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门媚:想帮助乞丐的学生没想到的结局

2016-09-27 西门媚 大家



采访乞丐的学生回来,跟我请假。


我有点惊讶,校长也正好过来,他也觉得惊讶。

我们看着他俩。女生看着男生,期待他来跟我们解释。这位18岁的,全班年龄最小的男生跟我们说:“明天,我们要带乞丐找工作。”

他俩断断续续地讲,又不停地相互补充。

他们说,那位乞丐告诉他们,半个月前,他坐火车从河南来成都找工作,行李全丢了,只好在这儿乞讨。他们正在聊的时候,就有一位“叔叔”过来,说,富士康明天要在人才交流中心招人,让两位同学带这位乞丐去应聘。

“乞丐东西都丢了,那有身份证吗?”

“我们问了,他说身份证还是有的。但没给我们看。”两位同学其实心挺细的。他们还讲,乞丐身上很脏,“叔叔”让他们明天早上带乞丐到他家里去洗澡,换件干净衣服。“叔叔”家就在附近。

“这位叔叔怎么正好知道富士康在招人?”

“他说他本来也要去应聘的。他之前在附近的工地工作,现在停工了,所以,要去富士康工作。”一个还没讲完,另一个又补充:“叔叔本来也可以带乞丐去人才交流中心的,但他明天上午正好有事。”

两位同学你一句我一句的,为我和校长,拼凑出一个古怪的故事,但他俩完全不觉得其中的矛盾与漏洞。

一个身强力壮的乞丐,除了身份证一无所有,还有一个在附近居住,本来在工地上班,但最近失业的中年人,愿意出手相帮,还不能帮彻底,需要这两位外地学生,带着这乞丐去他家里洗澡,再带去人才交流中心,找富士康求一份工作。

“为什么乞丐不能自己去人才交流中心?”

“因为他找不到路。”

“你们找得到吗?”

“我们会问会查啊。”

“一个路都找不到的人,富士康会要吗?”

“那位叔叔说,只要报名,富士康都会接收的。富士康会包吃住。”

我们开始说服这两位同学,这是一桩很荒唐的事,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一番欺骗他们的谎言,还是专门为他们设了一个危险的骗局。但两位同学开始很难听进去。他们助人心切,说不定还想起“帮不了全世界,但要帮眼前看到的这一个”之类的金句。

好在校长很擅长做说服工作。他本来多年从事慈善事业,有很多经验。

他问两位学生:“你们既然想帮他,为什么不是给他一百块钱?”

学生说:“我们怕他拿了钱就花掉,不去工作。”

从这对话中,我知道这两位学生其实也在思考人性,只是他们太单纯,了解世事太少。

校长继续给他们分析,又分析那位旁边的中年“叔叔”,分析他的言行的不合逻辑之处。

他讲了安全问题,讲了乞丐这个特殊行业的状况,也讲了从事慈善工作的基本原则。

又分析这位旁边的“叔叔”。既然他有能力援手相帮,为什么不直接替乞丐找一个便宜旅馆,再让他去找工作,这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吗?

两位同学很犹豫,又觉得自己已经应承下了此事,就应该去完成。他们说,我们如果明天觉得不对,马上再退出就没事了。

但今天这事已经漏洞百出,他们都看不穿,到时,他们又如何能够确保安全退出?

我们不放心。同学还是不理解,说,这都是即时发生的,怎么可能是预设的圈套。校长说,这种情况,骗子完全可以临时做一个局。

这件事谈了很久,直到其他同学都陆续回来报告他们观察采访情况,直到放学时间到了。

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我知道校长带着这两位同学了解了更多的情况。

注意到这位身强力壮的乞丐,并不止这两位同学。还有一位男生,也观察了这位乞丐。

这位乞丐的确打眼,因为他既不病弱,也没有乞丐常有的谦卑之态。他姿态“霸气”地坐着,并不看人。两眼只是缓缓地往前方左右扫视。左右手臂纹着张飞和关羽。如果不是面前放着一个钵,钵里有些散钱,根本看不出他是个乞丐。

似乎老年人容易关注这位乞丐。前面那两位同学也碰到一位刚从文殊院出来的老婆婆,手上拿了两袋花生,路过的时候,停了下来,把花生给了乞丐,说:“这个花生很好,你吃吧。”一边唠叨,一边念着“阿弥陀佛”就走了。

后面这位男生在观察的时候,也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旁边苦口婆心地劝他:“我的孙子今年都比你大了啊,身板比你还弱呢,还能够自食其力。你啊,找个工作还能得个几百块,在这里乞讨,你能得个几块钱啊……”

乞丐开始并不应声,最后估计有点不耐烦了,说:“婆婆,我不用找工作,有人还说要帮我找工作。我不用找,不用找。”

这位同学应该是在那两位同学之后观察到的情况。跟前面那两位同学看到的,一对比,还有着一些连续性。

回想这桩古怪的乞丐案例,又联想到去年同学在文殊院外跟乞丐谈话,也是一会儿就有人上来解围。这次是一个中年男人,自称是愿意出手相帮的人,上次是一位中年妇女,自称是瞎眼老乞丐的老婆。这种第三人的出现,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某种“管理方”。


文殊院外的乞丐各种形态都有,这种看似很不合理的“身强力壮”类型的,恰恰能引起到寺庙烧香的老年人关注同情。这种安排,可能也是来自某种地下“管理”。



那位十八岁的男生在他的文章中也写到后来的调查,文殊院乞丐的职业化状况,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娱乐。

在课堂上点评这组文章,同学们也听得极有兴趣,就仿佛一个连续的侦探故事。我又补充了一点小细节,我说,为什么那位“叔叔”要提“富士康”,打工者都知道,“富士康”在工厂里,待遇并不算差的,不是那么好进,但它却很有名,这位中年人讲“富士康”是因为同学们肯定知道。

此前同学采访到,文殊坊的“掏耳”师,每条街都有固定数量,都有个潜在的“准入”制。有规则,才利于生存,避免恶性竞争。那么,这里的乞丐,也不会例外,也一定有外人难以知道的规则。

同学们的几番观察,对文殊院外的乞丐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又避免了身涉险境,我正好为他们总结:

通过观察他人,观察生活,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这是代价最小的“冒险”。当你了解得越多,你越知道怎么避开危险,怎么探索更大的世界。

谈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昨天文殊坊写生的时候,有位女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我可能要买一个骨灰盒。”

(未完待续,本文原标题:《文殊院外的“罗生门”》)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

【精华推荐】

他记录了那个猫狗食尽的悲剧年代

如何跟陌生人说话

你琢磨陌生人的时候,陌生人也在琢磨你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