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二》票房破亿 小人物叙说大历史

2017-08-25 网络舆情



真实平静克制更是一种力量




   8月19日,讲述我国幸存“慰安妇”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票房破亿,创造了国产纪录片的票房新纪录,远超上映前600万元的票房预期。观众在表示“勿忘国耻”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感动,正如有评论说,“没想象中沉重,大多是感动”。

  片中不穿插历史画面,不配旁白,极少的背景音乐,没有戏剧般的冲突,也没有深挖痛苦。有的是一群老人日常的生活:吃饭、睡觉、看电视、打牌、喂猫……影片从头至尾都很平静,甚至还有暖人的笑与儿时的童谣。老人说到伤心处时,摆摆手说“不想说了”。

  影片以数字命名,如今22位老人仅8位健在。一方面是在提醒观众,幸存者越来越少,亟待关注;另一方面则在告诉我们,我们常说勿忘历史,更该考虑怎样勿忘历史。历史叙事常常是从宏观出发,大部分小人物被淹没在大的历史背景中。但历史是所有人参与的,历史的伤痛往往更残酷地留在小人物身上。

在“慰安妇”这个大命题下,每个幸存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二十二》使用了逆向思维,让小人物发声,从个体角度重构历史。老人的镜头感并不好,然而表现出的真实、平静、克制更具力量。

 


影片结束时有位老人说:“希望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经历过磨难的她们有伤痛但没有一味地活在过去,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乐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这个世界永远克制、平静,不再有人成为她们。





“我养你”未必是歧视





    最近,一条新闻引来网民围观。月薪5000元的男友力挺女友辞职:“我养你!”然而,女友要逛街购物、聚会游玩、叫外卖,面对越来越大的花销,男友很快就“养不起”了。

  新闻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直男癌”“败家女”的板砖乱飞,有人互相指责“歧视”和“依附”,还有过来人语重心长地劝解“要现实一点,勤俭持家”。其实,这么强烈的争议没有必要,也不必过于责备这两位。虽然报道中的男主角的收入不算高,但两人都在工作时可能有一定积蓄,看到女友压力太大,脱口而出“我养你”应该是出于好意。女主角也许经历了外人难以想象或自己不能承受的压力,被男友的豪言感动,想给自己放个假,这无可厚非。问题就出在两人高估了承载能力,没太多考虑生活中要面对的那些现实,没有约定“假期”的期限,更没考虑一个人收入两个人花,支出需要节制。可见,这不过是一对年轻人头脑一热,缺乏生活经验的个案。在亲密关系中,这种简单的感动不难理解,也是生活给他们的考验,谈歧视和依附都有点“上纲上线”。

不过,既然拨动了公众“歧视”和“依附”的神经,就不能说争议毫无缘由,恰证明人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无论何种关系,都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完全屈从别人的意志。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事做,不放弃学习,正视自我价值,融入更丰富的外部世界,“歧视”“依附”也就成了伪命题。





“我们是谁”刷屏 是自嘲更是坚持





     这几天,“朋友圈”被各种版本的“我们是谁”漫画刷屏了。随后,各路观众发挥起吐槽、自嘲精神,纷纷推出了各自版本的“我们是谁”。

  在吐槽和自嘲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情绪释放。每个版本的寓意,都与这个职业群体真实的一面相近,有的还带有某些无奈和焦虑。总体上,这种集体吐槽算不上负能量,对比和跳跃本来就是幽默包袱的一种,这正是“我们是谁”能刷屏的另一个原因。通过对比,更能强化人们想表达的态度;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摆在一起,是在衬托每个职业的价值,还有些许自豪的意思,说明人们心中的理想没有破灭

    人们从吐槽中得到安慰,增进理解。会心一笑之后,还是难以割舍,坚持前行。



作者: 本刊副总编辑   张 焕 

来源:《网络舆情》第64期 舆情综述 

页面编辑:毛秋琦  (实习生)


外媒解码中国主旋律影片走红现象

聚沙成塔,丰富你的“碎片化”时间

北大清华游客爆满,名校该如何“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