为好。


虽然我们已经陷入建成环境因循守旧、自我延续的循环,但必须打破这种循环。贫乏的市容、建筑、景观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贫乏。


在箱子里面思考。图片来自《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看看下面这些例子。当一个人坐在5立方英尺的箱子里面,与坐在这个箱子外面的时候对比,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前者不如后者具有创造性。或者这个例子:如果你的伴侣正在解一个空间、语言或数学问题,那么打开他桌子上的工作照明灯比打开他房间里的顶灯能更好地帮到他——灯光亮,思维明。还有这个例子:如果房地产中介想要更快地卖出房子,那么最好领客户看曲面式而非直线式的客厅,因为往往人们看到曲面会想“靠近”,一般人都更喜欢曲面。


除了要关注这些,还要额外关注周围环境。


你走过一个街区,从公寓来到街头小店,途中遇到了恶臭的垃圾、刺骨的寒风。你脸色发白,屏住呼吸,寒冷让你体验到的生理不适足以让你的肌肉进一步紧张,于是你以一种保护的姿态把自己裹了起来。也就是说,你呈现出的身体姿势,仿佛与压抑的愤怒感和忧伤的孤独感相关。你的身体有了对生理不适的反应,突然变得紧绷。而那时你正在有意识地琢磨你与兄弟或老板的一通吵架电话。环境、身体和认知事件之间的巧合会导致重要的后果:你的语气比在其他环境下更显苛刻。


要是天气暖和一些;或者街上建筑设计得不会产生风洞;又或者,要是垃圾桶放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而不是就在街道人行道旁边,那么你琢磨吵架时,也许就会少一些怨恨、多一些理解。你无意识地在身体不适感与正好有着同样生理表现的情绪状态(例如愤怒和忧伤)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进而影响了你的认知。


周围产品或设计元素的危害,虽没有被人意识到,但并不意味 着就是无害的。


——理查德·诺依特拉,

《生存设计》 (Survival Through Design)


网格与人的匹配和不匹配之处。图片来自Superstudio。


如果您有意购买《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购买页面~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