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的根本在上、在下,还是在中间?

灏瀛 哲学前沿philontier 2021-12-20
引言

今天介绍一篇今年出版的论文。这篇文章本身不是十分富有开创性的作品。但是,这篇文章所处的问题领域是比较“学术前沿”的,至少在英美分析传统中。同时,作者提出的想法也算新颖。此外,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挖出几篇相关的、该问题领域内重量级更大的文献倘若要仔细学习这一领域,那么这些更多文献是要仔细揣摩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干。)

文章:Bernstein, S. (2021). Could a middle level be the most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8, 1065-1078.

论文目标

文章的标题叫做《会不会一个中间层才是最根本的?》(Could a middle level be the most fundamental?)。文章提出了关于“底定”(grounding)这种形上学关系的“中层论”(middleism)。

底定,是个形上学中的关系。倘若说A底定B(A grounds B),那么A可以作为B的一个底(A is a ground of B),A的存在是B的存在的基础,A的存在解释了B的存在,A也就比B在形上学意义上更根本(fundamental),A是个比B更根本的存在者。所谓中间层,指的是在物理的大小方面介于中间的事物,非小如夸克、亦非大如宇宙,例如桌子、椅子、人、狗、房子。所谓“中层论”就是说:形上学中最根本之物是中间层的一些事物。

注意:作者提出这一观点,并且在本文中让这个观点显得靠谱(plausible)一些;但是作者自己很明确,自己在文章中并不是想确立说这观点比其他的竞争者更强所以,打个比方:作者在这文章中只是想给“中层论”这个观点争个参赛资格,没想说它是冠军。

问题背景

既然文章要提出底定的“中层论”,那么至少得介绍这样些背景:什么是底定,以及有哪些与中层论不合的观点

(图片: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笔者前面刚刚粗略解释了一下底定的概念。作者也解释了一下底定,不过因为估计会看该文的多是已经了解底定的学者,作者对底定的解释也比较快。底定被解释为“连接更根本的和不那么根本的东西的形上学解释关系”(p. 1066)。作者给出了些例子,算是用“底定”这说法的不少(但不是全部)形上学家会想说的:脑底定心灵,微观世界底定宏观世界,等(p. 1066)。

底定也可以被理解为类似因果性(causation),不过底定是同时的(synchronic)、形上学的(metaphysical)(p. 1067)。例如,在太阳晒使石头热的因果决定关系中,太阳晒在先、石头热在后。底定关系中也有一事物决定另一事物,例如石头分子运动决定石头热。

但是在石头分子运动底定石头热的底定关系中,这底定和被底定的并非在时间中先后发生的两件事:石头分子运动的同时石头热,且石头分子之运动构成了石头之热。因此因果与底定有类似的形式,但是因果性连接时间中发生的不同事物,底定则连接某时刻不同层级、一层之存在依赖于另一层之存在的事物。

底定有些形式上的性质:非对称(asymmetric),即倘若A底定B,则B不底定A;非自反(irreflexive),即事物不能底定自身;传递(transitive),即倘若A底定B、B底定C,则A底定C。一般也认为底定是基础结实的(well-founded),也即某事物要么自己就是最根本的,要么有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如同哲学家们经常认为某事物要么自己就是“第一因”,要么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开始的原因(p. 1067)。

(图片:来自百度)

从底定的概念可以得出根本事物(fundamentalia)的概念。所谓根本事物,就是那本身底定其他东西、自己不被其他东西底定的东西。倘若有个上帝造了个世界,那么上帝只要造出根本事物就够了;其他一切都被底定了,也就有了(p. 1067)。

至于和“中层论”不合的观点,作者拿出了关于底定的自下而上的“底层论”(bottom-ism)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论”(top-ism)。根据底层论,部分自下而上底定整体,根本事物在最小的部分中,在底层,诸如最小的物理实在。顶层论则相反:根据顶层论,整体自上而下底定部分,根本事物在最大的整体,在顶层,如宇宙(cosmos)(p. 1068)。

顶层论和底层论是关于哪层底定哪层的观点中,差不多惟二的被想到、被预设的观点。底层论大概是一种在当代更容易被接受的想法:貌似,把部分拼起来,整体就有了。顶层论可能比底层论较难接受,相比之下不算多数意见,但在文献中也不乏重量级的支持(Schaffer 2010)。

基本想法的解释

介绍完背景之后,作者要提出并解释自己要推出的“选手”,即中层论。

中层论,顾名思义,就是说根本事物是中层的事物,不是最小的(例如基本粒子),也不是最大的(即,宇宙)关于中层的事物,作者举出的例子包括I-Phone、桌子、杯子,等等。作者意识到所谓“中层”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生命体,哪个处在这个根本的中层呢?),但在该文中作者不打算给出一个关于中层的具体刻画方案,只是满足于提出并支持一下中层论这一有些抽象的方案。(p. 1069)

(图片:https://www.api.simply.science/organization-of-life)

中层论的底定也满足底定的基本形式:非对称性、非自反性、传递性;中层论的底定关系也可以是基础结实的(pp. 1071-1073)。

作者也为中层论认了些文献中的同情者,包括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作者把海氏“在手之物”(ready-to-hand)之说当作对日常物体之存在的承认)、Van Inwagen(1990)、Merricks(2001)、Korman(2015)、Giberman(2015)、Inman(2017)(p. 1070)。

这些被罗列为中层论的同情者,因为(依据作者解读)在他们的本体论中,很多“不大不小”的事物,尤其是日常物体和生命体,被认为是根本事物这些文献并未声明自己支持中层论,但是其关于根本事物的具体想法被作者认为与中层论的主张一致。

对这一想法的辩护

中层论显然不是一个对大部分当代人来说一看就觉得靠谱的想法。会有些质疑的声音。所以作者必须考虑并回复一些质疑。

比如,一条对中层论的质疑是:中层论不能从单一方向上(unidirectionally)组织实在的结构(p. 1074)。不像顶层论或者底层论:底定的方向要么完全从上往下、要么完全从下往上。

作者的回应基本就是:这不要紧世界应该有个基本层,也有底定关系使不那么根本的东西建基于更根本的东西之上。为啥这个底定、这个一层建基于另一层的结构一定要是朝着一个方向的?(p. 1075)

(对作者的回应,笔者有疑惑:这图景中是不是有两种所谓底定关系?是不是这个图景不太节俭(parsimonious)?比方说,如果我们能用一种力而不是两种力解释所有现象,那我们有理由倾向于那只讲一种力的假说。)

再一条对中层论的质疑是,底定的中层论不利于将底定理解为类似因果性,因为因果性似乎是一个方向的过去的事情决定后来的事情,不是后来的决定过去的。如果要在因果链条中解释一件事情,我们用它的原因来解释,而不是用结果(p. 1075)。

作者的回应是:不,因果解释可以是双向的(bidirectional)。作者引用了一个别处找来的例子:想象一颗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想象这行星就快到轨道上离自己的太阳最远的那点了(apogee);这行星当前的状态可以解释一件未来的事情,例如未来近期某时它的位置;但这行星当前的状态似乎也可以解释一些过去的事情,例如,这行星之前减速了。既然在因果链条中,因果解释可以双向走,那么在底定关系中,为何底定——那一物之存在解释另一物之存在的关系——不可以双向走呢(p. 1075)?

(图片:来自百度)

再一条对中层论的质疑是直觉的质疑:我们一般感觉小的组成部分组成了大东西。有些人也会感到,整体决定了部分。

那中层的东西又怎么决定其他东西呢?(p. 1071)作者的反应——为了辩护中层论——基本是把竞争者拉下水:中层论只是同时承认自下而上的底定(底层论的底定)和自上而下的底定(顶层论的底定),因此,倘若底层论和顶层论的底定算是靠谱的,那么中层论的底定也应该算是靠谱的

倘若有人不喜欢中层论的底定,那么——作者认为——那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中层论承认的、顶层论也承认的自上而下的底定。倘若如此,那么这不是中层论的问题,因为顶层论也有一样的问题(p. 1071)。

(对作者的想法,笔者有疑惑:会不会有人不是反对朝向某个特定方向的底定,而只是反对这种两个方向同时底定的图景呢?)

再一条对中层论的质疑是:中层论太任意了(arbitrary)。中层论需要指出某个中层的事物作为根本层,但是凭什么说某个中层的事物、而不是其他的中层是最根本的?(p. 1075)例如,倘若说生命体、而非细胞是最根本的,那……凭什么?作者的回答策略也是把竞争者拉下水:凭什么顶层或者底层是最根本的?顶层论和底层论不能比中层论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

这里有一个文献中尚在讨论的问题:那些关于底定的事实(例如,砖头底定房子,分子底定病毒,球员状态底定球队状态)自己是不是被底定的?倘若这种事实不需要底定——不需要形上学解释,那么那底定事实就是发生了,有些事物就是底,不需要解释。

那么,不管顶层论、底层论、中层论,都不需要解释为啥自己选的那层是最根本的。倘若这种事实要一个解释,那么,根据作者,中层论者可以直接拿过顶层论或者底层论的说法来用。虽然,顶层论者和底层论者自己也没有拿出多少回答,除了说自己选的那层就是那底定其他事物的根本层(pp. 1075-1076)。

这里我们可以发觉:因为作者只是想使她的“选手”拿到参赛资格,她并不一定需要说她的选手比别的选手(在此语境中,即顶层论和底层论)更好甚至不一定需要说她的选手“好”,只需要说她的选手不比其他已参赛的选手差毕竟,只是为了争个参赛资格。

这一想法的优点

说了这么多对中层论的质疑以及作者的回应,中层论是否有什么可取之处,使它值得被考虑呢?根据作者,中层论有三条优点。第一条:中层论很尊重常识,尤其尊重那些我们日常知觉可见的东西的存在(p. 1077)。例如,中层论对桌子、椅子、人、狗这些东西的存在比较友好。相比之下,底层论者和顶层论者还得解释这些东西的存在。例如:为啥说桌子存在?明明只有一群粒子。

第二条也是尊重常识,不过尊重的内容是这些日常知觉到的东西的因果效力(causal power)。既然桌子、椅子、人、狗这些东西存在,那么承认它们的因果效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相比之下,顶层论者和底层论者还得先论证这些东西的实在性。倘若他们只认自己承认的根本层的事物是真正实在的,那么他们就难以说明诸如桌子、椅子、人、狗这些我们日常事物的因果效力(p. 1077)。倘若狗和人都不存在,只有粒子或者只有宇宙,那还凭啥说狗咬人呢

(图片:by Andrew Kota from Pexels

第三条与两类形而上学中的可能性相关。一种可能是:所有东西都有更小的部分,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在这种情形中,世界并没有真正最小的一层。另一种可能是:所有东西都是某个其它东西的部分,所有的天都是某个更大的天的部分。在这种情形中,世界没有最大的一层。

对于中层论来说,两种情形中的存在者都能得到解释:某个中间层底定了它下面一层比它小的东西,从而底定更小的一层,进而底定更更小的一层,如此可以以至无穷小;同样,这中间层底定了它上面一层,从而底定再大的一层,进而底定更再大的一层,如此可以以至无穷大(p. 1074)。

这相对顶层论和底层论可以是一种优势:倘若这世界没有最小的一层,那么底层论就没有一个根本层,它最终的“底”就成了问题;倘若这世界没有最大的一层,那么顶层论就没了一个根本层,它最终的“顶”(也即顶层论形上学中最终的底定一切之物)就成了问题。似乎只有中层论可能同时说明两种可能图景中所有大小两端的东西。

注意:作者没有说这两种可能是实际发生的。但是只要这两种可能都是可能的形上学图景,那么能够与两种可能契合也算是一个形上学想法的优势。

小结

这篇文章说明了“中层论”;经过作者解释,中层论显得更靠谱了。中层论的底定确实符合底定的一般特征笔者觉得有点奇怪的是:为何这文章的审稿人似乎没有从节俭性(parsimony)的角度质疑作者,为何作者似乎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说,这不该是个问题?)但中层论确实有一个好处,即它对日常物体(ordinary objects)的尊重。这与最近分析形上学中对日常物体的兴趣相一致。

笔者讲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者倘若要研究这一问题或者引用这作者提供的内容、想法,最好自己亲自读一遍原文。倘若有行家认为笔者理解有误,请指教。

通过看这篇论文,没听说过“底定”的读者至少可以了解有这么个概念,了解关于底定的一些想法,同时对英美分析传统中当代形而上学的兴趣所在和讨论风格有一点印象。

鉴于分析形而上学(包括关于“底定”的讨论)在当代英美哲学中属于“前沿”,笔者认为了解一下这种哲学也算认识当今“前沿”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参考文献,自己顺藤上下摸索,了解更多这一前沿中的细碎关节。

参考文献选
  • Giberman, D. (2015). A Topological Theory of Fundamental Concrete Particular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2, 2679–2704. 【作者拿来给中层论造势的一则文献】
  • Inman, R. (2017). Substance and the Fundamentality of the Familiar: A Neo-Aristotelian Mereology. Abingdon: Routledge.【作者拿来给中层论造势的一则文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neo-Aristotelianism)也算是分析形上学中的前沿之一。】
  • Korman, D. Z. (2015). Objects: No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拿来给中层论造势的一则文献。显然讲日常物体。】
  • Merricks, T. (2001). Objects and Pers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作者拿来给中层论造势的一则文献】
  • Schaffer, J. (2010). Monism: The Priority of the Whole. Philosophical Review, 119(1), 31–76. 【支持底定的顶层论的一篇重要文章】
  • Schaffer, J. (2012). Grounding, Transitivity, and Contrastivity. In F. Correia & B. Schnieder (Eds.), Metaphysical Grounding: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pp. 122–13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这文章包含对底定的介绍。这书显然是本关于底定的文集。】
  • van Inwagen, P. (1990). Material Being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作者拿来给中层论造势的一本书。分析形上学中较早讨论物体和部分-整体关系的著作。】
  • Wilson, J. M. (2014). No Work for a Theory of Grounding. Inquiry, 57(5–6), 535–579.【一篇批评底定概念的文章】



采编:灏瀛

排版:南山
审校:Philontier编辑组
图片:灏瀛、亓心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加入philontier常驻作者团队!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