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知道为了什么~柠檬它围绕着我~

溏心蛋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流下了

 不争气的柠檬汁 

身边仿佛有好多这样的朋友

ta每次都能选上公选,期末还上90+

ta转发抽奖就是幸运的“分子”

ta吃得多还比你瘦,还有npy

ta还有神仙爱情,神仙爸妈,神仙姐妹

……

酸了吗?酸了…

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成熟的“柠檬精”要学会分析自己!)

“比较”让我们逐渐变“酸”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当我们拿自己同更优秀的人,或条件更好的人比较时我们就很容易变“酸”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


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水平如何。


由于我们很难直接地获得有关自我的信息,我们往往会选择在比较性的社会情境中获得自己的定位。并且,我们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尽管我们可能主观上不喜欢与他人比较(特别是条件更好的他人),但我们可能会发现:


自己无法阻止这样的比较行为,总在不知不觉中变“酸”,化身“柠檬精”


并且这种比较和“酸”可能会持续一生:


小BB的你可能会“酸”别的BB有更多或更好的玩具;


小学的你可能会“酸”同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中学的你可能会“酸”成绩第一的ta,或是隔壁表白成功的兄弟;


现在的你,在这人才济济的大学里,

可能会“酸”别人的绩点、“酸”别人的爱情、“酸”别人丰富的履历……


未来,你可能“酸”别人的工作、薪酬、女朋友的颜值、男朋友的家境、房产的数量、私家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孩子的教育水平……

就这样,

“社会比较”贯穿了我们一辈子的生活,“酸”可能伴随我们一辈子

“社会比较倾向”与“酸”

2


“社会比较倾向”描述一个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性。 


研究发现,对自身有更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对他人情况有较强依赖的个体,有着更高的社会比较倾向,ta们似乎更喜欢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更容易激活糟糕的自我

(噢天哪,这不就是我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似乎都有着较高的社会比较倾向。在网络中,似乎人人都是“柠檬精”,而“酸”就是我们的日常。


科技不断发展,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场所,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网络社交平台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场所,而这些社交平台的使用无声地诱导着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网络社交平台使用强度和社会比较倾向显著正相关


研究者将社交网站看作是一个具有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功能的平台


比如我们发朋友圈、聊微信,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大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露;


同时,我们也会接收大量关于他人的信息,我们都爱刷朋友圈、刷微博、刷公众号…


而这些都会诱发我们的社会比较倾向


我们天生“爱”和他人比较,也无法摆脱成为“柠檬精”的命运,那我们就接受它,做一个更成熟的“柠檬精”!

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柠檬精”

3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社会比较”会对我们的自我评价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种是同化效应,即面对比较,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和比较对象是相似的。

简单来说就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第二种则是对比效应,即面对比较,我们倾向认为自己和比较对象是有差异的。

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当我们酸别人的时候,就承认了对方是个“强者”。


成熟的“柠檬精”当然要“遇强则强”(同化效应),“比下有余”(对比效应)!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做到“遇强则强”、“比下有余”呢?

小编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独门妙招:


NO.1  平和接受,奔向快乐!


我们需要认识到“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你会“酸”恰恰是因为你羡慕、并且憧憬。


并不代表着你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的好。你可以用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它:


在优秀的人群中,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在平凡的人群中,学会接受自己的优秀。


告诉自己:“我不是见不得别人好,我只是希望和他们一样好。”


还有研究发现,快乐的人在上行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中,更容易“遇强则强”噢~


所以我们可以“酸”,但不要因为“酸”而难过,一起做一个快乐的“柠檬精”吧~


NO.2  发现自己,喜欢自己!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和自我确定性高的个体,在上行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中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自我评价得到相应的提升。


因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来自很多方面,如果在某个方面被别人超越,自尊水平高的和自我确定性高的个体可以通过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就,来缓解竞争失败对自我价值的打击。


所以我们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目标噢。这个可以通过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尝试新的可能,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比较中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例如:A唱歌很厉害,B辩论很厉害,(我恰柠檬很厉害)


这只能说A很擅长唱歌,B很擅长辩论,当然你也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


经常提醒自己:我也有我的“闪光点”,你会更喜欢自己!


NO.3  靠近酸源,目标可达!


大量研究表明,“目标可达性”是影响在比较中产生不同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如果目标非常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不行;


而面对可以达到的目标,我们的反应可能就是“小菜一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可以。但其实,好像所有的目标,看起来都不容易,那怎么办呢?


面对较难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近距离了解目标,来提高目标可达性。


我们可以主动靠近“酸源”(让我们“酸”的那个人),更深入地了解ta以及我们羡慕并憧憬的目标(ta的绩点、ta的爱情…)。


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虚心请教或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深深地被ta的个人魅力吸引,我们也了解到了我们羡慕并憧憬的目标,是如何被实现的。——虽然它很难,但“可达”

聊到最后

4


小编也经常“酸”别人,觉得身边的人都好厉害,甚至会觉得自己很菜。

(我是条酸菜鱼,又酸又菜又多余)


我也试过回避比较(比如关掉朋友圈),虽然这样确实能缓解焦虑,但这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策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比较带来的痛苦。


当我尝试不再回避,敞开自己,主动靠近“酸源”,便收获了一个非常Nice的朋友,并且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这么优秀的人。


我的女神说:其实慢慢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是没有可比性的。


慢慢来吧~

先成为一个成熟的“柠檬精”

-END-


编辑 | 溏心蛋

排版 | neves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Nately Menjivar

参考文献:

[1] 郭淑斌, & 黄希庭. (2010). 社会比较的动力:动机与倾向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4), 14-18.

[2] 凌辉, 张建人, 黄续, & 熊恋. (201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 684-686.

[3] 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田媛, 刘庆奇, & 连帅磊. (2016).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039(001), 97-102.

[4] 邢淑芬, & 俞国良. (2006).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14(6), 944-949.

[5] 周晔, & 郭雅倩. (2016). 社会比较视阈下的微信朋友圈影响度研究. 情报杂志, 35(002), 145-150.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快来点亮“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