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友“在线哭穷”,保住收入不妨多些灵活就业|新京报专栏

刘远举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与其担忧下半年收入状况,不如多些能力储备、拓宽就业渠道,从容应对挑战。


▲中小微企业招应届毕业生可获补贴 国企要连续两年扩大毕业生招聘规模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刘远举


疫情之下,有些企业过起了“紧日子”。最近,话题#下半年我的经济状况#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在线哭穷”。“哭穷”是互联网后喻文化中的常见景象,但此次哭穷确实也能反映某些社会心态。若由此激起很多人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意识,进而提前谋划,倒也不失为好事一桩。


疫情对部分行业的失业者确实有冲击


得看到,不少“哭穷”的网友恐怕都有夸大和跟风的成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的确不小,却也并非涵盖全部行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恐怕就是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


但正如所有危机都孕育着机会,疫情虽然导致一些行业严重受损,甚至颗粒无收,但有些行业反而受到刺激、高速增长,比如口罩、医疗产品、药品等行业。中国口罩的产能从疫情初期的日产2000万只,增加到现在的日产1.4亿只。从口罩机、非标自动化生产商到喷融布、喷融布设备、聚丙烯原料等等,整个产业链都随之而动。这还仅仅是口罩一条线。实际上,疫情也顺带刺激了健康相关领域行业的增长。


再比如,在生活领域,出行限制、社交距离抑制了线下的超市、菜场,但相关需求由线下迁移至线上,互联网生态中的各个企业、商家,也都稳定增长。所以,中国经济虽然受到普遍性的影响,但很多行业收入还是有保证的。


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对下半年经济状况的顾虑可以理解。这不代表就需要过度忧虑,但保持危机感也是奋进的动力。


从疫情形势看,大家以2003年非典为先例,想着集中力量、速战速决、生活迅速恢复正常,经济重新抬头。但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其他国家选择了相对更长期的抗疫策略,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全球被绑在了一起。一方面,受输入性病例风险的影响,国内防控很难完全放松;另一方面,全球需求的断崖式下降,也使得外贸相关制造业陷入困境。


宏观环境承压、企业遇到困难,个人难免受到影响。疫情冲击下,失业、降薪,恐怕还会在部分行业持续。收入下降了,房贷车贷等大头的生活开支却停不下来,不少家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


▲图片来自网络。



充电+副业,多渠道增收


担忧源于风险,个人与家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多渠道增收,是解决恐慌的最有效办法。


很多人认为应该投资,用投资增加收入。不过现在受疫情影响,市场因素、市场情绪变化都很大,各类资产价格波动很大,对一般家庭来说,缺乏相应专业判断能力,风险不小。


应对收入下降,我认为“充电+副业”是更理性和更现实的做法。也就是进一步积累专业能力,同时通过灵活就业,多渠道增收。


积累专业能力,是根本的途径。就业市场不振,意味着职场内部竞争压力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起不被裁员的“护城河”,才能保住工作、保障收入。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副业。其实,副业早就是中国中产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9月,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43.9%白领当下有副业刚需,且随年龄增加,对副业的需求程度也在提升。一方面,年龄越大,生活压力越大,开销也越大,对额外收入有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积累了技术与人脉可以开展副业。


这当然不是鼓励大家“朝三暮四”,很多时候由于副业与主业之间有相关性,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但也要根据自己的精力量力而为,不能颠倒主次。


生活新范式正在建立,随机应变好过观望等待


在产品设计领域,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个新产品想要赢得用户,不仅要提供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还得大于用户从旧产品转向新产品的成本。


变革也是如此,新模式是有好处的,但人们往往习惯于旧模式,转化成本太高,导致变革迟迟不能发生。此次疫情,是外部力量中断了旧模式,这个时候一种新的生活范式、职场生态就更容易建立。这也就是所谓的“化危为机”。


移动互联网、VR、AR等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岗位都可以搬到网上进行,构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企业可以尝试,个人也可以尝试。比如,培训机构关门了,个人如果有相关才艺,能不能把钢琴课、手工课、美术课搬到网上呢?疫情推动了宅经济升温,但与需求相比,“宅经济”相关产业尤其是优质内容生产还不足,这些都孕育着新机会。


当然,一些困难仅靠自己是难以克服的,还需要政府的帮助。家庭收入不稳定,消费回暖就无从谈起,提振不了消费,企业日子也难过。发放消费券是一个好办法。需要指出的是,在发放消费券的时候,要多向困难群众倾斜,尽可能救贫救急。


政策直接帮助个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量避免家庭的现金流断掉。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房贷,房贷一断掉,在银行的处理过程中,家庭的损失会非常大,很多家庭会一蹶不振。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帮助民众缓释压力,尽量避免个人破产,但这并不容易,需要想出新办法。


总而言之,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挑战是第一次出现,从个人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对困难。但变化已经发生,甚至会催生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范式。生活不会眷顾观望者、等待者、守旧者,随机应变、多些能力储备、灵活应对挑战,才能更加从容。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孟然    校对:赵琳


推荐阅读:

庆祝复工的“接吻”比赛太荒唐|新京报快评

让视频网站少点套路,不能只靠用户吐槽|新京报快评

泼向张文宏的“脏水”消解常识和真话|新京报快评

保市场主体关键在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新京报快评

疫情过后,我们将进入一个“摇晃的全球化时代”|新京报专栏

对“外资撤离中国论”不必恐慌|新京报快评

别让网络收养变成性侵儿童犯罪温床|新京报社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