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盈余是一只猫 | 工四100术语 (编号763)

2016-12-15 林雪萍 知识自动化

工四100术语 (编号763)

英文:cognitive surplus

中文:知识盈余 / 认知盈余

(本词条版权归《知识自动化》所有,欢迎提出建议)


见面吧,既然我们屏了那么久

智能制造的热度不减,而各种会议也是如火如荼。在这些场合,我们到底希望获取何种新知?一场又一场的会议,听别人讲的时刻,看别人说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自己思想的钟点。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本来已经无比地容易:大家在微信群相互说的够多了。然而线上越方便越频繁,线下的交流似乎反而更加显得有必要。线上聊天够多了,其结果是:大家更想线下offline见面了。


这像是一个悖论。


好在这个悖论并不陌生。原来出现计算机的时候,大家可以用电子文档,感觉可以大量节省纸。结果是,纸反而用的越来越多;电子书也是如此,前几年eBook刚出来的时候,吓坏了出版社,都视电子书为搅局者。然而,过了几年,大家都放宽心了。书,看的不少,出的也不少。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东风没有压倒西风,二者交织后反变得更强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总时间,显然是增加了。那么什么时间被减少了?

是的,我们是从未见面的好朋友。这就是移动化和社交化的典型特征了。不经意中,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知识盈余的时代:人类的知识获取,正在走向全新的巅峰高度。


知识盈余的时代

当你把想法旁若无人地在微信群里一行一行蹦出来的时候,不管“群友是否认识你,他们都在分享你的见解和知识。这种知识看上去是碎片化而出现,但却有着积极的价值。

实际上,碎片化的知识如今仍然背着黑锅,很多人认为“浅阅读会伤害我们的大脑的思考,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按照《知识的边界》作者Weinberge的看法,书是一种典型的直线连接的知识。换言之,你按着页码和逻辑往前走;也可以跳着页码读,但都不会离开书籍自有的磁场。只要你还在读这本书,你就是一个被磁铁所依附的磁石。

而网页阅读是网状连接的知识。则大规模的改变了这种现象。各种超链接的存在,使得你在不同的语义之间来回切换,很多时候,你会离你开始读的内容,越走越远。原来打开的知识链接页面,怅惘地留在原地,它们或许再等不到你的回来。


潜移默化之中,知识的边界正在发生变化。


但这些现象,仍然是知识的单向交流机制;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屏人人谈的社区时代,人的连接变得无比容易,知识被广泛地通过交流分享,这就产生了全新的知识盈余现象。知识盈余是人人链接的知识。


知识盈余:工四100术语定义

一个人贡献的知识价值,除了发生在正常工作时间,也会有大量分享,发生在其他场合。这些超过传统组织所定义的角色空间之外,可以重新发挥价值的时间、资源甚至人脉,可以被称为“知识盈余”。


知识盈余意味着你可以在更多的时间(例如工作之余),参与知识的交互与解读,也可以形成更多的价值——这样听上去,老板应该不会太喜欢这个定义。

 

图1 个人价值充盈度


一个人的知识价值,往往是由组织支付的成本(如工资)所兑现和对应的。但这显然并不是一个人价值的全部。在茶余饭后,在机场的时候,只要有很高的沟通机制,专家的知识价值就有可能溢出,很方便地进入其他渠道,让其他人受益。


这就是知识盈余。


知识盈余是一只猫

眼下,我们根本静不下来了学习和思考。但奇怪的是,大量的知识仍然不断产生,我们的见解也在不断地增长。


这是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脑子里的知识来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很难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在什么场合、受谁影响而获得的。参加论坛或者每天在不同的群里面聊天与倾听,总会有所收获。这个时候,有些知识就悄然进入你的脑海,就像一只猫不声不响地进入了房间,不被发觉。然而在后来的某个时候,这只猫突然叫了一声,你才发现它居然在这里呀。


但这个知识之猫,何时进来的、如何进来的,这个过程并不知道。也就是说,知识的产生和吸收,正在打破严谨的推演和传播过程。


因此,这个时代的思想,逐渐变得难以说清楚谁是真正的创造者。大家交互受到影响——理论的发明者、首创人的痕迹,正在被抹掉。知识的生产,由安静的思考和清晰的权威,走向了交互嘈杂的去噪和提炼过程。


它是你的,也是大家的。就像那只“知识之猫”,有人放它进来了——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开始叫起来的哪一刻,它属于你的。

 

图2 薛定谔的猫


“薛丁谔之猫”,讲述了量子力学理论的最为重要的几率特征和不确定性;而“知识盈余之猫”,是在说明知识盈余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储蓄机制。就像薛定谔的猫,只有在观测的一霎那,这只猫的死活才会有定论;知识盈余的猫,同样是一种并不稳定的状态存在,它的存在纯粹属于倾听者的能动性。

或许存在,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或者不存在,听完了就完了。


全新的知识过滤机制

各种信息的爆炸在继续,知识也在铺面而来,每一个闪烁的屏幕,或者微信群未读消息的小红点,依然在刺激着我们的选择。


问题是,这么多的信息(也有知识)迎头而来的时候,这是不是知识盈余?答案是否定的。


在Daniel的《快思考与慢思考》一书中,人类的思考体系是来自一个无意识运作的系统1和一个受控运作的系统2,二者分别产生了快思考和满思考。这是人类应对复杂事物的一种办法,就是建立模式反应,通过结构分类,简化场景,对号入座;只有不能立刻入座的,才会特殊处理。


图3 人类的思考系统

 

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系统1就像是一个由经验冲刷而成的沟渠,经验越多,沟渠越深。 


但这只是一种应对知识的反应机制,如何提高效率?知识盈余的观念,正在提供一种全新的知识过滤机制。


正如谷歌搜索“自作聪明地”自动屏蔽了一些信息,而是呈现出它认为重要顺序的词条一样,看上去你在选择信息,其实你是被机器算法所主宰。这是一种机器的过滤机制


在移动互联和社区化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应对知识爆炸的过滤机制出现了:这次主宰的是你所选择的交流对象。


你选择跟谁交流,选择呆在那个群里,其实就是在选择一种知识的过滤机制。选择不同的微信群、选择不同的会议,那就是在塑造一种过滤机制和模具。它就是在冲刷我们的经验沟渠,加快我们的大脑系统1的快思考的建设。


不同的微信群,就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如果给他们标以颜色,他们将是如此的斑斓不同。而一个人的所有群的颜色,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性。这是知识盈余机制在悄悄地进化的一种结果。


听了很多深刻的观点,也看了很多有趣的图表,当时都觉得特别好,都收藏起来准备回头好好消化一下——这种把知识先储藏起来的想法,是一种典型的松鼠过冬的心理。但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时间去回头阅读了。想象中,如果我们应该有一个后花园,可以储藏很多宝贝。我们不停在往里搬、搬、搬,却很难有时间再去后花园走一遍去欣赏和把味了。知识的松鼠,其实是不存在的。


知识以暴风雨的速度冲进来,我们必须用闪电的速度去消化它。我们的消化时间,只有瞬间。这期间,消化多少算多少——没有消化的,也就很难再去找他们回来。因为前方的知识风暴依然不断涌来。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盈余机制,就是选择自我积累知识的机制。


遗忘是一种过滤,冲刷也是一种过滤。而知识盈余是最高效率的一种过滤机制。


然而,像任何其他扑过来的知识一样,要么像速干毛巾一样,快速吸收;要么像路过的红绿灯,迅速遗忘。知识盈余也遵循着这种生死的冲刷。


关乎智能制造的命门

好了,说了这么多知识和猫,跟智能制造有何关系?


智能制造既然是一场带着“智”字头的制造,表明它对人的知识依赖是非常之大。传统的知识,除了书本、数字版本之外,只能靠人的空间移动,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个传统制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知识的流动,也因此大打折扣。

图4 智能制造的四个特征


智能制造有着迥然不同的运行机制和要素(对于智能制造的定义,就是数字化、网络化、社区化和知识化参见《智能制造》术语解读)——这些要素并不全部是工业4.0所描述的那些技术。对工业4.0实际引起的运行机制,德国人也还会有很多的领域,自组织、知识盈余都在其中。


知识盈余的出现,改变了知识流动的方式。人们获取新知的方法,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中国面对智能制造的一次意外而全新的选择。智能制造对中国而言,所面临的一次最为有利的机会,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设备,而是知识盈余所产生的知识流动,是智能制造机制所产生的组织性变化。这些改变,即使对发达工业国家,也是全新的命题——这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会继续迷失在各种会议和论坛之中。但这些其实只是强化了人的情感连接。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在为知识盈余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长土壤。而知识盈余的力量,更是在跃跃欲试的成长。


知识盈余挣脱了知识的扩散空间度,也改变了知识的运动速度,它以更大的穿透力,更大的流动性,更小的颗粒度,在支撑着智能制造寻求全新的突破。从传播的效率而言,它甚至在追求着一种“人知(知识)分离”。这是一次事关重大的解放,而在以前,知识的区域性自锁和路径性依赖,都是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升级的时候,最难解决的问题。


喵喵,知识盈余是一只猫。它进入人脑的方式和共存共享的方法,都是一种全新的机制:这是一种可以使得认知弯曲的暗能量。


这是在智能制造舞台上最不显然的幕布角落里,暗自生长的一股奇兵力量。


相关阅读:

智能制造是一场逼人的醉,知识盈余才是最大动能

工业4.0十宗罪 | 是什么在干扰中国制造的进程

作者简介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