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点击名片,关注湖南国际频道,世界潮我看!

编者按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脚,他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深切怀念袁隆平院士、学习袁隆平科学家精神,湖南国际频道近日推出专栏——“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回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致敬国之脊梁。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初心,他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1953年的夏天,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被分配到偏僻的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37年在安江农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


▲ 安江农校纪念园


刚开始,袁隆平是教俄语的,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作物遗传专业基础课。学校有科研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他受此影响,也融入到这种一边教学、一边科研的氛围中。


1959年至1961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更是亲眼目睹“路有饿殍”的凄惨场景。残酷的现实冲击,使袁隆平内心深受触动和震撼,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袁隆平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能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连种田的人都吃不饱,我们学农出身的人能说没有责任吗?”他认为,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天职。



当时,有个老伯恳切地对袁隆平说:“袁老师,你是搞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村民淳朴的话语让他触动很深,他一辈子再也没忘记这句话。


水稻,良种!袁隆平知道自己这辈子该干什么了,为了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他下定决心要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3000斤的水稻良种,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使粮食大幅度增产,让人民永远不再挨饿。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1966年,他整理总结长期试验结果后,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了通过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思路。1973年,他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 袁隆平向稻农传授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资料图片)


袁隆平怀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初心使命,躬耕田野一辈子,信念坚定,勇于创新,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也为减除世界饥饿和贫困威胁拓开新局面。


袁隆平院士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这粒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 往期精彩 //

👇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杂交水稻从这里走向世界




那年今日丨袁隆平的爱情往事




世界看湖南丨循着袁隆平的足迹,寻访“世界稻都”——安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