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青年“小确幸”与“躺平”文化现象渊源、特征与选择

陈雅婧 王建民 统一之声 2024-06-07

“小确幸”是当代许多台湾青年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曾流行于日本,后通过《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以及《寻找漩涡猫的方法》两本插画散文集,漂洋过海来到台湾,成为当下台湾青年新价值观与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01

“小确幸”在日本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主要特征

“小确幸”最先出现于日本,离不开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大国”,成功跃居资本主义经济第二的位置,跻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列。但是这样的好景持续时间不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1989年12月29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这一天,是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起点。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陷入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萧条持续32个月,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泡沫经济破裂,使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达数十年的经济不景气。这一结果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分崩离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固化加剧,整体步入低欲望社会,青年世代开始“下流化”。

在这种社会历史大环境下,“小确幸”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出现就不意外了。“继续追求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追求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便失去了价值,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的生活、最合适的消费,这种新的价值观已经渐露端倪。”

“小确幸”的含义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又称之为微小的、确定的幸福,英文smallhappiness。“小确幸”是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的。村上春树在散文《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写道:“抽屉里塞满了折叠整齐卷好的干净内裤,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确切的幸福之一吗?”而他在另一篇散文《寻找漩涡猫的方法》中,对“小确幸”有了更明确的诠释:“生活中为了发现‘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或多或少是需要有自我约束那类玩意儿的。好比是剧烈运动后喝的冰镇透了的啤酒……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从村上春树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小确幸”其实就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在天气炎热的日子可以来口冰镇西瓜;比如,自己排队买到了最后一块草莓蛋糕;再比如,下了很久的雨在自己出门时突然停了……诸如此类,都是平淡日子里闪着的微光。这些幸福感,不同于进入理想的大学、拿到心仪的入职通知等成就带来的幸福感,它既微小,又容易获得。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02

“小确幸”在台湾的蔓延与内因

“小确幸”价值观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能够从日本流传到台湾,并且在台湾逐渐流行起来,一方面表明台湾社会一直受日本社会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台湾存在着与日本类似的社会问题。

一是台湾经济发展放慢与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台湾经济经历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逐步进入低增长阶段。近年台湾失业率高涨,薪资过低,加班加点严重,整体经济呈低迷态势,这些又催生了社会贫富差距日益严峻、阶级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固化等严重社会问题。极大的生存压力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让台湾社会弥漫着低沉的气氛。抱怨、不满的气氛笼罩着台湾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厌世、悲观情绪,“穷忙族”“厌世”“崩世代”等词汇的出现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说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再也无法像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那样,具有极为开阔的视野以及对成功的强烈渴望,转而追求满足于“小小的确切的幸福”。

二是台湾政治、权力不平等,社会公平正义被侵蚀。“小确幸”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台湾民众对社会不公平的无声抵抗,面对权力不对等的阶级与代压迫,民众只能以小而轻的行动策略进行抵抗和改变。同时,台湾政治团体林立,互相倾轧,社会内耗不断加重,市民失去社会归属感,在这种情形下,“小确幸”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社会、寻求自我安慰的生活方式。

三是后工业时代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享乐主义盛行,实际上是整个世界在后工业时代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后工业化社会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民众消费逐渐由满足生活与安全需要的消费偏向于享受型消费,台湾社会也步入这一趋势。“后物质主义”以追求当前实在的生活和个人微小的梦想成为当前许多年轻人的人生目标。

除此之外,“小确幸”的流行也离不开台湾青年“躺平”的态度。“小确幸”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躺平”,如今“躺平”之潮可以说席卷台湾社会各个角落。越来越多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在本应不懈奋斗的青春里选择了“躺平”,选择了“放过自己”。“我其实并不贪心,只要有个稳定的工作、工作轻松、压力不要太大、薪水够用、平常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我的人生并不求升官,也不期望发大财,甚至不想当管理职,只要能自在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即可。”这段话其实是台湾民众当下主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集体体现,而这正是典型的“小确幸”心态。

03

从“小确幸”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躺平”

台湾青年的“躺平”现象与流行并非空穴来风。当今,台湾社会在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的同时,变得愈发高速发展、竞争激烈,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奔腾呼啸着前进,这无疑给置身时代潮流中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创造了平台,带来了发展机会,却也形成了巨大压力、造成焦虑、陷入困境。随着压力和焦虑不断累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躺平”。他们认为,既然怎么努力都难有成果,那还不如早早放弃,早早躺平,放过自己。从他们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到其中深深的无奈与无力感。

其实,“躺平”是有不同类型与含义的。

第一种“躺平”就是“直接躺平型”,不管对方对你做什么,采取什么态度,你都不做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内心毫无波澜。

第二种是“假装躺平型”,口中喊着“躺平”,但实际上从未躺平,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努力,只是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高度的“内卷”竞争。天天嚷着躺平的人,可能只是打着不努力的幌子在埋头努力。

观察两种“躺平”现象,前一种躺平是完全不可取的。“直接式躺平”是一种负面消极心理。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竞争、争相向上的时代,一旦选择了直接躺平,那么面对的就是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的残酷结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所作为的思想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直接式躺平”都不具备任何优势。

后一种“假装式躺平”,相比于前一种没有任何反应或反抗就瘫倒在地、遇挫折就服输、毫无波澜地接受现实的“直接式躺平”,所代表的是有选择地放慢脚步、切换道路,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带来的压抑,重新拿回自己生活掌控权的生活方式。在“假装式躺平”中,“躺平”≠不努力。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例子,花了1.5万元在鹤岗全款买房,选择“躺平”的25岁赵女士,其真正职业是画家,她只是选择了“低欲望”的城市,选择了只要家里有网就能工作的办公模式,然而她的工作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她只是换了环境继续努力罢了。可见,正确的“躺平”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努力,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天天混日子。

台湾青年“小确幸”生活态度的背后就是“直接式躺平”。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有一位台湾学者谈及“小确幸”说到,“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很多如果上一辈还不错的话,不工作其实也是衣食无忧的,所以他没有一个迫切,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台湾人选择去咖啡店打一个工,有个‘小确幸’就很好。我觉得台湾不好,那我就去日本旅游,去澳大利亚打个工,到美国去走走”。“台湾的整个教育,很多东西都围绕着一种‘小确幸’。大陆则不一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家国天下,宏观叙事,很容易形成一种时代觉醒的东西。在中国文化中,不光是自己一个小家,而且有个大家,很多问题都看得很开,眼界很开,对历史的潮流有一种认知。”

04

“躺平”现象三个发展阶段及当代青年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躺平”应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级躺平”。



这个阶段的躺平,主要是降低欲望、减少工作、追求舒服、拒绝劳心劳力。

第二个阶段是“中级躺平”。



主要是把躺平当成反抗的武器,幻想着与无奈的现实进行一场斗争,但对生活仍然抱有期望、充满向往,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定的所需。

第三个阶段是“高级躺平”。



之所以称为高级躺平,是因为它抛弃了简单的取舍关系,不同于前两者的“想要就努力,厌倦就放弃”,这一阶段的躺平,重新定义了“躺平”,把为了摆脱一切而努力的行为,定义为躺平。通俗说,就是无论你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还是想要摆脱某种东西,你都需要通过努力这一途径达到目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时代出给我们的难题,当代青年,不论是台湾青年还是祖国大陆青年,应当拒绝安逸躺平,奋起努力拼搏,誓做有为青年,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那份责任。谁的青春不迷茫,在面对高房价、“996”、就业难等现实问题时,年轻人大都会迷茫和困惑,有时还会丧失方向感,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并不能作为年轻人集体躺平摆烂的理由。当然,拒绝安逸躺平,并非意味着完全不能放松。青春可以有短暂的躺平缓解焦虑的压迫,但绝不能在遇到困难挫折之时便轻易放弃、长久躺平。

当代两岸青年应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担当,发扬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积极投身到人生事业奋斗与社会建设发展之中,拒绝直接躺平式的“小确幸”,以实际行动贡献个人力量,做有作为、有担当之当代青年。

作者单位:陈雅婧,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建民为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来源:《统一论坛》2024年第1期
编辑:王博


END




往期推荐

“五洲侨心促统情”海外代表人士主题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