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0+人次,4万+小时!看这群厦大学子的青春日记!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022-08-30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

活跃着众多厦大人的身影

其中,310+人次的公卫学子

前后三次前往一线

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4万小时


流调溯源、预测分析、科技攻关

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锲而不舍、坚决果断、科学精准

他们用青春热血

书写厦大青年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抗击疫情“突击队”:

流调是一场“修炼”

“在本次厦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厦大公共卫生学院组织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学生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为筑牢厦门疫情防控安全线贡献了青春力量。”


——摘自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谢信


2021年9月,厦门市发生疫情后不久,厦大公卫学生志愿者们一小时集结、三小时派出,坐上了前往厦门市及各区疾控中心、公安部门等抗疫现场的校车。


△ 厦大公卫学子第一时间集结出发


深入战疫一线后,分秒必争的流调工作成为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道难题:4小时内出具核心流调报告和密接表,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和次密接表。必要的信息与数据需要流调人员拨打电话来确认和完善,有时一个人一上午就要拨打近100个电话


△ 厦大公卫学子深夜开展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有同学累得睡着了


“流调”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但在同学们口中,这项工作又被称为“汉语十级考试”——大量密接者带有浓厚的方言和口音,其中一些人还夹杂着疫情焦虑而抱怨不已,在回答问题时不配合甚至抵触。

参与流调工作的本科生殷显瑞说:“在流调中,挨骂与忍受是‘修炼’的基本功。”有一次,他与一位次密接者进行电话流调,对方并不理解隔离政策的必要性,反而觉得被完全打乱了原有生活节奏。“对方向我发了很大的火,然后挂断了电话。当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眼前一片模糊。”

这时,殷显瑞想起临出发时培训老师的叮嘱,“要发挥公卫专业训练的优势”。于是他稳稳心神,再次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耐心地听完对方又一次的抱怨后,他针对这些疑虑一一回复。“可当我刚解释完,电话又被挂断了。”正当殷显瑞有些懊恼的时候,电话铃声再次响起,“那你们什么时候来?我现在去收拾行李。”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松了一口气,心里成就感满满。”殷显瑞说。


△ 硕士生姚天虹工作到深夜,疲惫地趴在桌上睡觉


博士生黄悦接连参与了两次厦门市疫情防控工作。黄悦说:“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复盘感染事件,反复推敲如何通过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小疫情辐射。”

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流调工作的经历,让黄悦看到了公安、公卫、工信科技、大数据等部门不断协作配合,摸索形成了“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新机制,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效率。“站在疫情处置的全盘视角下,我不仅有机会观察到很多细节和特殊情况的处置机制,也对科学防控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 厦大公卫学子开展流调及送样等工作



防疫决策“智囊团”:

由我们提前“剧透”疫情发展

“贵单位发扬连续作战、尽心竭力、勇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委提供了及时的预测预报支持,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科学防控处置决策起到了辅助作用,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感谢信


疫情防控的一线不只存在于疫情现场,还在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宪梓楼四楼的几台电脑和服务器前。在疫情防控这场战役中,理论流行病学是一个“秘密武器”

2020年1月,在武汉发生疫情的第一时间,厦大公卫就开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开展多地疫情的趋势研判和干预效果评估工作,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疾病传播规律、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

博士生赵泽宇是最早参与疫情研判工作的学生之一。“疫情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难点在于模型与实际是否相贴合”。错误的模型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这项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慎之又慎的攻关任务,对于参与理论流行病学研究仅半年的赵泽宇来说无疑充满了挑战。


△ 赵泽宇在进行疫情趋势分析工作


在与导师和同门的讨论中,赵泽宇的建模思维渐渐得到提升。团队的研究成果最终凝练成一份份研究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提前“剧透”疫情发展。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阶段,他和小伙伴们积极参与了多地共10余次的疫情趋势研判工作,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支撑。


△ 团队用模型分析某次疫情中新冠肺炎在不同年龄组的传播能力和免疫接种效果


博士生芮佳所在的厦大科研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多种群(人和动物)多途径传播(人传人、环境传人、人兽共患)的新冠肺炎传播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首次量化了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和传染性问题、物传人问题,使模型不断贴近实际数据,增加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相关结论后来得到全球多个同行团队研究佐证。她说:“让疫情预测更加科学准确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 团队与某地疾控中心探讨模型构建问题


配合开展疫情研判工作,厦大公卫还开发出“风险计算器”“再生数计算器”“流行曲线在线绘制”等一系列免费共享的数据处理工具,帮助一线流调人员从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快速便捷地得到主要分析结果,大大节约了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时间。


△ 使用“流行曲线在线绘制”工具可快速生成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曲线图


△ 全球首个多种群多途径传播的新冠肺炎传播动力学模型框架


科技攻关“生力军”:

实验室就是我的抗疫“战场”

“过去两年,厦门大学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甘于付出,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在千百个辛苦的日夜中,以精湛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新冠疫苗研发,使我国的疫苗研发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为我国疫情防控抢得了战略先机,对我国疫苗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


——摘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感谢信


回想起2020年初的那段岁月,博士生刘伟至今记忆犹新。面临突发的疫情,他主动放弃春节假期成为“逆行者”,回到实验室开启一轮又一轮的高强度实验。在刘伟眼中,实验室如同战场,而手中的移液枪则是他的“武器”


 △  刘伟(左二)与团队成员进行检测试剂评价工作


评价试剂、整理数据、撰写文章,“十天里有八九天都在通宵,最累的时候,三天一共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如此拼命只为一个目标:用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新冠试剂

在不懈的努力下,厦大公卫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试剂等24种新冠试剂,累计在中、美、欧、WHO等获48项注册证,获得WHO新冠血清学流调建议方案优先推荐。



△ 团队成员在开展新冠检测试剂及疫苗研究


当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试剂在丹麦、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德国等国际评价中均为最优时,刘伟欣慰地说道:“为我们团队集体的成果感到由衷骄傲,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 团队研发的新冠检测试剂和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


和检测试剂一同与病毒赛跑的,还有团队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合作研制的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该疫苗被纳入全国新冠疫苗五条攻关技术路线之一。与检测试剂不同,创新疫苗的研制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代又一代“战士”的不懈努力,硕士生陈耀德便是在读研后立即投身到鼻喷新冠疫苗研发工作的“战士”之一。“实验一做就得一整天,往往做完一个实验后,还需要同步推进其他实验进度。除了吃饭时间外,每天17、18个小时都在实验室。”


△ 陈耀德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目前,鼻喷新冠疫苗正在海外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博士生陈祺、硕士生刘晓辉、本科生朱孔鑫也前往海外推进相关试验的开展。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想到这个研究的重大意义,他们便充满动力:“疫情一刻不结束,我们的‘战斗’便一刻不停。


△ 刘晓辉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相关工作


2020年9月8日,厦门大学新冠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团队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厦门大学致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教室、实验室、现场”三位一体“一锤定音”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流调溯源-预测预警-检测试剂与疫苗研发”三箭齐发“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特色,为建设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厦大智慧、厦大方案。




▲厦大官微的选题,这一次由你来决定!

▲“你这样会不会穿少了?”没有牵手,也不能拥抱,这对援沪护士夫妻的隔空喊话

▲光影之间,一起来看别样厦大!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陈祎诺
排版:陆诗莹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快给优秀的厦大学子点个 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