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似社恐,实则读心达人?!教你摇身一变拜年达人!

茄吉豆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我是xx 

 今年19岁 

 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预言家 


 现在是早晨七点二十九分 

 现在开始 

 不出三秒 

 我妈就会闯进来说我懒 

  3,2,1… 

 妈妈这样说到 

 “起身啦,起身啦, 

 太阳晒到屁股穿洞咯,

 新年流流没点朝气,

 快点起来收拾啊,


 待会你三姨妈一家就到了,

 看到你这样,

 准又要说……” 

 三姨妈说 

 “哎啊xx,今年是不是读大学啦, 

 噢还有三年才毕业啦,那么久啊! 

 哎呀读书真好,

 不像我们家那个出来工作几年… 

 噢那个什么什么吃饭大学是吧,

 哎呀,谈恋爱没有啊,

 哎呀我们家这个…” 


 xx:“�E#$ J# $...” 

 我是xx 

 今年19岁 

 一个平平无奇的 

在看到不熟悉的人或者在人多的场合时:

他们表情上会表现出不自然

容易脸红、紧张,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

面对对方抛出的话题,他们的大脑瞬间会一片空白,不轻易做出回应,生怕任意一个举措会影响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

支支吾吾搪塞过去后,又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细微的回应回想一整天,控制不住地去想自己到底哪里出错,导致一天下来其余的所有事情都处理不好,下意识地规避面对面的线下社交

社恐,也就是社交恐惧症

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从定义上看指的是“对一种以上的社交情形感到强烈恐惧,致使人深感苦恼、维持日常生活的部分能力受损”。


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并不是达到了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现出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

线上社交网络逐渐穿透日常生活,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显得弥足珍贵,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给自己冠上“社恐”的名号,希望以此获得认同感,在一片虚拟乐土中找到知音。


在面对真实的社交时,他们或许就会感到紧张,事先打好的腹稿突然无从说起,单单只是看对方一眼,大脑就会当即一片空白,耳朵和脸颊红得烫手,只剩下似乎再盯着就能瞧出花来的白球鞋面。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我们总觉得一对视就害羞的他们,是不会看人脸色又不懂得表达的笨脑瓜,但其实:

 社恐的组成≠不会看脸色+不懂得表达, 

 其实社恐正正是太懂得看脸色的那一群人! 

看脸色,其实就是我们在通过他人面部表情中流露的情绪讯号来分析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根据解读的结果,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读心”。通过解读社交讯号,往往会影响我们的社交体验。


但俗称“社恐”的这一群人,并不是在社交中不会看脸色,相反,他们是太会看脸色的那群人。这群人往往会比平常人有更高的高社会认知能力,在交往过程中总是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读心”。


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敏感,更容易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和评价,太过在意他人的实时反应,心里总会在想着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在心里不断的狂想,反而会在现实中冷落了正在进行交往的对象,给对方一种“社恐”的感觉。

其实xx根本不是对三姨妈不尊重,只是预先已经想到了三姨妈的惯用伎俩,害怕她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因为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是略逊于人,所以才会提前的不知所措,表现出无助和紧张。

既然我们精于观察对方的脸色,甚至能预估敌方(bushi)的下一步行动,就已经赢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冷静备战。两招齐使,效果加倍!

01

 脸皮厚 

upupupup

关于脸皮厚到底对改善社交紧张是否有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

研究团队招募了105名儿童作为被试。在评估了ta们的社会焦虑水平后,研究人员让被试进行“从眼中读心”(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ask)测试。在测试中,被试被要求浏览28张不同人的眼部黑白照片,每张照片都表现出某种情绪状态(比如,开心、惊讶)。照片下有四个选项,被试需要选出他们认为哪个选项最符合照片中的情绪状态。正确率越高,意味着被试的“读心能力”越强。

接着,研究团队发现,脸红与自我意识水平有关,自我意识越高、对他人的评价越敏感,越容易脸红。自我意识越强、对他人评价越敏感,社交焦虑水平则越高。简而言之,要想在社交中感到轻松,需要做到:看脸色能力好+厚脸皮

02

 提高共情能力 

upupupup

简单来说,共情的过程就是我们主动从自己的小小世界中走出来,进入到别人的小小世界里。我们能够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感受世界(step into other's shoes),同时也能看到事件的全貌。


共情主义假说认为,共情有助于建立和保持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会增强利他动机,是行为发生的源泉。与地共情个体相比,高共情个体会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绪,更加重视与他人的连接,与之产生共鸣,在人际交往时更容易获得信任。高共情能力增强了网络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能够帮助你和正在沟通的对方共鸣,产生联结。


如果大脑还是因为面对面社交带来的不适应,而一时转不过来,可以尝试接过对方最后一句话的话头,并以此无限延伸,营造出“你已经很认真地接收到了对方的信号,并展现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例如

姨妈

 我家孩子今年可是又拿了奖!

噢?是吗?什么样的奖呀?

xx

姨妈

$%^*>/’)*&...

(这招很好使,就是耳朵您辛苦了)

在最后,

自称社恐的他们,其实只是渴望在虚拟的世界里被认同,他们和陌生人相互取暖,宁愿被困在一方自欺的天地中,喜气洋洋地自弃,也不愿意迈出实质性的任何一步来打开被自己反锁的心扉。


只有在真实环境对方不可回避的眼神下,伪造的合群和骄傲被看透,自卑破碎一地,脑袋只剩一片空白。


只有走出来,才知道自己的恐惧多么不值,走出来吧,我们在等你。三姨妈也是~

-END-

编辑 | 茄吉豆

排版 | neves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Gon的旱獭

参考文献:

[1]知乎:你有哪些屡试不爽的经典话术?丨柴桑

[2]知乎丨Know Yourself: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3]知乎丨Know Yourself:你能告诉我一些有趣的心理学事实吗?

[4]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_网络人际信任与共情的作用丨谢方威

[6]年轻人社交恐惧现象引关注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发现“点赞”“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