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名师黄国信:学者的人生价值是在学术史上留下印记

尊师重教的 中山大学 2024-02-23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校组织了第十一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10位老师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在今年教师节,学校举办表彰大会,旨在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营造热爱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我们特推出“教学名师”专题报道,通过讲述中大名师的故事,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弘扬教育家精神。








黄国信,湖南酃县(现炎陵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奖,出版过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承担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摸不着门道的“学术门外汉”到如今的明清社会经济史学者。掌上千秋史,胸中万丈情。三尺讲台上,他谈笑风生,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从千载烟尘中领悟人生真谛,在万卷青史中思考未来。亦师亦友,他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思维的熔炉。默默耕耘三十载,而今桃李芬芳。他,就是历史学系教授黄国信。


结缘学术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三尺讲台,守望半生。1979年,正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当时,城乡差距巨大,很多青年梦想走出大山、改变人生。湖南革命老区出生的黄国信这年考入湖南省茶陵师范学校。毕业后,由于当时中国教育人才奇缺,曾在小学教师职位上实习的黄国信被分配到家乡的中学教书。


1990级历史学系全体研究生新生合影(左一为黄国信)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在蓬勃向上的八十年代,黄国信决定继续深造。他主动联系了当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黄启臣老师,并得到了他的鼓励与支持。通过努力,黄国信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黄国信在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下田野


“考研究生就必须考英语。但我从没学过英语,所以准备考研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黄国信找来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从头自学。但他发现毫无基础的自己完全看不懂。初中的学不懂,黄国信干脆转而从许国璋先生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入手,辅之以大学老师备课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就这样,他靠自学攻破了英语难关。


研究生在读期间,由于没有读过本科,导师黄启臣教授安排黄国信去旁听了历史学系的许多本科生课程。包括当时年轻的陈春声老师、刘志伟老师的课程。两位老师对他十分关心,历史学系的氛围从那时到现在,对于黄国信来说,如同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让他能够安心治学。毕业后,黄国信选择留校任教。


黄国信在访谈中


“坦白讲,我真正对学术产生崇高的使命感是在跟陈春声老师读博士研究生以后。”黄国信笑着说。当时陈春声、刘志伟等老师在明清社会经济史里引入了人类学的方法,开始了今天叫做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居于国际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前沿。黄国信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明清社会经济史,重点在明清盐史。谈及为何将盐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黄国信说,“有一天,还在读硕士的时候,我在校园里和陈春声老师散步聊天,我正为选题发愁。陈老师告诉我,他的老师汤明檖先生曾说过,研究经济史,可以从传统经济里重要的日常消费物品入手,陈老师研究的是清代的米,‘那你来研究盐吧!’就这样,它成了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并一直研究到了现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读书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黄国信慢慢感受到了做学术的意义。“从整个学术史的脉络读下来,理解在学术史的基础上可以做什么,做完后能给学术史留下什么,给人类的知识宝库留下点什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留下一点东西的话,所有的付出就有意义。


教学相长

从课内到课外

在历史学系,几乎每位学生都知道黄国信老师上课风趣生动、教学质量高,他在学生评教中排名常常很靠前。“讲话时笑眯眯的,特别有亲和力”是黄国信给人的第一印象。“黄老师上课给人的感觉是认真负责、思路清晰、幽默风趣。有一次黄老师为了教我们写好论文的学术史,以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为例,将该书的学术史部分,一句话一句话地给我们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我们学习怎样写才能有层次地递进。讲课过程中也时不时来点小幽默,便于我们理解。”历史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康婕说。无论讲课、指导学生还是做研究,黄国信总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和研究的趣味,总能神奇地把枯燥的历史讲得有趣,在“糊涂”的历史中提炼出清晰准确的解释,常常言简意赅,一语道破“天机”


实践教学——进入乡村家庭


教学相长方面,他说,每一个研究生在带来新题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他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方面总是以亲身实践为例,将学术理念融入每一次课程。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论文和各种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一同解决问题都是黄国信教学的常态。


历史学实践教材


近三十多年来,华南地区的一批历史学者们,包括陈春声、刘志伟、科大卫、郑振满等人,回归历史学的本质,从历史田野出发,努力回归历史现场解读文献,成就非凡。早在1995年,黄国信就跟着陈春声、刘志伟老师开始了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将全世界的学者连在了一起,当时跟黄国信一起做田野调查的年轻学者,有现在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宋怡明,牛津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瑞威等人。黄国信很早就意识到了将田野调查推广到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从2009年开始,推动历史学系本科生的暑假田野实践教学,并与温春来、吴滔、谢湜等老师一起开设“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在乐昌和南海等地开展田野实践。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还走出校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黄国信在妙峰山做田野调查——读文献


2003级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叶锦花回忆起研究生生活,经常想到的就是老师们带着读原始文献和研究材料、做田野调查的场景。“曾经在课堂上系统地读过康熙《乐昌县志》。阅读过程中,老师们教我们怎么解读历史文献,怎么提问题,又该如何进一步搜集文献,解答问题,怎么从字里行间中读到有趣而又深刻的历史故事。读完《乐昌县志》之后,老师们还带着我们前往乐昌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指导我们在田野中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并在田野中解读文献,构建与乐昌有关的故事。”


“老师看起来很随和,实际上很认真,而且心思很细腻。”不仅是学习,黄国信对学生的生活方面也十分关心。“我一个人去跑田野时老师很担心我的安全。每天都让我晚上给他发个消息报平安,有一天我忘记了,老师就发消息来询问情况。”康婕说,这是她一位博士生同学印象很深的回忆。


以史为鉴

从个人到民族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黄国信认为历史具有关照现实的作用,并从个人与民族两个角度谈历史之用。“历史能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供比较明确的指引。历史会让人明白在复杂的情境下怎样做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怎样让个人的人生有更明确的方向。对于一个民族,历史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元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历史的长时间积淀会形成结构,这个结构中有很多东西的价值对于民族、对于国家,乃至对于个人,都是极其重大的。”


黄国信参与南海西樵镇文化建设策划讨论


从1992年硕士毕业留校,黄国信已在中大历史学系执教三十年,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不少学生如今也已成为他共同做学术研究的伙伴。他们正共同改写着明清盐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叶锦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晓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徐靖捷,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他们研究食盐生产环节,揭示了明清盐场的组织形态、生产管理和社会运作,推进了盐场及其赋役制度和社会演变的研究。一幅精彩纷呈的明清盐史的研究新画卷已逐步展开。


黄国信与本科生在暑期田野实践课上合影


对于历史的研究,黄国信还喜欢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寻找理解历史的可能性。他推荐学生要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它们提供的不一定是细节真实的历史,但是能够成为经典,其中一定呈现了一些人们的行为逻辑与行为方式。研究历史讲究人性相通,读名著,对读历史一定可以有启发。”


黄国信与温春来老师等在连南瑶族村调查


谈及对新生的寄语,“在你所在的那个阶段把该做的事做到最好,是人生最正确最重要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应该广泛阅读人文与科学经典,对人生与社会形成正确与准确的把握,这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对集体、对国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黄国信说。


---iSYSU---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案:姚暖 涂文熙

排版:涂文熙 刘丰源

一读:邱清萌

初审: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学名师黄国信:学者的人生价值是在学术史上留下印记

尊师重教的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