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点击名片,关注湖南国际频道,世界潮我看!

编者按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脚,他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湖南国际频道近日推出特别专栏——“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回顾袁隆平院士的光辉一生,致敬国之脊梁。



“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袁隆平


“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在研发杂交水稻的艰难历程中,袁隆平不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种”学说在中国盛行,袁隆平作为安江农校作物遗传专业的教师,也是按照他们的理论来进行农作物科学实验。


▲ 资料图: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验室给学生授课。


起初,他选择红薯进行“无性杂交”,将月光花嫁接在红薯藤上,以期得到一个“无性杂种”——薯藤上面结籽,繁殖出红薯种子;地下结红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8年,袁隆平嫁接的“月光花红薯”获得大丰收,其中最大的一蔸“红薯王”达到了13.5公斤,薯藤上也结了种子。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嫁接培育的那些特殊种子播到地里。可是,当秋天来临时,月光花与红薯嫁接结出的种子,长出来的依然是月光花,地下却再也不见红薯的踪影。同时,他煞费苦心开展的一系列其它“无性杂种”的实验,诸如将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等,尽管长出了一些“三不像”植物,但都没有获得经济性优良的“无性杂种”。


面对一次又一次实验的失败,袁隆平没有气馁,他反复查阅资料,不断进行比较分析,开始大胆探索新的路子。1960年春天,经过深思熟虑的袁隆平最终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的科研课题。从此,“杂交水稻”这个概念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他坚持不懈地在创造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道路上走了60年,登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甘佳煜(实习)


// 往期精彩 //

👇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杂交水稻”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袁隆平为何对黔阳冰糖橙情有独钟




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第一株光敏核不育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