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做复旦人要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复旦研究生 复旦研究生 2021-09-19

陈劲松,复旦大学法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因为对于梦想的追求,原本只有中专学历的她努力提升自我,工作期间通过自学考取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于2009年考入天津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在复旦法学院侯健教授的鼓励下,于2017年考取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攻法理学。


曾参加北京大学“教育领域的法律争议及救济”“第十四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等多项研讨会,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篇,其中2篇CSSCI。



 做一个上进的人 

  

填国奖材料时,会有同学羞于展示自己不那么优秀的过去,而陈劲松并不尝试掩盖曾经的中专学历,而是大方地就没有那么闪闪发光的学历起点侃侃而谈:“初三的时候我有一个考中等师范学校(下文称中师)的机会,毕业回村里的小学当老师,这对于一个农村女孩子来说是个挺好的归宿。但是那年政策突然发生了变化,我没有了上中师的机会,也没有好好考高中的念想了,之后就上了中专。”


中专的学习环境、资源都不尽人意,陈劲松想起她那些上大学的同学,整个人的情绪便有点低迷。可她内里终究是一个上进之人,加上自己所在的法律专业有着相对较好的学习氛围,她在中专毕业前即获得了大专学历。2002年中专毕业后,黑龙江省公开招录公务员,她一鼓作气通过笔试、面试,成为家乡所在地延寿县第一批招录公务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日日自新 

 

作为一个出生平凡的姑娘,劲松在县城公职机关的工作在同乡的亲戚朋友眼里十分体面舒适。然而,她并没有在安逸的环境中止步不前,而是先后考取了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和农工民主党黑龙江省委员会,后来又被调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


在工作的间隙,她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因为在她心里这是她应该做的事。而工作将近6年后攻读硕士,亦是她初中毕业以来梦寐以求的事。她说:“我之前的学历、学位基本都是通过自考获得的,我并没有真正上过全日制大学,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体验正式的全日制大学生活,算是弥补我初中的遗憾吧。”


回首那段边工作边备考的日子,她直言没什么大的困难,只要心里有那股犟劲。只是复习总是要“偷偷地”,机关里的工作十分繁杂,白天几乎挤不出时间看书,只能拿出所有的休息时间用来复习。


另一大考验是她周围同事所营造出的“舒适圈困境”。身边的大多数同事都已习惯于常规的工作、安稳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想深造的自己仿佛是一个异类,很容易会被认为不安分、不专心于工作,这确实使得刚进入复习阶段的陈劲松内心产生了不少困扰。但她最终清楚地认识到,这样貌似舒适的生活绝不是她想要的


正如她初中时最大的梦想——当大学老师一样,陈劲松始终不曾放下对于高等学府的渴望,对于知识的渴求,那曾经稚嫩的初心引导着她一路迈过现实的荆棘。幸运的是,陈劲松当时的领导曾经是大学校长,很鼓励年轻人读书深造,对于陈劲松的志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她在2009年顺利进入天津财经大学读研,并于2012年取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


读硕士期间,陈劲松对法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攻读博士的想法,但始终没有实行,毕业后她选择继续回去工作,暂时收起了读博的念想。 但似乎是这个自立自强的人注定要为自己的梦想谱写更高的篇章,2016年10月,她被单位派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参加培训,当时即对法学院侯健教授印象深刻。两周培训结束后,她决定报考复旦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博士生。


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背后,是深藏在日记本里的自我斗争:“第一学历中专,大专和本科都是自考的,研究生院校普普通通,这样的我还能进入名校吗?授课安排没有给我更多瞎琢磨的时间,这天上午就是法理学。早早到了教室,还在做思想斗争。观察了下老师办公室,锁门。我想那就这样吧,不是我不行动。课前去洗手间时,在走廊刚好遇到老师。相遇的瞬间,习惯性笑笑算作招呼,脚下却没有丝毫停留。走出去十来步远了,我一狠心转过身,尾随老师。抱着大不了碗大个疤的决心,说:‘我想考您的博士。’老师说可以啊,并给我他的邮箱。一切都来得不期然。此后,对于我的求教短信和邮件,导师都悉心答疑解惑,回复时间有的时候甚至是凌晨两点。


聊起那次莽撞地和老师见面的场景,她说勇气来自于对复旦的向往,对国内一流高校的向往。因为自己过去都是在普通院校就读,自从有读博的念想后,能说服自己放弃一切孤注一掷的,肯定是一流高校。如果一次不成,也就彻底死心了。


不惜放弃体制内工作、不计机会成本、不怕从零开始、不顾未来诸多不确定,毅然决然地奔赴新的领域、新的城市,投身热爱的法学理论研究,这样的陈劲松在2017年6月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为当年复旦法学院法理学教授侯健唯一招收的博士生。


2019年4月参加北京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 


 勇敢的心 


离开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舒适圈离开走向未知则更需要难以言喻的勇气。回首来时的路,陈劲松一次次在命运的直行道上选择另辟蹊径,不为别的,只为寻找内心的热爱


她在随笔中写道:“我不确定我这样莽撞会不会把既有的一切都打得稀巴烂,再对着破碎空流泪,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幸运的是,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感慨于而今我几乎可以自由地和身边任何一个人谈论我想谈论的任何话题,发表无论多么惊异多么奇葩的观点都不会引来侧目或鄙夷。我想我终于来到了我想要的环境。”


她也时常感念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心里却一直认为多读书是好事,谈起他们,她骄傲地说:“我的父母很民主的,男女平等,他们一直知道我不甘于现状,所以很理解我走出去。”


谈到在走向“女博士”这条有点“离经叛道”的道路上是否失去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时,她大方地说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向往,但如果难以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她宁愿继续享受自由的单身生活。在年过30通往40的道路上,她依然保有对单纯美好爱情的向往,但也早已不再为结婚生子等“世俗标准”所困,只想自由自在、顺其自然地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挑战与馈赠。


被问及独行的路上是否感到孤独时,她内心深处对于当今社会现象的关注一涌而出:“我时常独处,但我很少感到孤独,因为我想做的事大多数都可以自己完成,我想这是当今社会的常态。尽管我们还没有到强调原子化个体的程度,但每个人其实都越来越独立和个性,而社会也越来越强调隐私性、个体性,这种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共识的达成就变得越来越难了,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有点难过。”


这种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体现在她的学术研究当中。之前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经历让她切身认识到法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读博后,她针对法律主体资格标准、胎儿利益保护、校园侵权、教育立法评估等主题展开系列研究。截止2019年10月1日,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篇,其中2篇CSSCI,3篇复旦期刊目录(2017版);已录用期刊论文3篇,其中1篇CSSCI


 2019年4月参加中南大学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会议并做主题报告 


 仍然会热泪盈眶 

     

外界所传言的“枯燥”的博士生活似乎对陈劲松来说不是什么苦差事。“规律的饮食起居、劳逸结合的日常,观云望月追风的半日闲暇,生活似乎本应是这个样子。”读文学作品、去KTV、出去徒步旅行、在自己的公众号写散文和随笔,这是她在读文献之外静谧而又自由的放松时刻。


 2019年3月参加户外俱乐部组织的象山活动 


她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下雨天会感怀,也会时常被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感动,有时跟已经有家庭和孩子的同伴提起某个动容瞬间,同伴感叹她居然还能时常心动,觉得她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对于未来,她坚定地说她要当一名老师,这是她最初的梦想。


她觉得自己能适应教学和科研并行的生活,也发现自己无比享受和同学进行讨论、思辨的过程。尽管自己的年龄和学习历程可能会成为找工作的一个限制,但她依然决定坚定地走下去。她将学术之路视为流浪,但“流浪就流浪,谁让这个‘无底洞’如此有魅力呢”。 


· The End ·

编辑    刘靖萱

👍

 猜你喜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