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盟发难中国电动汽车,能得手吗?

唐萍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3-09-23


9月13日,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式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市场波动。


中国新能源汽车股价下跌。欧洲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奔驰等股价一度短暂上扬,但随后回吐大部分涨幅。


针对欧盟此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今天作出回应:中方认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图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欧盟为什么要对中国电动汽车

发起反补贴调查?


要分析欧盟的动机,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3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额已逾165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总额超过73.2亿美元,占比约44%,几乎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的一半。而早在去年下半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占率就已经达到了10%。


根据瑞银UBS最近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可能会翻一番,从17%增至33%,其中欧洲公司的市场份额损失最大。


再来看汽车产业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欧洲汽车行业为约13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所有就业机会的7%。在德国,大众、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等品牌是欧洲最大经济体的核心。


简而言之,汽车产业在欧洲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的迅速崛起,抢占了欧洲汽车的市场,并且,中国电动汽车的“攻城略地”还将继续扩大。


13日,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时表示:“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低价电动汽车。其价格被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地压低。”冯德莱恩解释说,欧洲对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接受不平等的、向下的竞争。


路透财经注意到,这项反补贴调查涉及来自中国的电池动力汽车,因此也包括在中国生产的非中国品牌汽车,如特斯拉、雷诺和宝马等。



欧洲不是铁板一块


冯德莱恩选择在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的场合,来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许多欧盟官员认为,这是冯德莱恩寻求明年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努力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宣布启动调查的前四天(9月9日),冯德莱恩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与李强总理举行会见。冯德莱恩表示,今年以来,欧中交往不断加强,取得积极成果。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对话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欧洲内部,冯德莱恩的“翻脸”或许也有迹可循。


近几个月来,法国方面要求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双反”调查的呼声最为强烈,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警告,不要重蹈太阳能电池板的错误,把市场与产能“让给中国”。



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去年7月就发文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遭到欧美政治打压。在冯德莱恩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陈定定教授。


他分析,欧盟试图缓解欧洲本土汽车产业对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焦虑,通过保护性手段来为欧洲原来较为强势的汽车产业“筑起护城河”,实际上仍然是在追求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单方面“脱钩”。


然而,欧洲并不是铁板一块,对于冯德莱恩的发难,欧洲内部也有反对声音。


欧盟中国商会表示,非常关注并反对启动上述调查,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因为补贴。商会敦促欧盟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警告称,“德国汽车工业将面临可怕的局面”,“如果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工业实施反补贴规则,这将给德国汽车工业带来严重打击。”


分析认为,法国汽车产业更为依赖本土与欧洲区域市场,受到中国车企的冲击最为剧烈。德国汽车制造商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必须独自承担中国反制措施的后果。


今年7月,德国大众集团宣布将在安徽合肥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此外,大众还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


“法国人想再次躲在墙后面。但如果欧盟筑起这堵墙,德国汽车业将彻底垮台。”杜登霍夫表示。



欧盟启动调查后 

将带来什么后果?


根据欧盟有关规定,反补贴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实施措施。临时措施必须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如果法律允许,在随后的4个月内将实施最终措施。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启动调查,在随后一年时间内欧盟当局将会采取限制进口或征收反补贴税等措施。


陈定定分析,对于欧盟而言,措施生效后或将在短期内形成对欧洲本土车企的“提振”,在欧盟委员会“保驾护航”下的发展,但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因此有所降低,对于欧盟内的消费者以及长远的欧盟汽车市场发展并无好处。


而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未来的一年时间会是短暂的缓冲期,需要对出口欧洲市场受到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一旦欧盟挥舞限制进口或反补贴税的“大棒”,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主力,实际上是中欧合资品牌或具有欧资背景的品牌,如领克(吉利与沃尔沃合资)、东风易捷特(东风与日产-雷诺)合资,由于这些品牌大多可在欧洲当地生产,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直接出口整车产品到欧洲的中国企业,如比亚迪、蔚来、长城等会受到欧盟未来措施的直接打击。


然而,欧盟的直接措施威胁,可能会使得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信心有所动摇,中长期看仍然可能损害中国汽车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这可能是中国产业要面临的更重要问题。


而对于全球市场而言,最坏的后果即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些其他国家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更高的风险。



风浪不息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从光伏产业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到芯片产业的断供,对于这些中国占据优势,或可能崛起的产业,美国与欧洲不遗余力进行所谓“精确”打压。


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三类产品出口增长显著,被称为外贸中的“新三样”。有分析预警,“新三样”企业很可能面临国际贸易风险。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海”之路越是风高浪急,越要有自己的定力。


首先是掌握自主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在刚刚闭幕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来自中国的展商占约40%,这股“中国旋风”引起高度关注。外媒分析,60年代的日本车,90年代的韩国车以及2008年的特斯拉,都曾对德国汽车工业形成冲击,但这一次来自中国的挑战却非同寻常。在这场竞争中,中国人最核心的优势是:他们拥有未来车型的核心部件——电池,而电池占据至一台车成本的一半。


还是以慕尼黑国际车展为例,比亚迪在车展上宣布海豹正式在欧洲上市,并提供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50,990欧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和44,90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的出海,并不是过去以低价优势来占领市场,而是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技术。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回应中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果,是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竞争优势。



第二,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美西方越是“脱钩”,中国企业反而越是要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


9月4日,在慕尼黑车展中国媒体专场沟通会上,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透露,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有100家经销商,计划在今年年底达到200家。首个比亚迪欧洲整车工厂地址将在今年年内确定。


陈定定介绍,中国企业可以开展“绿地投资”,即在投资目的地国家设立子公司,从零开始建设项目设施,也是目前中企在欧盟尚未进一步加强对外国绿地投资监管和审查的情况下,进军欧洲市场的更可靠选项。


陈定定建议,我们应当采取更积极的开放姿态,不仅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产能向外辐射,在国际市场参与开放竞争,也要欢迎来自包括美欧等国在内的全球广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展开合作,共同构建繁荣的、全球联系的经济网络。


主笔 / 唐萍

编辑 / 赖晨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