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特辑|闻着消毒水味长大的医院子弟:有老医生父亲「唠叨」是幸福

李子君​ 健康界 Today

 



卢海与很多来自于医学世家的医生一样,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当医生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因为春节会有大量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眼外伤患者来到医院等待救治,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卢海已经十几年没有在除夕回家陪父母过年了,而父母也从未对他有过抱怨。


「爸妈都是医生,他们理解我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当某个阶段患者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在诊室里,这让我感到内心很踏实。」卢海说。


如今,即便已经成长为国内最顶尖的眼科专家,回到父母家中,卢海仍然会像医学生一样聆听父亲的教导。


日前,健康界就此专访卢海,听他讲述「一家子医生」的那些趣事。


#中国医师节# #了不起的三代医者#

健康界特别策划




闻着消毒水味长大的医院子弟


我的父亲叫卢德新,母亲叫张淑娥,他俩一位是外科医生,一位来自内科,他们都是陕西省宝鸡市当地很有名的医生。父亲退休前是宝鸡桥梁厂职工医院院长。


在父母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医疗从业者大部分是「赤脚医生」。他俩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医科大学。在当时,他们所在的当地煤炭系统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所以他们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其他方面,在当地都是非常顶尖的。


我从小生活在医院,算是闻着消毒水味长大的。家属楼前面就是住院部,所以医院几乎是我小时候全部游戏和活动的场所,连家里的玩具都是听诊器和血压计。


几十年前,医院的感控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我经常放学以后就泡在病房楼里等父母下班。找不着他们的时候,我就跟他们的同事打听。人家告诉我「你爸在手术室做手术呢」,我就敢往手术室里钻,当然每次也会被毫不留情地请出去。


小时候住的那家医院隶属于当地煤炭系统,周边煤矿发生矿难之后,那些成功升井的矿工可能伴随的是严重外伤。因为父亲是外科医生,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深夜被一个电话叫起来去医院抢救病人是「家常便饭」的事。抢救一夜回到家里,他会带着疲惫又自豪的语气告诉我,刚刚又救活了几名矿工,又保住了几个人的腿。


所以从小我就觉得,当医生治病救人,是个很好的工作。


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很闭塞,我曾经甚至一度认为,如果我当不了医生,就只有当煤炭工人这一条职业发展道路。因为父母都是医生,相比当矿工,我当然更愿意选择跟父母相同的职业。所以我到了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果断选择学医。我考上了西安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了三年,之后考到北京医科大学读博士,毕业以后便留在了北京同仁医院。


其实成为眼科医生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我曾经很想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拿手术刀的大外科医生,能够酣畅淋漓地做大手术。但是真正成为眼科医生之后,我发现,虽然拿着小巧的手术刀没有那种所谓的「豪气」,但是通过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这种成就感一点儿不比做其他外科手术逊色。并且眼科手术是个精细化,很有挑战,我又是个喜欢挑战的人,所以深耕眼科成为了我毕生的职业追求。


卢海



听父亲「唠叨」,感觉特别幸福


这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父母在陕西生活。我每次回去看他们,父亲还会把我当成他的学生一样嘱咐我。比如让我做手术要认真不要分心,有些细节要特别注意,有些情况要反复核对等等。


我母亲就会跟他说:你别老说他了,他都多大了。


但是父亲还是会讲:多大了他在我眼里也是孩子,也是个医生,我就是得说他。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卢海(左一)和父母


我有时候会在心里想,您的儿子都已经成长为国内最顶尖的眼科专家了,您怎么还跟训小孩一样教育我啊。


我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曾经觉得父亲的唠叨很烦,但是现如今到了五十多岁,就会感觉父母亲还在,还能这么拿我当孩子一样唠叨,是件挺开心挺幸福的事儿,所以我现在特别愿意坐在家里听他唠叨,就像听一名老外科医生对我这个中年外科医生的嘱咐一样。


在与人沟通方面,我认为父亲比我强。比如他在带学生期间,如果他的学生做得不好,他会用和颜悦色的方式批评学生,让人很容易接受。我的性格反倒有些急躁,讲话很直接,所以无论是在医患沟通还是处理同事关系方面,我都得向他学习。



女儿也学医

在家会一起讨论医患沟通技巧


我是来自于医学世家,所以很不能理解如今一些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的想法。我认为当医生很有价值感,治病救人是件伟大的事。我们整个大家庭都鼓励孩子学医,我的外甥女今年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跟中了大奖一样开心。


我的女儿很优秀,她也做眼科医生。并且她在慢慢进入状态,自己很热爱眼科,做得也很不错,很值得我骄傲。回家以后,我会跟她探讨医患沟通技巧。她作为年轻医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我跟她讲得最多的是,要多设身处地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想。



我期待女儿未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但是她今后究竟是走上科研发展的道路,还是深耕临床,这些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不能做太多干预,无论她将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和她的妈妈都支持她。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李子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