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五千本书签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随水 随水文存 2022-10-14

是的,看到这个标题应该就知道,我传说中的那本书终于要出了。限量五千本签名版,点下面的图片抢购预售,手快有手慢无,建议先买好再慢慢看这篇文章。假如显示已经售罄的话,说明你来晚了,文末有普通版的购买链接。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当当小程序购买预售版
如若售罄,可以点击本文末尾的封面图购买普通版


点击图标可收听喜马拉雅主播【如梦2017】朗读音频

本文全长6552字

在过去的两年里,不知道多少次有读者来问我:你的书什么时候出啊?我的书真的很早就在做了,只是人家出一本书正常的流程一般是三到五个月,我这本书却搞了整整两年,等到黄花菜都凉了……这两年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接下去我就来跟大家讲讲这本书出版的始末。

我2020年开始专职写公众号出圈了之后,很快就有各种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出书,前前后后一共有五六家吧。而我那会儿公众号才写了几个月,并没有想过要这么快出书。在我看来书跟公众号文章是很不一样的内容载体——其一,公众号内容可长可短,可以独立成篇,而写书需要有主题和框架。假如只是把那些文章原封不动编成文集,那还不如直接在公众号上读读算了,失去了出书的意义。其二,公众号作为一种即时性的媒体,许多内容信息的价值依赖于时效性,一篇爆款可能用不了一个星期就过时了;而书籍提供的内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效性历久弥新,换言之其生命力应当远远大于公众号文章。由是之故,我总觉得做一本书得要有充分的思考与积累才行,才零零碎碎写了几个月公众号怎么好意思出书呢?

所以吧,我本人对出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跟那些个编辑客套性地聊了几句一般就没下文了。然而其中有一个编辑特别锲而不舍,跟搞传销似地天天盯着我,直截了当就要跟我签出版合同。我当时心想我才写了那么一篇10w+的文章,这编辑对我的了解恐怕相当有限吧?咋对出书这件事比我自己还有信心?我这个人脸皮薄,架不住他穷追猛打的攻势,就跟他把合同签了。由于我人在印度,这个合同签得也挺折腾的,还得用国际邮件寄来寄去。

签完合同之后我就开始整理书稿了,既然是要由我拿出手的东西,首先要能过得了我自己这一关,而我又是个标准很高的人,不可能把现成的文章直接拼凑起来做一本所谓的“作品集”来糊弄人。按照我的想法,我公众号里那些缺乏故事性的内容如果要出书的话,需要先构建一个独立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叙述框架,然后把内容有选择性地填充进去,用来衔接内容的框架自然要重新写,内容上也需要做相应的修改……另外我觉得既然读者花钱买了书,总不能全都放一些公众号上已经发表过的内容吧?于是又专门写了几万字“书稿特供”的新内容,这些内容从未公开过。

将框架和内容整合起来无疑是个大工程,前后花了我一个多月时间。虽然相当费时费力,但书稿按照这种方式整理完之后,阅读起来有一种公众号无法比拟的流畅感。对我来说流畅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平时文章写完后,都要自己读两遍,进行大量的调整和修改,正是为了确保文章哪怕写得再长,也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

因此,当我在2021年初把27万字的书稿交给编辑时,自认为完成度是相当高的,因为我已经把相当一部分编辑的工作都完成掉了,我甚至天真地认为编辑都用不着修改啥,直接校对下错别字就能出版。按照合同上的约定,交稿之后6个月内这本书就可以出版面世,那时候人家问我书啥时候出,我都说应该会在2021年中左右。话说2019年为了做项目,我借了不少债,疫情爆发后差点揭不开锅,这些债自然都还不上了,因此我当时指望着书出版之后的保底版税能救个急……我曾经挺有信心地跟债主说,让他们再等几个月,等我的书出版后拿到版税就有钱还了(其实根本不够,保底印数之外的版税是半年结一次的)。

我那会儿还等着版税还债


读过我之前“印度日记”系列的朋友应该知道,2021年那阵子我在印度的日子过得也不太平——由于疫情期间签证逾期被迫滞留,移民局的人老是来找我麻烦,问我呆在印度干嘛、收入来源为何。然后我就老老实实都跟他们交代了:我老婆孩子在这边回不了中国,靠着写文章过日子,前段时间写了本书,应该很快就会出版……印度移民局想要抓的是非法务工,我心想写文章写书这种事情,怎么都跟“非法务工”沾不上边吧?没想到后来移民局的同志告诉我,我如果写书的话身份性质就变成了“旅游作家”,得要持有记者签证才合法

旅游作家、旅游摄影师理论上都需要申请记者签证

我听了之后赶紧跟他说明情况:我这书还没出呢!要是出书会有麻烦的话我可以叫停。所以我当时心里倒是有点盼着这本书不要那么快付梓——至少等我回到国内以后再出。

大概是一语成谶,后来那本书果然就没动静了,一直到我回国后的2022年2月,编辑说要跟我讨论下书中的一些内容。

其实在交稿之前,编辑就跟我千叮咛万嘱咐,咱们这书不要涉及政治和宗教等争议话题。我说关于印度的书不涉及宗教内容是不可能的,政治方面我就算写也是写印度政治,要是觉得有啥不合适的内容你们来处理。

然而无论如何,有两个事实却是避不开的:第一个事实是,2020年发生了中印边境冲突之后,地点在中国和印控拉达克地区(不含阿克赛钦)之间的争议地区,这使得原本没多少中国人知道拉达克地区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第二个事实是,我太太是拉达克人,她出生在拉达克这个争议地区,但由于被印度控制,生来是印度籍、拿的是印度护照。

其实我在书稿里本来用的就是“印控拉达克”的提法——既然允许说“印控克什米尔”,那么“印控拉达克”的说法理应也是成立的,但编辑对于要怎么处理书中关于“拉达克”的内容还是有些为难。由于拉达克是争议领土,法理上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那么在一本写印度的书里面将拉达克作为其一部分来提及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把“拉达克人”直接说成“印度人”恐怕也不大妥当。编辑对此感到犯愁,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毕竟“作者太太是印度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设定,要是把这个基本设定删掉,全书的背景就不成立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将全书中所有的“印控拉达克”字样用“印度北部山区”替代,而“拉达克人”用“印度北部山区原住民”替代,通篇不出现“拉达克”三个字。好在我那本书里关于拉达克的内容并不多,所以倒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虽然有些掩耳盗铃,但可以有效避免争议。

我写书稿的时候原本以为自己完成了大部分的编辑工作,然而跟真正的编辑打过交道之后,发现他们对一本书所要关注的,远远不止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发现书稿中一些错误、有争议、不恰当的内。编辑在做我这本书的时候,对各种专业名词、概念甚至地名的考证都非常仔细,以确保不出纰漏;但与此同时,编辑在有些问题的认识上也难免会跟作者产生分歧,这时候就需要双方进行讨论商议。在这一过程中,身为作者有时候不得不妥协让步——出书不同于自媒体写作,这是一个团队工作,一旦进入了出版流程,这本书就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了


总之,这本书经过了编辑的修改,又进行了许多重大的调整才最终定稿。书稿的修改并不是我跟编辑之间唯一要协调的,还有另一个矛盾也十分突出——书名。

在书名的问题上,我跟编辑的分歧非常大。熟悉我的老读者应该都知道,我从来不会用那种一惊一乍故弄玄虚的标题。因为我写公众号的理念是反营销的,一直以来用长文来筛选读者,千方百计避免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关注,自然也不愿用夸张的标题去吸引别人点进来看。我一直都觉得“标题党”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做法——内容足够好,就不需要用标题去吸引读者,读者主动会帮文章进行传播;正是因为内容垃圾,才得靠标题来吸引流量

但编辑的脑子跟我是反的,他们做一本书当然千方百计想要吸引别人来买,一切都奔着营销,而且专门迎合年轻人的群体。关于书名,我的态度一向很明确,从完稿之初就定下了《旅居印度散记》的书名,从来没有任何纠结;可编辑那边拟定的几个书名却是这种风格——《这才是印度!》、《印度!印度!》、《印度这个国啊!》,全都搞得一惊一乍。我且不评价这样的书名到底好不好,关键是跟我平时公众号的标题画风完全不搭啊!而且编辑跟我来了一手先斩后奏,说都没跟我说就直接定下了《印度这个国啊!》这个名字,然后拿着这个书名去申请书号了。所以我那时候在《生而为人,我很惭愧》那篇中曾提到过,让大家别来问我出的新书叫什么名字,实在是羞于启齿——如果要叫这样一个名字,我宁可当作从来没出过这本书。

我有我自己的坚持,而编辑也有他们考虑的角度,从出版营销的角度来讲,编辑团队肯定比我专业,他们的做法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但我又实在不愿接受跟这样一本名字的书扯上关系,于是我跟编辑表明了我的态度——假如你们非要用《印度这个国啊!》的名字,且已经无法撤回了,那我也没办法;但我绝不会对这本书进行任何宣传推广,就假装从来没有出过这本书

我一直以来用长文给读者压力来筛选读者,编辑却是想着要怎么让读者没压力


最后编辑那边只好妥协,紧急撤回了书号申请,跟我在书名问题上重新进行了沟通。我问他们,《旅居印度散记》的书名究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用这个而非要起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他们告诉我书名关系到图书的上架分类,《旅居印度散记》这样一个书名会被分到旅行类,但他们希望这本书上架能够分到文化类。我听了他的解释才恍然大悟,于是双方达成谅解,分头继续想书名——编辑同意使用稳重一点、符合我一贯风格的书名;我也同意放弃《旅居印度散记》这个名字。

最后定下的书名叫做《在印度看印度》,是我想的,终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书名问题上跟编辑那边达成了共识。

书名确定之后是设计封面,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有些分歧,但并不算很大。我偏好那种简洁明快的抽象设计,最好能够表达出印度的光怪陆离。在一堆被编辑部淘汰的设计方案中,我倒是有一个还算看得上的设计,结果编辑跟我说那是十年前的设计风格,现在不时兴了;如今人们都在网上买书,浏览的时候封面就是一缩略图,所以不但要看大图效果,更要看小图效果。为了让别人不会错过,封面上的书名字体必须大,最好从月球上都能看见——我心想这特么不是从前那种中老年QQ群的画风嘛!一堆五颜六色的大号加粗字体……总之吧,越沟通越发现,我的思维跟编辑的思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为了不给彼此添堵,关于封面问题最后我选择妥协了。他们最终定稿的封面虽然有些写实,但也算看得过去。

被编辑们淘汰下来的封面设计,我其实还挺喜欢右边这种风格的,被告知是十年前的过气设计

下了书号之后出书的进度有如突飞猛进,封面定稿才没几天就告诉我要排期付印了。这时候编辑又来跟我说,他们要到了当当网的推荐资源位,为了充分利用推荐位,最好做一些签名本来促销。我问他要做多少本?他试探性地问:“签个五千本怎么样?”

我当时心想,签五千个名不就是写一万个字嘛,又不是没写过……于是,我就一口答应了。

做签名本的方式跟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是先签名后装订,签名的时候我压根儿都没见到过自己的书长啥样,因此感觉自己有点像养猪场里专门用来采精有着无数后代却一辈子都没见过母猪的种猪——印刷厂把用来签名的衬页寄给我,我签完名再寄回去装订——这种“采集签名”的方式不就跟种猪采集精液很像嘛!

还没见过书就给书签名,简直跟从来没见过母猪的种猪同病相怜

当我收到印刷厂寄来的一整箱衬页时,内心是崩溃的,万万没有想到五千本居然会有这么多!顿时悔恨无比,早知道就该跟编辑讨价还价一番……这下好了,自己约的那啥,含着泪也要签完。除了签名用的衬页之外,编辑还给我寄了两盒专门用来签名的笔。我试着签了一小叠,更是发现签名的速度远比我想象的要慢——签五千个名跟写一万个字完全是两码事儿,一来签名写的是大字,二来每签一个名就得换一张纸……这么大一箱得签到啥时候去?

才刚收到签名衬页,编辑那边就开始催了——啥时候能签好啊?两三天内行不行啊?眼下又是疫情又是开会,就怕万一物流受阻……我说两三天绝对没可能,你至少得给我一个星期。我白天得带娃忙得跟陀螺似的,连写作都只能利用碎片时间,签这些书不仅需要忙里偷闲挤时间出来,而且这活儿还只能晚上馒头睡觉了之后才能干。假如我签名的时候被家里的混世魔王馒头不小心撞见,可以想象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笔被夺走、纸被撕坏/折坏、已经签好的衬页被扔得满地都是……“防火防盗防馒头”从来都是我们家里的工作重点。

想象一下要是馒头在边上,简直画面太美不敢看

最后签完这些名,总共花了我大约20个小时——会搞这么久,纯粹是我自找的。

话说编辑寄给我的签字笔是一种双头的水彩笔,一头是软尖笔头,跟毛笔有点像,不仅写得慢,而且写完必须在桌子上铺开等着晾干;另一头是普通的水彩笔硬笔头,只要小心轻放可以不需要等晾干。假如我只用硬笔头来写的话,签名速度可以快得多。但这种水彩笔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的,两个笔头的墨水似乎各占一半,一头写完之后,另一头的墨还是满满的;无论先用哪一头写,情况都差不多。我这人有点强迫症,总觉得要写就得把一支笔的两头都写完,所以都是一头写完换另一头。我没正经学过毛笔,那个软笔头一开始不会用,写得跟油漆刷子刷出来似的,一涂就是一大坨墨水,签出来的名非常丑。这油漆刷子刷着刷着我居然自己领悟出了使用方法,签名效果顿时有了质的飞跃,远比硬笔头要好。于是我调整好心态——哎,就把这工作当成练字吧!每天这样练两三个小时字,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签名水平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突飞猛进,假如再让我多签几千本,估计我能领悟出行草来。

但这也产生了一个让我很纠结的问题:这五千个签名里头,早期签出来的名字跟后期签的,简直不像同一个人写的。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紧迫,我真想把第一批签的都作废掉,让印刷厂再寄一批衬页过来重新签。

一开始签得跟刷墙似的


掌握了用笔技巧之后脱胎换骨


我平日里写字并不算差,自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而像完成任务一般连续签五千个名毕竟跟日常写字非常不同,里面难免有一些签坏的、签丑的,因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签坏的名,对我来讲只是五千分之一,对于买到这本书的读者来讲却是他的唯一。虽然我算不上啥著名作家,但每个买我书的读者都一定是基于对我的认可,终归希望能拿到一本签得比较好看的书吧。这种想法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了我后来认认真真签好每一个名的驱动力,自然也就签得慢了。不过呢,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笔头,这批签名本里面仍然会有“草签版”和“书法版”两种签名,能拿到哪一种纯属开盲盒。假如你不幸开到的是签坏了的“丑签名”,我只好先说声抱歉,就当作“错版”吧。

有人肯定要问,你签的是真名还是笔名呢?大家是通过“随水文存”认识我的,我签的自然是“随水”笔名,签真名的话还得多写一个字,工作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划不来啊。亏得我不叫什么“天下霸唱”、“当年明月”、“树下野狐”,否则一签就是四个字,工作量直接翻倍。

关于用真名还是笔名这个问题,我跟我太太之间有点小插曲。我太太居然不知道世界上有“笔名”这个东西,也分不清笔名和网络昵称之间的区别。她觉得出书这种“光宗耀祖”的事情当然应该要用真名,好让所有人都知道——要知道印度文化里巴不得把自己照片贴得满大街都是。我费了很大劲儿跟她解释,中国文化中对名字的态度和逻辑跟西方文化完全不同——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有号,起名字的时候还要考虑避讳之类的问题,重要人物的名讳是不能随便提起的,皇帝名字里的字甚至全社会都要避免使用,更不可能像西方人一样直接用爷爷、奶奶的名字给后代起名字;而使用笔名、化名在中国文化中也极其普遍——无奈她一个中国作家都不认识,没法儿拿金庸、琼瑶来举例说明。

国庆节那几天铆足了劲儿,写掉了10支笔,总算是签完了五千个名,并在10月6号把24公斤重的衬页寄回了印刷厂。印刷厂那边一收到包裹,编辑立刻跟当当网协调好了新书预售事宜,要我在公众号上写篇短文带货,结果我却絮絮叨叨写了那么多——反正我的公众号上,不超过一万字的就算短文。

看着有这么大一坨要签,压力还是很大的


编辑们非常看好我这本书,有信心将其做成畅销书,因此才顶着重重压力终于将其出版。对于我自己来讲,这本书的销量关系到将来能否把更多公众号的内容做成图书出版——作者有了一定的口碑,能帮出版社赚到钱,他们做书的积极性才更高。

搞定这五千本签名已经让我用尽了洪荒之力,但显然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假如文章开头的链接售罄,那就只能到文末的链接购买普通版了。不过没抢到也不必遗憾,之后我可能会在上海做一个签售讲座,各位可以静候通知。


点击下面的图片购买普通版
(如果打开之后仍然是签名版的当当页面,请先在后台关闭一下当当小程序再重新打开,小程序有时候会有页面记忆功能)


购书备用的小程序二维码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留言板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