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做得多说得少”,《推拿》作者毕飞宇如此赞咱苏州人!他还说了啥?同款直播带你身临其境!

2017-09-16 苏州日报


2017年8月21日,写了30多年小说的毕飞宇,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今天,这位拿笔的骑士再访姑苏,在真山真水的苏州高新区,踏上“知苏达理•师说”的讲坛,与王尧一起,带你走进“苏州的文学记忆”。

毕飞宇


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主要有《青衣》、《推拿》、《玉米》、《哺乳期的女人》、《上海往事》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人民文学奖。2017年8月21日 ,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王  尧


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编委,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中国当代散文史》、《“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作为问题的八十年代》、《莫言王尧对话录》等,主编《文革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等,另有散文随笔集《纸上的知识分子》、《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科研成果曾获省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


对于苏州,我最初的印象有三,一是诗词,二是遥远,第三便是姑苏城外有许许多多的客人。虽然人还没进去,但心早已经在了。


苏州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特殊而陌生的语言。


他用小说中“马而立”这个形象,概括苏州人的性格是“做得多说得少,行为多话语说,把脑子里的事放到手上去,不放到脑子上去”,从而赞美苏州人的好。

……


他对这样评价我们大苏州的,他还说了啥?拉下去看看吧


现 场 实 录


上台落座后,王尧表示,与毕飞宇在“知苏达礼·师说”的现场见面,特别是看到在苏州有这么多喜欢毕飞宇的读者,他感到很高兴。


王尧说,身处“真山真水”的苏州高新区,今天又因为毕飞宇的到来,多了一个“真人”。回到对于毕飞宇最初的认识,觉得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文学的理解,都体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里。从《青衣》到《平原》,刻画了他非常广阔的文学世界。而多年来,他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内心的艺术空间也是非常广阔。“可以说,毕飞宇是因为文学而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的当代国人。”



苏报君现场全记录,

没去的可以现在在这看哦!



王尧:对于苏州你是怎样看的?


毕飞宇:小时候听到父亲诵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让我了解到长江以南,有一个特别遥远的地方叫苏州。当时,只知道姑苏这个地方。而6、7岁的孩子很难懂诗词意境,但我父亲告诉我姑苏就是苏州。


从此以后,苏州这个地名在我脑中经常出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唐诗的美,也有唐诗里很特殊东西。因此,对于苏州,我最初的印象有三,一是诗词,二是遥远,第三便是姑苏城外有许许多多的客人。虽然人还没进去,但心早已经在了。



王尧:文学中有很多苏州的记忆,比如曹雪芹的苏州,白居易的苏州,郁达夫、沈从文等文字中也留下了很多苏州的印记:比如吹笛子、吊嗓子,家庭世俗之美。飞宇老师对苏州最初印象是如何的?


毕飞宇:苏州对我来说,特别神秘。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寻亲的中年妇女,一个小伙伴跑到他身边,说村里来了个人,可能是苏州的,我们都听不懂她说的一个字。我心想,怎么会有一种话是听不懂的,怀着一颗好奇心,我特别想知道她为什么来到我们村子。但是她说了十几分钟,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和她对话。她不停哭诉,我就是听不懂她说的什么,我很绝望。


那次以后,苏州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特殊而陌生的语言。泰州和苏州是这么近,但是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长大,我们要想进入生活,区域与区域间还是需要文化交流。



王尧:语言的问题,懂的未必理解。语言是我们生存的关键。我都想请教,你是如何把握有声无声、有形无形?


毕飞宇:我羡慕一个人,我的老乡泰州人陆文夫,我坚信他的少年时代是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客人。他后来生活的主体到了苏州,呈现了苏州的地域和文化特征。有声无声、有形无形世界,我们中国人把小说称为小说,你到书店去买小说,不容易去找到小说这个栏目,你到F柜台去,F代表fiction,代表虚构。构的时候见不到任何实体,所以是虚构,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性特征,我们坚定不移的像相信现实世界一样相信虚构世界。


盲人、聋人,有一条我是坚信,我写的这个人他和我一样,他恋爱的时候看不到女朋友,通过那个声音爱上了她。女孩走过,因为头发里的那个气味爱上了她。路过的时候,风把女孩的衣襟吹起来,碰到了他,爱上了这个女孩儿。这和我们没有区别。



王尧:我特别感到温暖的是,你愿意在普遍人性的基础上,理解残疾人的世界,用正常人的想法体会残疾人的爱情,表达出来。《推拿》,就是在残缺的世界里感受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毕飞宇:我读陆文夫的时候是有距离,不是因为陆老师不好,相反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我能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苏州作家。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他是泰州人,文化跨界,陆文夫老师是最好的例子。陆老师虽然是泰州人,呈现的文化特质却很苏州。虽然他是泰州人,但是小说呈现出来的文化风格和品质,特别苏州。人们称他是“陆苏州”,这个称号是有多大分量,用生活城市来命名一个作家,是多大的褒奖。过去的历朝历代的文人诗人词人,如果用他生活的城市命名这个人,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耀。


他的代表作是《美食家》,吃的东西、做派、口味是非常苏州的。但是如果他生活在苏北的话,《美食家》肯定就不是这样的。



毕飞宇:我对陆文夫老师作品接触比较早,在大学时就读到了他的作品。读时,感受了一种距离。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就是一个苏州人。看来,文化对一个作家起到多么重要的作品。你们可能未必知道,中国有一个作家在西方影响很大,就是陆文夫。许多人把陆文夫作品看作是中国人的代表。《美食家》不仅畅销,而且长销。很少作家能做到的。


他身上有一种功夫高手的气质。以《美食家》为例,小说进程上,情节永远都会往上升级,就像打怪一样。而这个小说最好的地方在于,当你感受到作者对饮食文化无穷无尽的追求的时候,小说里的“我”就把小孙女打了一顿,正是因为小孙女不想吃硬糖而想吃更好吃的巧克力。从这里看出来,陆老先生一方面津津乐道饮食文化,而在结尾又把它打碎,这在我看来就是高手所为。



毕飞宇:陆文夫内心有很纯粹、草根的东西,很多人没明白,如果认为《美食家》只是美食,是有失偏颇的。它其实表达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无论外面怎么变化,千万不要和吃饭过不去,这是特别朴素、近乎真理的表达。再好的作家,可以高于这个时代,但不会高于这个时代太多,陆老师对自己的反思让我心怀敬意。



在现场,毕飞宇尝试用陆老师小说中的人,来概括苏州人的特征。


他提到了《围墙》这部小说,并表示这部小说一定要看。他用小说中“马而立”这个形象,概括苏州人的性格是“做得多说得少,行为多话语说,把脑子里的事放到手上去,不放到脑子上去”,从而赞美苏州人的好。



王尧提到了毕飞宇老师的书《小说课》,认为影响力非常大,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解读,被大家刷屏,是文本对于文学不同的表达方式。文本解读方式,没有教条,自己对于纽扣钉在哪里等小说内部结构很清楚。


毕飞宇立马接上,并说:说一句良心话,我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这时,全场掌声、笑声齐出)。但是他也立刻提到,认为不是我写的好,而是我选的文本是中外被公认为最佳的。任何人讲那样的作品都会出彩。


“我并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永远告诉自己不要慌也不要吹牛,作为作家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小说文本。写出百分百完美的文本,我们做不到,但我们能做到在留下许许多多遗憾的同时,也让这个文本可以留下让人说道的话题。”



本文为苏州日报综合编辑

来源:苏州日报引力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完了,不给苏报君点再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