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格有辛村,俗世而孑立

2015-01-23 穆童 小店通

前些日子,“小店通”编发了一篇《王吴村:不该尘封的往事》,让我们发现那是一个充满故事而又真实历史逐渐扑朔迷离的地方。其实,在我们小店地区,比王吴历史悠久而富裕的地方,是辛村!
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载:“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可见一斑。而到了明清至民国年间辛村更是太原县辖的第一大村,曾有“头辛村、二马村、圪地旮旯王郭村”的说法流传至今。今天,仍然以同一作者(穆童)的角度,仍然以这个村庄的一个大院说开去——
一座影壁一脉家风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辛村,有一座胥家古民居,人称大庭院。
这座大庭院坐北朝南,三进三出,是个里五外三的四合院。

大门有双柱挑角门楼,上有镂空木雕雀替,刻着香炉、宝瓶图案,特别是左右两边的龙头,左边口衔眼镜,右边口衔古筝,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读书人家。雀替上的造型寓意了高贵吉祥、富贵平安、香火不断、后继有人的美好盼望。

推门进去,迎面而来的就是镶嵌在外院东房山墙上的砖雕影壁,高四米有余、宽不过三米。影壁下部为基座,中部为福、禄、寿三星。在民间,尊敬福、禄、寿三星必有大富大贵,有福祉、官禄、长寿,是世人最大的企盼。三星左上角为祥云仙鹤,右上角为松树,寓意松鹤延年。右边为梧桐树,寓意人才竞出,左下角为寿石、芭蕉,寓意招福。三星脚下为水浪纹,寓意福禄寿如海之水,深远广大,永远不断。三星左、右两旁为一副对联,上联:山葱水秀竹安居德知仁之趣,下联:松茂竹苞为大厦昭栋梁之材。对联左右两边为竖条形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

影壁上部有四层,从下而上,第一层中为篆书“寿考维祺”,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寿,意为长寿,考,意为老,维,意为是,祺,意为吉祥,“寿考维祺”,意为高龄老人多吉祥。“寿考维祺”左、右为鼎、瓶,寓意一定(鼎)平安。两旁为如意吊荷叶,寓意万事如意,成就大业,如意吊荷叶上边为蝙蝠图形,寓意福祉永存。两边为茶壶、茶杯,酒壶、酒杯,意为天长久,寓意荣华富贵,永久长在。第二层,中为砖匾“双肯居”,傅山书,“双肯居”出自《幼学琼林》,意为父亲要盖房子,而且已经设计好,儿子不肯打地基,更不肯盖房子。这里反其意用之,形容子承父业,儿子能和父亲共创家业。匾框中为蝙蝠图形,寓意福祉永存,匾两旁为水浪纹,寓意“福如东海长流水”。水浪纹中间长方形梅花图形,意为房屋雕梅要头。第三层为影壁顶,以砖喻椽,上扣猫头滴水。第四层为影壁脊,中为荷花图案的花脊,意为连生贵子,并启示后人要有“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


一个影壁,深入地再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看上去都是一些简单的图案,院主人就是在这些图案上寄予了美好的追求、待人处世的准则以及对后代的教训警示。就像一面镜子,让后人每天路过时,看着、反省着,约束和规范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风雨沧桑胥家老宅

其实,这座大庭院也是胥家老宅的一部分。二三百年的历史中,胥家在这里住了有五六代人。

影壁前左转,进入前院二门为双柱硬山顶门楼,两边隔墙下部中间为门神、土地祠。门额横匾“视履祥”。意为做人做事要坚持讲礼义走正路,事业就能事半功倍,家庭就有大的吉祥和喜庆。三门门楼精美壮观。四柱支持两柱承托起重昂斗拱、龙形要头门楼,门楼正面横放上面中为葡萄菊花,意为代代多子多孙。两边为镂空雕刻草龙图形,象征高贵吉祥。门楼背后一横放上中为五只蝙蝠图形围一寿字,意为五福捧寿。斗拱昂头上都有木雕吉祥图形。上面三个昂头上雕的是石档、佛手、蟠桃。石档寓意人丁兴旺,佛手,以佛手喻佛,以佛家善良为宝,又佛与福音近,谐音取义,佛手成为祈福纳吉幸福吉祥的象征。蟠桃,寓意长寿平安。下面四个昂头上雕梅花、菊花、荷花、牡丹,梅花,寓意傲雪绽放不畏苦寒的高德气节;菊花,秋末开放,寓意不畏寒霜,迎寒怒放本色;荷花,寓意连生贵子,并有着“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牡丹,寓意富贵。被称为“四君子花”。

三门楼两边隔墙的前后都有砖雕。正面右为耕读、松鹤,左为渔樵,鹿鹤,意为耕读传家,诗出育人,松鹤延年,六(鹿)合(鹤)同春,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分,泛指天下成宇宙,寓意普天之下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背面为孔雀戏牡丹,寓意吉祥富贵。后院,只剩东、西各五间单坡硬山顶瓦房。支摘窗、墀头,上部为福、禄,中部为麒麟,麒麟和龙、凤、龟并成“四灵”,麒麟,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有能使圣贤广进的神力,寄托人们的望子成龙的企盼。


非常可惜的是,正厅的五间房在二十年前全部被拆掉了,只留下几根柱子孤零零地倚在墙角。胥家老院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它也镌刻着岁月的风雨和沧桑,除正庭人为拆除外,现有建筑也是年久失修。
一家之谱一地变迁
胥海成是胥家的第十九世,在胥家的新房里,我们看到了保存了几代的家谱,麻纸用草绳串成册,上面用小楷字体规规正正地记载了整个家庭的故事。
据了解,胥姓家族于明代永宋年间从洪洞大槐树底迁来,自移居辛村立先祖胥宽至今已有二十三世,历经近600年,基业兴隆、家族旺达、人寿俱增。大庭院约在清初(公元1644年)由胥家第14代胥向均、胥向汤创建。胥向均曾为议叙县丞,县丞为一县之二令长,明始清末废(议叙县丞为清制。官吏有功绩者,吏部核议,按等级次第分别奖励,谓之议叙)。胥向汤为千总。千总,官名,明初有把总、千总,皆以重臣任之。即清代职权日轻,有营千总、卫千总。 胥家是一个大家族,开枝散叶,枝脉众多,而大庭院的修建者胥向均是胥海成的先祖,从胥向均到胥海成又是九世。在胥海成的记忆中父辈们也曾时常念叨家庭的辉煌。除了为官者,一些胥氏子孙也有经商者,走西口,做大生意,但至于从事什么生意,现在也不太清楚了。只是从家里留下的一些东西,像帽盒、皮箱之类的,依稀还能看得出商人的身份。

家谱上不仅详细记录了胥姓的渊源,而且对子孙后代列下了许多的规定。比如在《胥氏宗谱序》中,明确为后辈列出,第二代为“臣”字辈,然后依次为“宽、德、守、敬……”一纸列出近三十辈人;比如“本族规定不论山南海北同姓者不结亲眷,如要有不按规定者,谱不注名”。胥海成说,这本家谱是爷爷辈的人克服了很多困难才保存下来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重新又抄了一遍。到了2003年,村里的胥姓人又出资,把家谱重新排版做成册子,并且一家一份,让更多的人知道家庭的历史。至于那本麻纸制的家谱图成了仅有的孤本,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胥海成和爱人张文蓝悉心保存,并计划再一代代地传下去。


临走时,胥海成指着大庭院东边的方向说,这以前全是胥家老宅的地方。胥家老宅最大时,有十几亩地,除了几座主院外,还有场房院、书院、轿车院。现在除了大庭院之后,其他的全部拆了,建起了新房。西南角上的院子,曾是胥家的厂房院,后来因为胥家门上有人日子过得紧张,卖给了外人,换了十几担粮食。胥海成于1986年花2000元买了回来,因为他记得爷爷临终前立下的遗嘱:胥家的房子,子孙们有得住没得卖


还是那句话:以外人的眼光来写乡村,多了审视少了温情,希望在2015年小店通有机会选发更多“乡亲们”写自己故乡的文章——


通告:“小店通”平台将于春节期间开辟“年货”专栏与“休闲”频道,欢迎有对口项目的小伙伴后台留言获取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