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青报·中青在线 2018-05-29

北京青年报:“一刀切”关停企业是严重的环保欺骗手段

一些地方在环保检查期间,经常使用的“一招”就是,对众多企业、商户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这种“一刀切”关停,不仅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是对环保检查督察工作的敷衍,是一种严重的环保欺骗手段。

环保“一刀切”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必须从加强政治和作风建设的高度,对其实施严格的督察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只有如此,才能让各级政府学会积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民生,以扎扎实实的环保工作,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

(作者:樊大彧 原标题:《“一刀切”关停违背环保初衷》)

新京报:增加阅历,才能不被PUA套路

随着关于揭开PUA黑幕的文章报道,社会舆论开始关注并重视此前一直处于半地下状态的PUA产业以及伴生的所谓“情感咨询”业。

对那些缺乏足够生活经验的女性来说,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拓展人际互动交往的范围,积累经验,不断成长,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够对那些所谓的套路产生免疫力。否则,加倍地宅和封闭自己,会很容易掉入可能的陷阱;或者听从那些大而无当诸如“扎紧裤腰带和捂紧钱包”,固然能避免骗财骗色,但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固化了自己的形象。

(作者:唐映红 原标题:《增加阅历,才能不被PUA套路》)

人民网评:别再让“600瓶白酒”恶化政治生态

近日,一则关于湖南省安化县公安局违规采购、消费600瓶白酒的通报,让这个湘中小城进入公众视野。通报称,2016年6月,安化县公安局违规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采购了600瓶白酒。截至2017年1月,该批白酒被县公安局机关食堂用于112次晚餐接待消费,其中用于内部违规公款吃喝22次,用于无公函接待消费90次。

“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动用警车远赴贵州采购白酒不是小事,公款吃喝不是小事,滥发津补贴也不是小事,对这些小事必须零容忍,否则一旦累积起来,整个政治生态就会受到污染。

(作者:秦宁 原标题:《别再让“600瓶白酒”恶化政治生态》)

光明日报:国企工资不能“任性增长”

长期以来,对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市场地位的争议不断,导致国企工资决定机制究竟应不应该走市场化道路摇摆不定。为此,近年来,国企分类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概括起来,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经济效益,通过集体协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同时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调整不合理的过高收入。

如此一来,国企职工的工资决定机制就有望告别“只涨不降”“任性增长”甚至“野蛮增长”的模式,从而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能高能低、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模式。

(作者:李长安 原标题:《国企涨工资当以市场为先,告别“任性增长”》)

工人日报:别让“黑名单”制度伤害劳动者

很多公司HR拥有同行交流群,他们经常分享一些应聘者的资料,大家据此来筛选或直接全行业“拉黑”某些应聘者。不仅如此,一些企业也形成了自己的“黑名单”制度。

 客观来看,“黑名单”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用人单位保护公司的正当利益。但现实中,“黑名单”也存在被滥用的现象,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有劳动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侵权的公司打官司,企业“怀恨在心”,将劳动者纳入“黑名单”、写上不良评语,导致多家公司拒绝再录用。

我们不能坐视某些企业把“黑名单”当成“自说自话”的工具、控制和欺凌劳动者的大棒,这就启发我们对企业用人“黑名单”的重新思考——不能只有企业对劳动者的单向评价和约束,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帮助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形成“双向约束”。

(作者:戴先任 原标题:《工人日报:别让黑名单成为伤害劳动者的“暗器”》)

法制日报:高温津贴必须落到实处

进入5月,天气越来越热,每年都受到舆论关注的高温津贴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对于一直未变的高温津贴标准,应该适当上调了。要看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户外劳动者还要在更为严酷的高温天气下作业,而劳动者流的血汗却还越来越廉价,所以多年不变的高温津贴标准,正是对户外劳动者持续加码的伤害。

要改变高温津贴落实难问题,需要各地重视起来,此次多地发出劳动保护动员令,就是对高温津贴落实难问题的最好解答。具体而言,还需要各地职能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与监督,实行相应的惩处制度;在高温天气,相关部门要能下到一线、下到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劳动者排忧解难。

(作者:戴先任 原标题:《重视高温保护要善始善终》)

钱江晚报:面对白色污染,我们为何不能舍弃一次性产品?

从消费立场出发发明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体现出的便利性至今无可超越。消费者可以用极低廉的代价,随心所欲地购买然后随手丢弃。但是,当白色塑料焚烧或掩埋后污染我们的水源,污染我们的空气,甚至我们食用的海鱼体内都含有塑料微粒时,我们会明白,我们收获的恶果远远大于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便利。

我们应当审视我们的消费行为。我们为什么就一刻都不能离开这些一次性产品?即便塑料袋因其体积相对较小给人便利甚大而令人须臾不可离身,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舍弃那些相对体积较大、或使用快感并不那么显著的一次性打包盒、塑料吸管等等?当我们购买外卖时,为什么就不能将食物倒入我们自己的器皿之中?

(作者:项向荣 原标题:《十年限塑,更需要反思消费行为》)

对热点新闻有自己的看法?小编在留言区等你噢~

说明:本栏目所引用之评论均为原文节选

整理 / 杨鑫宇   编辑 / 苍   南

本号原创微信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并注明微信公号:海运仓内参( ID:hycplb)

如想阅读更多评论,请订阅微信号“中青评论”(微信号:cydpl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