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识 | 课程推荐《公共生活观念史经典阅读》

拆掉知识的围墙 公益慈善学园 2021-09-15





引 言





“敦和·善识计划”高校慈善通识课程支持项目,由敦和基金会与公益慈善学园联合发起,该项目以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通过高起点地打造精品通选课程体系,多方位支持国内高校教师开设公益慈善方向公共选修课程,旨在普及青年一代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认知。


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立项,2020年首批20位教师将陆续开设20门公益慈善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春季课程将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形式开展,善识专栏将陆续通过推文向大家呈现课程的精彩内容。本期带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生活观念史经典阅读》课程的网络教学情况。





课程简介




《公共生活观念史经典阅读》是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同时也是“敦和·善识计划”首期公益慈善通识课程之一。本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刘培峰教授、马剑银副教授和社会学院韩俊魁副教授共同授课,课堂形式重视师生互动,主要由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后辅导阅读经典两部分构成,并辅助于举办主题沙龙与研讨会。


课程主要以公共生活与公益行动相关的经典文本为线索,串讲中西方的公共性观念史与公私观念史,了解自我与他者、利己与利他、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公与私、Public/private等范畴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探求在全球化不同文明相互沟通融合的时代如何进行公共参与、过好公共生活。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经典文献的方法,了解中西方公私观念与文化,激发学生的公共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养成学生进行公共参与、过好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培育学生运用经典理论来思考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们在网课正式开始前讨论课程教学安排





教学情况




课程自2月25日以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QQ课程进行直播,现已完成五节课程教学。该阶段课程由法学院马剑银副教授主讲,讲授内容围绕“公共生活、公益、公德、公共性”等基本概念,以启发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徜徉在中国语境的公共性困惑、西方文化的公共性观念的思想海洋中。




此外,在课堂授课时间之外,三位老师分别成立读书小组,定期带领学生们阅读推荐书目。刘培峰教授引导组员如何阅读《论美国的民主》和《正义论》,马剑银副教授组队精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中国的公与私》,韩俊魁副教授所在小组是阅读《个体主义》和《论自由》。通过精读推荐书目,一方面深化的课堂上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们掌握阅读学术经典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


课堂讨论充满了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求知和反思,从讨论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公共秩序、个人生活的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文化与漫威电影的英雄人物的比较,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让原本“敬而远之”的学术概念逐渐走下神坛走进生活事实,新的思维视角让学生们获益匪浅。





学生心得




我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本课程探求“如何进行公共参与、过好公共生活”的问题,同样是我们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选修了这门课程,让我尝试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在与老师和其它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的交流当中,听到了很多不同声音。这让我看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同时也对我的专业学习大有帮助。


我们的课程采用“授课引导+小组精读”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老师上课所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我们课后的阅读。这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且督促着我们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课下小组精读的效果非常好。


一学期的课程会涉及到公共生活观念史上很多部经典著作,但是一个小组只精读一两本书,同时针对每章、每一阶段的阅读都写出读书心得并且提出问题,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的。

1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同学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大学生活最重要部分,由于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我对那些大部头的社科著作一直敬而远之。然而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以自我-他者、个人-社会、公-私这三对概念为线索,在讨论“公共性”这个主题时,也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


我得以接近那些本来望而生畏的作品,从中汲取更深厚的养分。“公共性”这个概念也有着很鲜明的现实指向,老师们在课堂上梳理观念史,也在课程群中和大家热情地讨论现实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公共性”,就是理解当下的生活,很感谢老师从学理入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

17级生命科学院 王同学





公共生活观念史这门课程让我发现了观察很多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思路,受益匪浅,感谢几位老师。

18级法学院 刘同学





我是追随马老师的脚步来的~上个学期马老师开了一门“现代法学思潮”的阅读课,我当时很幸运地选了这门课。因为在我看来,大学就是要多读书,但是由于没有什么读书方法、个人读书的自制力不强,尤其是面对一些外国著作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头疼。


通过学习“现代法学思潮”这门课程,首先是真正地读了一些书,然后是对读书方法的学习,受益良多。在“现代法学思潮”这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马老师跟我们说下学期他和刘培峰老师和韩俊魁老师将开一门“公共生活观念史”的课程,这门课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通过上课和阅读讨论“公”与“私”。


我一听感觉很有趣,便决定要选这门课。所以就我本人而言,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是督促自己去阅读、学习怎么阅读。但是在上过几节课后,我越来越对上课的内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一些我原本无法理解的社会现状在老师的解读和同学的讨论下豁然开朗。什么是公?什么是私?在公私混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做出价值判断?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有助于我们过好公共生活,管好私人事务。我认为在历经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将受益更多。

18级法学院 崔同学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参与度和讨论度空前高涨,但同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也陷入了讨论之声嘈杂而质量低下的苦恼,对于公共生活的思考与思考之后希望获得一个【答案】的期望,大概是很多人选这门课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一门给你答案的课,老师们做的是为我们梳理公共生活的观念流变,带领我们阅读,引导并参与我们的讨论。人数不多的讨论群远离了动辄指责谩骂的网络恶风,保留了讨论的纯粹,大家提出疑问,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并没有留下一个【答案】,但是我相信所有人都收获良多。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在面对社会公共话题时,时常陷入试图从法律角度判断公共领域事件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单一思考,我认为通过对公共生活观念史的学习,能增加我们对公共事件的思考角度,对我来说,也让我从公共生活的角度,反思法律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18级法学院 赵同学





我选到公共观念史这门课已经比较晚了,算是本学期选课最大的意外之喜吧。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社会学和我自己的专业——历史学是非常类似的,他们的研究领域都非常广泛且重合颇多。老师也很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共同探讨,在群里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让我收获了许多新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体现出对正在发生的公共事件的关怀也是让我耳目一新的体验。


总之,这门课程让我觉得自己的视域更加开阔,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角度,可以说对我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以及生活中对公共事件的认识是颇有助益的。同时我相信,任何其他学科的同学也需要更广袤的视野和更开阔的胸襟,而这正是这门课程所能带给我们的。


而从务虚的角度来看,在“孤独感”泛滥的当下,通过回顾公共领域和公共观念发展兴衰的历史,至少能让我们把自身安放在一个确定的坐标中,从而更加了解和明确自己的所在,获得一种与外在世界相联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当然,如果通过公共观念史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和长期的思考,让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获得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那就是更美妙的事了。我认为公共观念史这门课程在这些方面都会给我以启迪和帮助。

19级历史学院 王同学





课上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内容横贯古今中外。课下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在QQ群里积极讨论相关的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一门通识课,公共生活观念史经典阅读让我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一些之前从未想到但又与我的专业相关联的问题。公共生活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解与此有关的知识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19级哲学学院 张同学








教师寄语





刘培峰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深知教师不是布道者,而是引领者。课程的重点在于通过共同阅读,通过老师的导读,让同学们沿着经典思想家自己的进路去理解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展开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观念体系。



马剑银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我们作为老师,更多的时候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导思考和讨论的。



韩俊魁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严肃思考,精深阅读,谨慎求证,积极参与。





点击了解更多:

欢迎高校教师申报“敦和·善识计划”共同助力公益慈善通识教育

“敦和·善识计划”高校慈善通识课程支持项目常见问题

“敦和•善识计划”距离申报截至还剩最后3天!

“敦和·善识计划”资助名单出炉!

高校慈善通识课程体系开发研讨会暨“敦和·善识计划”课程开发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沪成功举办

“敦和·善识计划”面向全国征集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教学案例

服务式学习在慈善教育中的应用——以梅尔森学生小额资助项目为例
善识 | 如何把社区服务融入高校课表--简述校园契约(Campus Compact)的工作路径

编辑 | 郑淑薇转载 | 微信(zxm667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