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路径——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为例 | 章明 莫羚卉子 秦曙

章明 等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3

/ 文章信息 /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路径——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为例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pproach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Vitality Valley in Shenzhen Longcheng Park

章明 莫羚卉子 秦曙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4年8期37-46页


/作者简介 /

章明

男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实验中心负责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景观)/ 研究方向为建筑学、风景园林


莫羚卉子

女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秦曙

男 / 学士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 / 研究方向为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 文章阅读 /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路径——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为例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pproach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Vitality Valley in Shenzhen Longcheng Park


摘要:【目的】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策略与方法路径,研究如何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中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方法/过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践路径,总结出权属复合、空间复合、功能复合与“灰绿”复合4种主要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关键在于土地利用集约化、空间提升景观化以及资源协调系统化。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项目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实施景观化策略,实现了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效率。该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不仅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还能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提供了可行的参考路径。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景观化策略;公共空间设计;土地集约化;生态修复;复合开发;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


城市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演进密不可分。当下中国城市建设正处于存量改造时期,“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工作中最明确的目标之一。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其中明确指出“优化地下空间使用权配置政策。实施‘地下’换‘地上’,推进土地使用权分层设立,促进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功能的协调”;同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品质的指导意见》;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明确了“打造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示范城市”目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低碳生态、韧性安全、智慧高效、集约节约,适应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发展趋势,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这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项目为例,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路径。


1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研究背景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空间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城市发展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集约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起点,通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整合规划,支持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空间提升景观化则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通过景观化策略对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和修补,实现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资源协调系统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顺利推进。因而,本研究尝试从土地利用集约化、空间提升景观化以及资源协调系统化3个方面解读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实践策略。

1.1  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集约化与整合规划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城市快速发展下的土地资源稀缺性,在实践层面上关乎空间复合、功能复合、权属复合。回顾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土地的“有偿出让”使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用地占比不断提升。2007—2012年为中国深化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施行、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期,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2012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已明确指出,鼓励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则明确了坚持集约发展,以绿色低碳理念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用地集约化已成为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集约化包含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考量,在基础设施复合化的语境下,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仍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而也成为设计实践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如绿色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对于土地溢价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对城市用地及空间结构的影响等。在用地集约化的需求下,市政基础设施多与城市公共空间、绿地广场、商业项目等复合开发,形成的复合化成果实现了城市资源生产效率提升、多系统协同效益形成、城市空间品质改善,提供了多维度的城市公共服务,减轻甚至消除了“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可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并非直接通过土地资源节约达成的资金节流或地价增益)。总之,“集约”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抓手,“复合”着眼于改善人文、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空间品质,形成演进式发展。

1.2  空间提升景观化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在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规划管理职能后,生态规划得以纳入顶层设计的系统工作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或既有基础设施更新中,倡导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生态基质,以景观化策略进行城市修补,作为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实践手段,尤其是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的破坏性干预(如征用开挖山体形成的平整用地作为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导致的生态空间萎缩、污染、景观破碎化问题时,需要长期、有效、持续地进行专业修复工作,实现区域内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空间”的同步重构。

城市基础设施通过自身景观化的更新,实现与其他性质用地的复合,可有效解决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区别于既往将建筑/城市与景观二元对立的理论立场,基础设施景观化是对景观都市主义的一种阐释,在城市地表之上构建丰富的人工化地形,增强或叠加城市服务功能,使景观化的基础设施作为复合化要素介入城市系统(包括原有的基础设施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等)。

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的设计实践和研究较多集中于水利基础设施、雨水处理、园林绿地、防洪防灾等与自然资源关系紧密的基础设施类型。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景观化设计实践多见于“灰空间”的利用与美化提升,以高架桥下空间景观化为典型;由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站场与城市相交界面的封闭性,其建设或更新策略研究多见于地上、地下或屋面上盖空间的复合化利用(图1),近年也有学者开始探讨更为系统性的景观策略研究。


1 景观化的基础设施


1.3  资源协调系统化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趋势所反映的本质是存量规划时期空间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即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变化。而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无法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因此需要公共干预调节以达成这一目标。2012年,深圳存量供地首次超过新增用地,同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中的八大基本内容就包括了市场配置与政策鼓励,为复合化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支持;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须建立土地利用计划调解制度,降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城市更新行动须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工作,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从供地情况来看,在2019年中国基础设施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与水利设施用地占比最高。同年,国务院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因而尽管整体基础设施供地水平有波动,交通基础设施仍将是基础设施复合化的重点类型,尤其是在城市高密度区,复合化开发模式具有更大的社会效应。

另外,由于社会公平与公众福祉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资源配置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需逐步提高。在满足技术性要求的前提下,城市基础设施在功能上复合更多的社会服务性功能,在形式上与城市公共空间耦合,成为城市资源协调的主要趋势,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设计能鼓励新的城市空间形式产生,反向刺激城市资源的再分配。


2 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尝试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行的实践路径,以验证复合化转型成果。复合化成果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完善城市的公共空间网络、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为未来长期的城市更新活动奠定基础。

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项目(简称活力谷)位于深圳市龙城公园西南侧山地中,是深圳市地铁16号线停车场上盖项目改造的一部分(图2)。停车场空间由开凿挖掘山体而形成,导致部分自然山体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亟待修复。同时,原本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被停车场的大型屋面阻隔。场地中,停车场上盖空间虽然有长>600 m的界面与城市道路相接,且南北两端与两条主要城市干道相连,但其伪装成沿街立面的约两层楼高的墙体使得该空间与城市其他部分隔离开来,因此弥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成了本项目的另一重点。


2 活力谷鸟瞰:与城市的关系


最初,活力谷仅作为开挖山体后对山体绿化率的“复原”工程,因此该上盖建筑物的结构预留了2 m覆土的荷载,以最低限度满足乔木种植要求。但若如此,不仅不能恢复原有生态环境,而且会消极地回避与城市连接的问题。因此,设计团队在介入项目后,对场地内的路网结构和整体功能用地布局进行了全盘梳理和调整,使活力谷与周边城市环境真正产生连接和互动,以提升活力谷的城市开放度,并扭转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单一的现状,使场地在空间和功能上都更加综合而有机地与城市融合,由此开启了一场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实践探索。


3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实施策略

3.1  权属复合:复合化的前提

活力谷的权属复合策略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深圳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建设中“提质增效”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当前以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大手段为基础的存量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成为此类项目落地最重要前提条件。当活力谷用地从自然山体转变成停车场时,就在用地性质、土地权益(所有权、开发权、经营权等)和物理空间3个维度上合法合规地实现了权利和属性“双重复合”。

用地性质方面,深圳市在政策上鼓励混合用地类型。混合用地不同于自下而上形成的“混合功能”的复杂用地状态,而是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同一地块上可兼容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等的合法性,类似于美国规划协会认可的混合功能发展(mixed-use development)。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供给不足、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深圳市通过探索功能多元复合和土地节约集约的空间利用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简称《深标》)的指导,政府鼓励将不同性质的用地与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进行混合使用。本研究旨在应对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节约集约利用的趋势,在不干扰设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保障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功能,促进混合发展、建设和使用。

活力谷项目在法定图则规划中被定性为公园绿地、轨道交通用地和交通场站用地的混合用地。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采用地上地下分层开发的形式,地铁16号线停车场为地下建筑,活力谷则利用地上屋面空间以公园形式开发建设。由于城市建设机制、土地出让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的差异,公益性用地与开发经营性用地在混合使用时面临诸多挑战,如部门间的行政壁垒、缺乏多方协调统筹机制,以及复合用地的土地出让模式和行政审批流程尚缺乏实施细则等。然而,混合用地的推广和应用仍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重要前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空间再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向。

在土地权益方面,法定用地性质的复合化,允许了开发、运营等主体的复合。该项目中,地下空间的业主为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铁),地上作为公园绿地,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简称城市管理局)负责开发。这种基于混合用地的权属复合状态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空间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转变,活力谷从地铁停车场上盖空间成功转型为一个集休闲、运动和社交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正是这一转变的有力证明。作为公园的管理者,城市管理局代表公众利益,确保这片空间能够满足市民对多样化公共服务的需求。

基于共同追求公共利益的统一价值观,在活力谷的设计中,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只是为了完成项目,更是为了共同打造城市的绿色活力生境。在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生态学家等各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相关责任主体也被纳入设计统筹的工作中。由于项目所在场地的复杂性,包括城市道路、停车场服务空间、垃圾处理站、水泵房等在内的周边附属基础设施或服务管理用房均分属不同责任主体,如公园东南侧入口的专项设计就涉及多个单位的协调工作,协调内容包括结构验证、用地许可、维护权限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有效的统筹沟通平台对基础设施复合化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发展,也为城市更新的长期持续合作与共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立法层面,“分层”理念也推动了国土空间立体化开发的权属适用法条的法律建设。

3.2  空间复合:多尺度的融合

在城市空间尺度上,一方面,项目团队通过建设过街廊桥实现了活力谷与城市腹地的连接。廊桥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跨越地铁附属用房、城市交通干道和城市绿地,就涉及多个管理单位的协调,须确保各方权益的平衡;还要结合现有构筑物的结构现状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项目团队依然成功建成了至少一处廊桥,这不仅打破了活力谷与城市之间>600 m长的隔离,也为市民提供了前往公园登山游憩的便利通道。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将地铁停车场上盖空间及非密林地区纳入适宜建设范围,使原本被凿去的山体被重新定义,成为龙城公园山地区域的“主入口”,向城市全面开放。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公园的开放性,增强了公园本身的活力和吸引力,更是对周边城市功能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与提升。上述这两个方面的调整,不仅在活力谷与城市之间建立了交通连接,而且提升了这一区域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同时,原本的封闭边界向自然山地打开,形成了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在场地尺度上,项目团队综合考量了场地竖向条件、水体分布和用地性质,形成了与现有停车场的错位复合设计。1)现有的停车场柱网与城市主干道相平行,这是出于建设效率的考虑,而对上盖空间使用体验的考量较少。设计团队基于使用者的体验进行最优化决策,未直接沿用停车场的既有柱网方向,而是将布局朝向在此基础上整体旋转了15°,从而有效避免了运动场中阳光直射带来的不良影响,延长了运动场的友好使用时段,提升了使用体验的品质(图3)。错位复合的空间布局不仅反映出两种朝向决策的逻辑差异,也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念的转变。2)运动场的下沉式设计是另一项关键策略,它与慢行系统形成了“田”与“田垄”的截面关系(图4)。这种布局极大地减少了土方回填的需求,缓解了原场地预留的2 m覆土荷载的压力,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造和升级提供了灵活性。同时,利用高差变化巧妙地实现了围合运动场的空间限定效果(图5)。此外,抬升的慢行系统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佳的观赛视野,还有效地释放了传统运动场周边观众席所占用的空间(图6)。3)设计团队的初衷是在局部打开停车场的屋面,真正打通上下层空间,但由于活力谷是开放式管理区域,市民可全天自由进出,可能给下方地铁停车作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最后采取了封闭式天窗形式,不仅为下层停车场提供了局部自然采光,也成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科普展示的一部分。基于上下层空间的形态特点和功能差异,为市民提供了超出日常经验的丰富场景体验。


3 基于复合化效益最大化进行场地整饬后的交通网络

4 优化后的运动场

5 下沉式运动场

6 运动场与慢行系统


3.3  功能复合:立体化公园的建构

活力谷融合了城市交通、体育及休闲服务功能,形成了集约化利用多层空间的立体化公园,为市民提供综合服务(图7)。如通过增设篮球场、足球场、滑板区等多种体育设施,满足不同运动爱好者群体的需求(图8);通过设置儿童游乐区和老年智慧活动区,确保各年龄层的市民都能安全、惬意地享受城市公共空间;设置配套驿站、咖啡厅等服务设施,增强公园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周边区域的活力。不同功能区通过不同主题的花园呈现,共同构成功能完备、景观多样、服务全面的立体公园(图9),不仅丰富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确保市民享有平等、优质的社会服务,也展现了公园设计的社会可持续性。


7 活力谷总平面图

8 多样化的运动场地

9 上盖区域的立体公园


在设施层面,活力谷实现了低维护设施与智能设施的复合。在全生命周期中,低维护设施注重成本效益考量,与智能设施在材料、能源与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分配形成动态调整,共同实现项目整体资源的最优配置。运动场地和休闲座椅的设计兼顾耐用性和用户友好性,确保了公园的长期可用性和使用者的舒适体验。引入系统化智能设施,不仅在物质层面改善了体育设施的使用体验,还在精神文化层面促进了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激发了城市活力。智能星光系统和立体智慧跑道(统称智能系统)不仅增强了公园夜间的使用体验,还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智能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照明强度,为夜间运动者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老年智慧活动区域的大数据服务系统能够监测设备利用率和用户的运动状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身建议。智能设施增强了公园的功能性,为市民提供了更个性化的公园体验。

在单一功能区的设计中,细节功能的有效复合体现了兼顾不同使用需求的精细化设计。如滑板区满足了不同竞技水平和风格的滑板者的需求;儿童游乐场的色彩与造型主题的选择综合考虑了适龄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安全性(图10);老年智慧活动区则兼顾了健康监测和健身建议的需求。


10 儿童乐园


结构网络错位复合与既有结构的复合利用共同形成了丰富的特色功能空间。原有地铁停车场的柱网沿东南-西北方向布置,形成了承载整个活力谷项目的结构基础。为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上盖建设内容必须借用已有的结构基础。而前文已提及,为了使运动场馆获取更佳朝向,上盖中的运动场地相对于原有柱网旋转了15°。错位复合设计既带来了结构上的挑战,也创造了机遇。由于上下层结构柱网并不重合,而为了使上层结构能够将柱子落位于具有足够强度的下层结构节点上,使慢行路径和廊道的柱列形成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复合结构网络形成的夹角反而增添了空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位于公园东南入口的一系列连续阶梯为游人带来了“拾级而上”的入园体验(图11),这一路径跨越了多个现有的基础设施用房,设计团队直接利用这些建筑作为加建部分的结构基础,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也提高了建成环境的利用效率。得益于原基础设施结构强度的冗余度高,如凿山后形成的自然边坡及为加固而设置的钻孔灌注桩等,都“天然”地为有限度的加建设施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


11 跨越多个现有基础设施用房的公园东南入口(效果图)


3.4  “灰绿”复合:对自然环境的修补

在整体布局方面,设计团队通过融合大量自然化空间的设计改造,修复了活力谷中因开山凿石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如利用现有的护坡结构将台地花园打造成花田和停留空间;将绿丘沿登山路径设置,考虑到深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需注重遮阳避雨,故采用一体化遮阳廊道将绿丘串联,形成宜人的观赏台地和游玩路径,使地铁上盖运动场地与各个游玩节点形成统一的、回归自然的游憩空间;在靠山一侧的绿谷区以活力中心、森林花园和雨塘花园为主体空间,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巧妙地将活力中心与山体景观台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开敞而壮观的景观展示面。

在停车场屋面景观设计方面,首先,需要考虑荷载预留的问题,原则是在预留充足荷载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精细化设计确定冗余量,实现最优化的荷载预留方案。设计团队综合统筹施工荷载、结构自重、屋面恒载以及屋面活荷载等因素,灵活调整设计方案,进行了分区优化荷载量分配,如针对种植花园区域、卫生间部分、消防车道区域等的特殊荷载要求进行通盘考虑,确保了屋顶景观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未来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了便利。其次,在选择植物品种时,优先考虑具有良好抗风能力和遮阴效果的品种。同时,应避免采用根系过于发达的大型乔木,如小叶榕等,以防其根系可能对屋顶结构造成破坏。在种植时,也要考虑覆土问题,避免在排水区域种植植物,并在距离屋顶边缘7 m范围内避免种植大型乔木。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自然化效果,设计团队采用了分级覆土的策略,对于不同种植要求的植被区域谨慎布局,在形成良好空间体验的同时,仍为后续植被种植预留了发展空间。

在节点设计策略方面,活力中心通过保留糖胶树、池杉等现状树种和增设座椅等小品,创造了林下休憩空间;森林花园则以自然野趣的原木设施有机融入公园的自然景观;雨塘花园由蓄水池和地下雨水收集池组成可参与性的雨水花园,成为生态栖息地的一部分,让儿童在城市环境中感知自然,学习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了城市公园的科教功能。

原本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灰色基础设施在与城市绿地的复合中,实现了从“去自然化”到“再自然化”的转变,“灰绿”复合为城市重新建构了自然化的灰色基础设施。


4  复合化的协同效应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要求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以形成综合协同的建设路径。近年基础设施复合化的趋势及热点研究表明,协同发展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点之一。社会学家辨析了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与“复合性”,并指出复杂性是无法建构的,且复杂关系越不稳定,而复合性越强,能够形成更大尺度上的复杂关系。这与设计团队所提出的注重建成环境中多要素协同运作的机制的视角一致。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协作的复杂任务,涉及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空间规划、功能分配、结构组织以及生态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简单的单向关联。因此,引入协同理论(Synergetics)的视角是必要的。协同理论致力于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如何相互协作,从而形成宏观的空间、功能或时间结构。协同效应则是这种协同作用的结果,指的是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各个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集体效应或整体效应。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目标在于整合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或者说整合基础设施所在场域中的不同要素,从而促使它们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形成更紧密的整体结构。这种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使城市基础设施成为整体系统中协同作用的产物。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子系统的不作用或缺失都可能导致协同效应的急剧下降。

深圳活力谷本身可视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与周边城区相对独立但高度关联,通过与周边系统产生连接、形成联动,从而激发片区活力;活力谷内部不同层面的次级子系统亦相互协同,放大了复合化协同效应。在权属层面,土地整备政策与用地性质规划等相互支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在功能层面,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体育公园融合,休闲娱乐与体育设施融合,实现土地的最优利用,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发展和基础设施的社会可持续性,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全方位服务(图12);在空间层面,上下层空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实现了空间的多层利用;在自然环境层面,种植形式、覆土策略以及不同植被种类动态协调,修复和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 消除“邻避效应”后的基础设施


5  总结与展望

活力谷项目不仅展示了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在当前城市集约化发展阶段的应用潜力,而且在权属复合、空间复合、功能复合、生态修补等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展现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对于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具有的关键意义。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复杂性的增加,基础设施复合化将成为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和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策略,对城市规划者、设计师、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图表来源:

图1~12 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 引用链接 /

引用本文:章明,莫羚卉子,秦曙.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路径: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为例[J].风景园林,2024,31(8):37-46. doi: 10.3724/j.fjyl.202401040010

Citation: ZHANG M, MO L H Z, QIN S.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pproach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Vitality Valley in Shenzhen Longcheng Park[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4, 31(8): 37-46. doi:  10.3724/j.fjyl.202401040010


文章链接:http://www.lalavision.com/article/doi/10.3724/j.fjyl.202401040010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4-08刊首语 | 章明:关于设计研究

全文开放获取 | 《风景园林》2024-08目录 | 设计研究 | 当代造园实践

LA新刊抢先看 | 朱育帆 |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LA作品 | 郭文 | 松茗园——寄情山水文会之地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4年8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项曦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