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逝世:光线不锈,大美不朽|新京报快评

叶克飞 新京报评论 2019-06-19


他的百年人生,克服了一个个艰难情境,赢得了世人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正如卢浮宫那样,当玻璃金字塔出现在卢浮宫广场上时,那些曾经佩戴“抵制贝聿铭”胸章抗议扩建工程的法国人,都只能感叹“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图片来自卢浮宫博物馆微博。


   文 |叶克飞


据多家媒体报道,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逝世,享年102岁。

    

他的建筑遍及世界各地,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和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等。


▲玻璃金字塔出现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一生始于幸运

    

贝聿铭,祖籍苏州,出身苏州名门,1917年生于广州。曾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后来成为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获奖无数,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香港中银大厦等都是其传世之作。

    

他出生那年,国民政府内阁如走马灯,府院之争激烈,胡适正倡导新文学运动,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一战仍在进行中……整个世界都呈现一种前进而纷乱的状态,并延续了数十年。在这样的历史脚步中,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变,留名于史者固然有之,但被蹉跎被耽误才是常态。

    

贝聿铭无疑是幸运的,从呱呱坠地起,他就真做到了“赢在起跑线上”,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高富帅。

    

作为苏州名门之后,他曾在私家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一段童年时光,苏州园林给了他最初的审美,还有对建筑的兴趣。中学时,他在上海就读,那是当时的远东名城,繁荣开放时髦,也是现代建筑的竞技场,再次培育了他的审美基础。

    

1935年,他前往美国留学,避过了日军侵华的罪恶炮火。当无数同龄中国人苦求一张安静书桌而不得时,贝聿铭却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汲取养分。


两分钟带你看贝聿铭为世界留下的传奇设计


1948年,本已留在哈佛大学任教数年的他,遇上了人生的伯乐——纽约地产商柴根道夫,开放包容的后者首次聘用华人为建筑师,给了贝聿铭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的机会。

    

宽松雍容的成长环境,使贝聿铭受益一生。除了审美基础之外,“不缺钱”的生活让他可以将学业和个人喜好结合在一起。

    

从小的中西方教育交融,使得他的性情兼具中西。一方面,他熟谙西方制度、社会规则和礼节,另一方面,名门望族的传统式教育,让他深谙人情世故。将狭小工作室粉饰一新,通过社交和礼貌赢得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认可,拿下肯尼迪图书馆项目,就是一例。


▲图片来自卢浮宫博物馆微博。

    

一生不仅仅有幸运

    

但贝聿铭的一生始于幸运,却不仅仅有幸运。高富帅的开始,并没有让他躺在优越条件上挥霍一生。

    

在建筑领域,他一直是一位“进击的巨人”。在崭露头角后,他曾被美国主流建筑师协会拒之门外;在凭借肯尼迪图书馆扬名后,他在波士顿主持的汉考克大厦玻璃脱落,使之跌入谷底;在扩建卢浮宫时,他遭遇重视传统与荣光的巴黎人的批评声,尤其是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1984年1月23日,在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委员们疯狂批判贝聿铭的创意,不懂法语的贝聿铭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可女翻译却含着泪没有再翻译下去……

    

但他的百年人生,恰恰克服了这一个个艰难情境,赢得了世人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正如卢浮宫那样,当玻璃金字塔出现在卢浮宫广场上时,那些曾经佩戴“抵制贝聿铭”胸章抗议扩建工程的法国人,都只能感叹“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如果要给这样的人生找一个成功理论,那么“顺势而为”四个字也许最为恰当。这又会回到他人生的最初,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巧妙,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恰恰就是“顺势而为”的极致体现。


150秒回顾贝聿铭传奇一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一生从未承认自己属于哪个建筑流派,他习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建筑设计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和地理为设计原点。在主持被他自己视为职业生涯顶峰的卢浮宫项目之前,仅仅为了解卢浮宫的历史,就花了数月时间。贝聿铭之所以能在一次次重大项目的竞争中胜出,恰恰也因为这一点。

    

 贝聿铭顺应的还有大势,作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他敏锐地跟上了全球化的脚步,将自己的作品版图一再扩大。

    

贝聿铭当然有争议,有人认为他作品雷同,有人认为他平庸。但在百年建筑史上,能在漫长岁月里一次次抓住时代之脉的建筑师,唯有他一人。

    

□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危卓


推荐阅读:

买18件衣服退货:试穿族丢人,网络暴力可怕|新京报快评

“豆腐渣”工程被评优,闭着眼睛评的? |新京报快评

为基层扶贫减负,也要让数据多跑路|新京报快评

省级林业部门岂能成破坏生态“保护伞” |新京报社论

翻网站评出“中小学百强”:粗制滥造的排名该消停了|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