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能成为英国新首富,可能要感谢你 |【经纬低调分享】

Lens 经纬创投 2019-04-13

戴森吸尘器的发明者、71岁的詹姆斯·戴森,在一月成为了英国的新首富。这里面大概就有你或身边朋友的贡献。据戴森公司披露,他们去年有一半的利润来自亚洲市场,中国又是其中增长最迅猛的部分。戴森的总资产由此跃至138亿美元。


上个世纪80年代,詹姆斯·戴森所发明的真空吸尘器,通过双气旋系统突破了吸尘器的旧有模式,颠覆了传统吸尘器产业,使新型吸尘器不再需要集尘袋。集尘袋生产和销售产值在当时的欧洲约达1亿英镑,所以最初戴森在欧洲市场根本找不到合作伙伴,反而是远渡日本后大获成功。


如果要总结戴森的成功非常简单:极致的创新。戴森的牛掰之处在于,其多款产品都是在看似已经要“不需要创新”的品类中一骑绝尘,比如电风扇和吹风机,这些都是已经多年毫无革新的成熟产品。戴森凭借技术上和设计上的创新,比如无叶风扇和吹风机的外形重新引领了风潮。这也成功杜绝了“被山寨的可能”,就算技术更好,颜值上也很难实现超越。


1991年的时候,詹姆斯·戴森创办了戴森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由12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发明家集群,如此庞大的研发即使放在欧洲也极为少见。至今戴森每周每周花在研发上的金额高达700万英镑,此外公司还计划到2020年时,在全球范围内扩招3000名工程师。


三十年来戴森在“迷住年轻、追赶潮流的群体”这一点上也一直做得不错——尽管强调“设计工程师”身份的戴森对消费者的意见与需求有天然的距离,因为那样做“也找不到革新技术的思路”。


戴森说:“我的成功,来自于观察那些日常所用的、但一直被认为无法改善的东西。”他也愿意付出时间、耐心、并接受失败——“你无法从成功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从失败中可以。”以下,Enjoy:





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戴森吸尘器的发明者、71岁的詹姆斯·戴森,成了英国的新首富。


这里面大概就有你或身边朋友的贡献。


据戴森公司披露,他们去年有一半的利润来自亚洲市场,中国又是其中增长最迅猛的部分。戴森的总资产由此跃至138亿美元。


戴森被称作“家电乔布斯”,他称自己是“发明家”


在此之前,詹姆斯·戴森已是英国最大的“地主”之一,名下的土地总量超过了2.5万英亩,比英国女王拥有的私人土地还要多5000英亩。



他有一处房子,门前弄了300英亩的花园——因为他小时候的假期都是在农场度过的,他喜欢那种田园生活。


在采访中,他也经常说自己并非典型的商人,更喜欢被称为“发明家”。


“我对赚钱没多大兴趣,我做戴森并不是为了赚钱。让我真正充满热情的是设计、发明,还有绘制和制作东西。”


30多年前,他还因为这些发明,负债累累,差点破了产。



戴森吸尘器:一个非常偶然的发明


詹姆斯·戴森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家具和室内设计专业, 他自称是“三差学生”,“就艺术设计还行。”那时,根本没想过要去发明家电产品。


但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他因为对当时的吸尘器产品不太满意,就去给人家提意见,结果没被搭理。


他决定自己搞一个。他注意到可以把工业除尘机的原理结合进来,但没人愿意为这个新鲜点子买单,大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他只能独自行动。一个“艺术生”要跨界钻研工程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用了三年多时间,他做了5126个样机,每个都失败了。


“有的时候一天测试两个,不对的话就一直做下去。”



他也陷入越来越重的债务之中,靠妻子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我的妻子边卖画边授课,我们不停地借钱、借钱、借钱。我们开始自己种菜吃,就连孩子的衣服都由她来缝制。”


戴森也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个性——第5127个样机,成功了。


最多时,他欠了银行100多万英镑。



戴森开始与欧洲的零售商们接洽。但是,没有公司对购买这项技术感冒。“而那恰恰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


1986年,转机终于出现了。一家日本小公司给戴森打了电话,他飞到日本。在开了几个彻夜会议之后,戴森将吸尘器技术授权给这家日本公司,那台吸尘器被取名为G-Force。


他本人的经济状况这才开始回暖……


在日本大受欢迎的G-Force(也非常贵)


戴森产品为什么那么贵?


那台G-Force在日本的售价接近2000美元。买得起它,成了有钱的象征之一。


日本的中产阶级以拥有戴森的产品为荣。这一策略在今天的亚洲市场仍然有效。


除了产品确有特色,昂贵的定价也帮助戴森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不过,詹姆斯·戴森也是因为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市场萎缩,才不得不在1992年自己创立了“戴森”品牌。


戴森的头发实验室,价值8800万美元


像刚起步时那样,戴森一直很看重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比如花4年耗费5000万英镑研发新型电吹风,此后又不断迭代。每周花在研发上的金额高达700万英镑……


其中,很多产品最终都失败了。戴森内部的员工对于正在进行中的研发都会守口如瓶。


《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去参观戴森总部,发现“就算是对自己人,戴森员工的口风都很紧,不会彼此交流手里的项目。办公室的绝大部分区域都禁止入内,样品们都盖着帆布。并且,禁止拍摄工程师的电脑屏幕,在一些实验室里,机器都被盖上了巨大的黑色垃圾袋。”


戴森本人相信“产品为王”,只要产品做得好,就一定会有人买单。


开发新产品前,不做市场调研?


戴森公司在研发产品之前并不会去收集消费者的意见与需求,因为那样做“也找不到革新技术的思路”。


反过来,戴森公司会“教育”市场。就如它刚打入美国市场时,拍摄的第一支广告片就拆解了吸尘器,向人们解释其中的科技成分。对于中国,戴森依然在做相似的事情。


虽然初衷只是想做个设计师,但詹姆斯·戴森无疑有着营销的天赋。


他曾对《纽约时报》说:“人们会想要买一些奇特的东西,只要那件东西有点儿用。”

《老友记》里的莫妮卡在用戴森吸尘器


为什么总是强调“设计工程师”身份?


从学生时代起,戴森就喜欢搞一些新奇的、市面上没有的东西。比如,“海上卡车”汽艇,这是戴森的第一份工作。



当时,他还是一名留着长发、穿着大裤子和花衬衫的艺术生,在一家制造公司兼职。


接到这个造船任务时,他对船一无所知。但后来,这种玻璃纤维船被卖给了世界各地的军队、石油公司和建筑公司,也开启了戴森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这样的经历,让他后来很喜欢招募应届毕业生来工作。


“他们没有包袱,他们有热情,有好奇心……当你在做一些非常不寻常的事情时,通常最好是由之前毫无经验的人来做。”


为年轻人设立“戴森设计大奖”,图为他与一位获奖者


戴森的另一个发明是球轮手推车。当时,刚刚毕业的他,和妻子住在距离伦敦100英里的乡下。


在务农时,他看到传统的手推车常被泥泞的地面卡住,就想到要发明一种新的手推车来解决这种窘境。




他说:“我的成功,来自于观察那些日常所用的、但一直被认为无法改善的东西。”


“我享受那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愿意付出时间、耐心并接受失败


如今,戴森公司正在兴致勃勃地研发无人驾驶的电动车。这个项目从2015年启动,电动车将在新加坡生产制造,2020年发布,2021年销售。


网传的戴森电动车概念图


而且,戴森公司还宣布,将把总部从英国迁至新加坡。但这也招致一些英国人的反感,抨击詹姆斯·戴森“虚伪的令人震惊”。


因为戴森曾是支持英国脱欧的最重要的商人之一,如今却又带头“出逃”。


戴森公司解释说,搬迁总部是为了应对亚洲业务的增长,但外界猜测,这是因为新加坡的税率比英国低2%。


不过,出来回应这些问题的都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戴森自己更喜欢和工程师们待在一起,每天下午去公司的实验室寻找灵感。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他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用“工程师的思维去思考”。


戴森有过很多失败的产品,比如洗衣机。在研发过程中,他和一群工程师研究了多种洗衣方法,努力地想让更有效率的洗衣机实现手洗衣服的效果。


那台洗衣机的市场表现很差,他便将其下架。这是商人的思维。


但他说,“我享受那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他愿意付出时间、耐心、并接受失败。这就是他说的“工程师思维”:


“我未曾失败,只是发现了一万种无效的方法”。


“你无法从成功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从失败中可以。”



编译整理:咬咬 CPL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F:

Bloomberg: Britain Has a New Wealthiest Man After Dyson's Big Year

日经经济报: Dyson为何成功:不征求消费者意见

theguardian: How we made the Dyson vacuum cleaner

BBC: Sir James Dyson: From barrows to billions

NYtimes: Dyson Is the Apple of Appliances (and Just as Secretive)


 也许你还想看 :

看完燃点,他们哭了

“不要浪费任何一个经济退潮的机会”

打胜仗就是最好的管理

能成大事的人,都懂得麻烦别人

一个CEO要经历的,是那些让你最想躲起来或干脆去死的时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