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元:杰克苏的变装

2015-04-18 徐元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最终,到了《万物生长》,曾经在《红颜》《苹果》里令人心头发紧的新闻纪实质感,彻底变成了美图秀秀式的矫饰造作。


(一)


老演员雷恪生在《万物生长》里演了一个传达室老头,我们一开始以为他姓胡,因为片中人都叫他“胡大爷”,不过,到了影片的尾声,在他的追悼会上,大家会发现,其实他姓柴,叫“柴胡”(就像片中其他角色的名字一样,又是一味中药 )。


他的称呼带来的困扰不止这一处。影片的双语字幕上,跟“胡大爷”对应的是“Grandpa Hu”,学过中学英语的人都知道,Grandpa可以是爷爷,可以是外公,但肯定不能是伯父(大爷)。


还有很多让人感觉别扭的细节。比如,影片剧情主要发生在1995年,但男主角用的拍立得相机,却是2009年才面世的一款富士宽幅机。而在同一时期的女主角的厨房里,调味瓶分明是最近几年的宜家产品。再如,到了这批医科生毕业前夕,也就是片中台词所讲的“马上就21世纪”的时候,电影里的北京公交车就已然是液压开门、塑化玻璃的宽敞型号了,而实际上这类车型到了奥运会前后才出现。


统领服装、化妆、道具、置景的“电影美术”,绝对不是创作上的细枝末节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这才是“细节决定成败”的要害。而且,电影美术和特效、爆破、航拍等等门类不一样,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没有高门槛,更不会引起审查麻烦,简直应该是中国电影最不该出问题的环节。然而不幸的是,《万物生长》在这里就露了怯,说明的是什么?木桶里最长的那块板子都不争气,还能指望它承载多少重量和深度。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为主创们不走心。



(二)


公允地看,作为又一部时下热门的“青春片”,《万物生长》绝对不是最糟糕的那一个。甚至不妨说,有些段落、有些情绪,比之前的那批同类型都还要略胜一筹。可是,导演李玉、主演范冰冰、制片人方励、摄影/剪辑曾剑的四人组合,拿出过《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都是能够入围国际A类影展主竞赛单元的“优质”电影。它们不洒狗血,不提供官能刺激或廉价鸡汤,有企图有表达,特别是具体到作为核心主创的方李二人,尤为明显的特征是,他俩迷恋当代中国的现实图景,擅长用社会新闻型的故事进行严肃的表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秉持着粗粝又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路线。


然而,《二次曝光》开始,这种风格逐渐动摇,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越来越讲究,而故事的质地和目的却越来越稀薄。最终,到了《万物生长》,曾经在《红颜》《苹果》里令人心头发紧的新闻纪实质感,彻底变成了美图秀秀式的矫饰造作。在《二次曝光》时,评论界曾有非议,说“李玉电影一部不如一部”,不过,更多的还是指影像质感、故事节奏等“技术”问题,方李二人把严肃文艺电影拍得紧凑动人的连贯性,并未遭到多少质疑。


可惜的是,量变终于导致了质变。《万物生长》不再能感受到主创真实的表达欲望,从电影中的剧情设置到电影外的宣传推广,都透着浓浓的算计感,最具象征意义的当属影片的那幅主海 报,韩庚和范冰冰的双唇在樱桃上交接,而且请注意,影片中很爷们的韩庚,被故意修成了极度柔美的女性眉眼。说到底,《万物》就是时下热门的青春片的跟风之作,国产青春片必备的三板斧:泡妞、干架、堕胎,不出意外地联袂登场了,而且又刻意加上了某种三级暗示。其实,跟风不是问题,元素的雷同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电影本身,因为在一次次的跟风潮流里,好莱坞制作了伟大的歌舞片、西部片、越战片,而欧洲则能拍出存在主义电影、情色电影、道格码95电影。可《万物生长》的问题在于,它所做的,真的就是那种贬义上的跟风。


原因在于,医科生秋水的大学生活及充盈其间的三段恋情,实在是那么的意淫和俗套。剧情就像拼插玩具一样,把“纯真的初恋”、“难堪的捉奸”、“绝症死去的爱人”、“宁在宝马车上哭”、“金子心的婊子”、“不辞而别”、“阔别多年的不经意重逢”种种老把戏密集地接驳在一起,至于秋水和她们究竟是怎么爱上的、究竟是怎么爱的,完全语焉不详,反倒是非常花心思表现了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爱的。爱情故事里最珍贵的那些暧昧尴尬、欲说还休、患得患失,在情圣秋水身上找不到一星半点。


他在床戏之外,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每一次失恋后来段内心独白,不把心得体会中心思想说个清楚明白,决不罢休。实际上,这就是个时髦的“杰克苏”故事,只不过加以了一定的变装和稀释。相应的,影片中的女性都是功能化的符号,负责解决主角的生理需要和人格完善——当然,女二号齐溪在规定动作里完成得不错,她的气质和演技,赋予了“二号女友”不那么表面化的个人形象。然而,女一号范冰冰的表现真的就只能用“灾难”来形容了,她一直烈焰红唇地优雅着,作高深神秘状,但她所饰演的这位熟女柳青“可以夜夜做鸡,同时为你守身如玉”的传奇,在剧情和表演上实在找不到端倪,最后只能靠台词硬说出来。


影片令一个让人不适的特征是两种影像美学的冲突。一边是李玉曾经熟悉和擅长的不吝表现脏乱差的写实主义,镜头近而脆,而另一边则是“小时代”式的时尚大片或曰MV影像,取景远且慢:我们刚在大学男生宿舍和街头大排档找到的市井质感,很快就会和升格慢镜的群架、水清沙幼的唯美爱恋画面产生冲突。在这里,不难看到主创们的骑墙和摇摆:既想要点《那些年》《致青春》《小时代》的味道,但又舍不得完全放弃自己固有的看家本领。这种创作题旨上的分裂,还特别典型地出现在《心花路放》上——尖刻黑暗的宁浩试图拍出一部温和的徐峥喜剧。


所以,《万物生长》也是一锅夹生饭。为了市场,为了复制《后会无期》的成功(和《万物生长》一样由方励和路金波担任制片人),李玉和方励捡起了冯唐的小说——选择冯唐而非饶雪漫之流,本身就能看出方李二人的矜持,然而这份矜持又实在不够强大,远不如他们当年为了《苹果》而不惜被两年吊销拍电影的执照。这对曾经令人钦佩的电影人,且战且退,最后不自觉的——他们当然直到今天都应该还是不自觉的——退到了他们此前的敌对阵营里。比起就义,造反派接受招安,更让人难受。




作者:徐元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工作者,曾任《电影世界》杂志主编、时光网副主编。

作者文章推荐

1994,最伟大的电影之年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