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年,我在“天开”实现天大的梦想!

天津大学
2024-08-26

这里一个个项目令人目不暇接

一家家企业干劲儿十足 热火朝天

漫步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开园”)

天大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创业热潮如火如荼

新质生产力活力迸发



在天开园开园一周年之际

小天带你走进

天津与天大双向奔赴的创新高地

听听天大师生的天开创业故事

↓↓↓


用技术破局 在市场搏击

走通从研发到市场最后一公里


“做能落地的研究,做有价值的研究。用技术破局,努力在市场披荆斩棘。” 天津大学教授,恩特能源(原名恩特储能)创始人王议锋谈及创业经验时说。签订了天开园第一份供销合同的恩特能源科技,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天开园优秀A类企业,重点科技企业,获得了天使轮融资1100万,正在储备下一轮融资。一个小而美的科创企业已经初具规模。

 

2011年,王议锋博士毕业,他来到天津大学继续能源装备领域的研究。他所创立的课题组“先进电能变换与系统控制中心”是国内最早研究碳化硅和氮化镓电能变换技术的团队,在特种电源、新能源、储能和微电网相关高效率电力电子变换器及高端装备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著名的电力电子技术及系统研究与教育中心!也有企业找到实验室,让我们做技术拆解,复制,但这样的项目我们不接。” 王议锋说,在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下,立足于十余年的实验室积淀和技术降维打击优势,恩特能源科技于2023年4月在天开园成立。




产业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降低成本。“尽管当前高性能产品的成本较高,但储能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随着国产碳化硅技术的成熟,碳化硅器件的成本下降速度也超出预期。产品是有盈利空间的。我们的产品优势要足够强大,能带来市场份额跟营收。”

 

“很多人只看到老师创业的优势,觉得老师有技术,但技术优势对于创业成功的贡献率一般只有10%—15%,老师创业的短板很多,比如我们不懂管理,不懂市场,不懂金融,好在我们非常幸运!” 幸运的是恩特最开始就拥有一支特别靠谱、特别能战斗的合伙人队伍;成立之初就有天大科技园的赋能;同时,还赶上了“天开园”一系列政策的扶持。

 

天开园为王议锋的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持,包括场地支持、资金援助、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乃至公司结构管理培训等。王议锋表示,如果没有像天开园的支持,老师创业会非常艰难。正是这样的支持体系,使得恩特能源能够在成立之初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快速发展。入驻天开园一年,有近20家投资机构正在接洽恩特能源,下一轮融资即将开始,企业已经步入成长快车道。




从科研到创业

打造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力量



博士生、总经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冯少武,每天都在这两个身份中不停切换。

 

“发论文不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冯少武瞄准植入式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研发,用科技为医疗降低风险。在医疗科技领域,关于植入物的可靠性测试技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领域,冯少武凭借着创新精神和专业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领先国际水平的测试设备和医疗器械,于2023年6月5日成立了凯尔仪器(天津)有限公司,为医疗器械的可靠性测试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针对医疗植入物的测试技术,冯少武发明了高精度、高加速度电磁力直线电机,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液压系统的局限性,发明的检测实验机实现了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的优势,不仅能够降低能耗,而且实验机整体设备集中,使用电磁力直线电机技术使能耗降低到液压能耗的1/10,为医疗器械测试提供了更加洁净、高效的解决方案。冯少武还发明了基于自抗扰控制算法的动态控制器与多轴动态控制技术,解决了复杂应力作用下材料与结构长寿命测试的难题。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测试的精确度,还大大缩短了测试周期,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上市提供了更快捷、更可靠的支持。他们开发的设备不仅精准度高,而且测试结果与国外先进设备相媲美。通过与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合作,冯少武的团队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确保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才决定投入创业队伍。


决定产业化,进军医疗产业,是冯少武大量调研后的决策,他将目光转向了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凯尔仪器销售的产品主要有两款,一款是针对于人工血管或者是血管支架的设备,另一款针对人工关节,主要是包括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高校和科研院所凡是做力学的都会使用到这些设备,实际上这块市场很大。”冯少武指出,目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大,虽然设备复购率较低,增长速度不如其他行业,但是发展稳定,仍然具有吸引力。


位于天开园核心区的天津科技广场5号楼604办公室,是冯少武的首次创业基地。公司目前规模虽小,只有5名全职员工,但已经取得了当年注册、当年盈利的成绩。冯少武的团队正在进行社招、校招积极拓展业务和研发,创业让他的科研梦变得很有意义——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永续新材料在天开快速转化



2023年4月,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成为首批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企业。短短一年时间,公司已收到400多万元的订单额,还获得了天开园首笔合同到款、首个授权专利、首笔纯信用贷款等多项第一。公司年产3万吨磷酸化纳米纤维素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作为天津大学推荐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首批企业,永续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在天开西青园落地,即将实现产业化转化。



2007年,二十刚出头的黄仁亮考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博。“让自己的研发成果开花结果,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 黄仁亮在实验室中潜心科研的同时不断寻找着让成果转化的机会。

 

黄仁亮所在的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已在纳米纤维素领域深入研发攻关了5年之久。在永续新材料办公室陈列架上,黄仁亮拿起一个装着透明凝胶样品的罐子介绍,这个就是他们研发的磷酸化纳米纤维素,这是一种新材料, “对于蔬果来说,失水和氧化是腐烂的根本原因,以纳米纤维素为主的蔬果保鲜产品喷涂在蔬菜水果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薄膜涂层。这层涂层可以有效阻止氧气和水蒸气通过,彻底解决了蔬果的氧气阻隔、保持水分不流失、杀菌抑菌等三大问题,最终实现了这样的保鲜效果。”

 

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要过关斩将。“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特别花钱的,一投就是成百上千万,只有试验真的成功后企业才会去投后续的厂房设备。”天开园的建立给了科研团队成果转化的契机,天大科技园与天开园服务团队从概念验证、应用场景拓展、金融支持、生产场地落实等多个维度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获得纯信用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总计1200万元,企业获得天开园研发专项、概念专项、房租补贴、厂房补贴等数百万真金白银的补贴。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帮助,助力“纳米纤维素”等多项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产业化的另一个关键是人才。团队技术负责人苏荣欣教授的好几名博士生留在团队做博士后。“项目产业化能更好地反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面向的是市场、面向的是需求。从问题出发,然后总结问题的规律,最后形成科学问题。”黄仁亮认为这是正确的科研之路,天开园给他提供了一个科研、育人、创业的广阔平台。



天工开物、智创未来

双向奔赴、书写精彩

越来越多的天大人

在这里挥洒汗水

释放澎湃的创业激情

让我们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在天开园实现“天大”的梦想

书写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综合 / 天津大学新闻网

文字来源 / 赵晖 金晓仪 茹佳

编辑 / 汪子贺 白锦川

底图设计 / 杨滢嘉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天开园点1000个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