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林坠楼事件真相令人泪目:别让我们的善良,被他人肆意利用

溏心蛋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其实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2021.5.15


//

成都49中一名16岁学生近日坠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学校故意拖延隐瞒”“救护车没有及时赶到救治”“孩子遗体被直接火化了”等舆情,甚至还流传着“学校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实施迫害”的质疑。

 

5月13日,官方公布了监控画面,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时间线被还原。这下,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而曾经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谣言也终于被一一击破,留下恍惚的我们——

 为什么,

 在信息更加透明、迅捷的今天, 

 谣言永远比辟谣内容 

 传播得更快,更广呢? 


A

谣言的兴起

要弄清谣言的本质,及其运作规律,就要先了解其起源。

 01 

谣言的土壤

针对谣言的产生,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谣言公式

R(流传广度)~i(相关重要性)× a(主题内容含糊性)

这个公式是说:谣言流传的广度(R)与相关重要性(i)和主题内容含糊性(a)的乘积成正比。即谣言主题与我们的越相关、越重要,主题相关信息越模糊,其产生的谣言流传广度越大。


该公示指出了谣言产生的两大基本条件:



(1)故事的主题必须对谣言者和听谣者有重要性;



(2)故事必须存在模糊性。

可以认为,这两大条件就是滋养谣言的土壤。

举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木瓜能丰胸”、“喝可乐会杀精”……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且难以查证的谣言,传播地总是很快,以至于祸害了一代又一代。

//

拿近期的坠楼事件来说,这个事件最初因“疑点重重”而备受关注——“为什么延迟两小时才通知家长?”、“为什么是由教育局发公告?”、“为什么事发地监控缺失?”,这样一来,故事内容的模糊性就拉满了;


而“死亡”又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其相关重要性也较高,因此,小林坠楼事件成为了可滋养谣言的肥沃土壤。那是谁把种子播下呢?


 02 

谣言的种子

马克思曾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为了利益、为了流量、或是纯粹愚蠢的人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结合线索,在这片土壤上播下了种子——“学校故意拖延隐瞒”“学校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实施迫害”。


出现各种现身说法“我是孩子的父亲,孩子是被化学老师害的”、“我是受害者的同学,我不敢说因为我还想毕业…”……它们完全把事实抛开,只要故事编的好听就有人信

当然,并非所有的造谣者都是利益驱使,由于信息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失和遗漏,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又是非常主观的,谣言可能就不知不觉得在信息的流动中产生。


比方说,《舆论学》中就将谣言视为社会自发的产物,并认为我们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学校故意拖延隐瞒”“学校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实施迫害”这些谣言背后,一方面是阴谋论,另一方面是群众希望捍卫正义的诉求。



B

谣言的人传人现象

 01 

繁殖

谣言之所以可怕,不在于它离真相有多远,而在于它蔓延的区域有多广。就像癌细胞一样,单个危害并不大,可怕的是它的繁殖能力——若任其发展,它能无限繁殖下去,直至宿主死亡。

 那么,

 谣言为什么能在群众中 

 肆意地繁殖呢?

这与我们的认知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

首先,人们倾向于用“非此即彼”的定式思维来进行判断。这种本能来自于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食物和动物进行简单的区分。时至今日,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事物的复杂性,但是本能上却往往用一些对立的概念来帮助自己提高判断和决策的效率


这种“非此即彼”的定式思维,让我们在察觉到反常时,第一时间做出“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反应。加之如果官方公信力不高,我们便会对事情的真相更加质疑,更容易被“谣言”所煽动。同时,一一查证又是常人不愿支付的成本,大家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

此外,人们对负性信息更加关注的特点,也是促进谣言繁殖的因素之一。《Factfulness》的作者汉斯·罗斯林认为,由于人们对负面信息更加关注,加之媒体给我们有选择性呈现的信息也是负面居多,以至于人们对于世界负面程度的认知可能更高,人们对这个世界往往有过于悲观的误解


他在书中开篇提到一个13道题的世界认知测试。测试结果正如罗斯林所说的那样,绝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普遍有较大偏差,小编就只答对了5道题。(看来世界,比我想的要美好一些呀!)


(p.s.对测试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测试噢!提交后会给出结果的反馈噢~)

 02 

极化

我们的认知特点,使得我们更容易去关注负面信息,更容易凭知觉去判断事情的真相,而非证据。这样以来,谣言就捕获了一大批幸运观众。而这一批幸运观众,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观点的群体。

 

在群体中,人是没有个性的。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对于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言,人是理性的,会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而人一旦形成群体,智力就会泯灭,理性会立马丧失,同时本能被激发,做出一些单独情况根本不会做出的事情来。这就是群体极化。

 

在群体中,由于群体规模、氛围、匿名性、以及责任分散的影响,让人们敢于顺从本能。毕竟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只是群体中的一分子罢了,再说“法不责众”,更何况我们是正义的。

不知曾经发生过多少次,一群人去A路人那里,某up主那里,某博主那里,私信各种姿势问候,甚至人肉搜索,打爆电话,发威胁短信……对他们而言,攻击目标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骂完了,我爽了,我就是个英雄”。


这不过是一群人受到了同一件事情的刺激,产生了相似的心理诉求,可能是渴望正义、寻求优越感,也可能是渴望发泄愤怒、仇恨、嫉妒等等。群体极化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比方说几年前的打砸日系车事件、蔡徐坤b站律师函事件……


没有人会在乎自己是否骂错了人了,没有人会在乎那些人受到的伤害该怎么办。谣言,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关心被污蔑的“化学老师”,没有人在意“成都49中”受到的伤害。



C

“嘘,让谣言停下来吧”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看似坚定的断言,请停下来想一想,他凭什么这么说,他有摆出足够的证据吗?如果没有,就让它,停在这里吧!等待真相,将其击破。别让我们的善良,被他人肆意利用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说“我们的发声虽然是谣言,但如果不是我们,大家也不会这么关注这件事,这件事也不会被完成得这么好。”


乍一想,确实,这可能算是它起到的为数不多的用处了。但,发声是发声,传谣是传谣。要求真相没有错,但将真相拉向另一端就是另一件事了。发声没有错,质问没有错。可传谣,就是错了。

 最后,

 祝教资人面试顺利, 

 祝大家晚安~ 

编辑 | 溏心蛋

排版 | neves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Lewis丶

参考文献:

[1] 奥尔波特 |《谣言心理学》

[2] 中国伦理在线 | 原理:“后真相时代”,我们能否了解真相?

[3] 壹心理 | “红车落灰多月无人问津,真相令人泪目”:轻易消费善良,是人间最大的恶

[4] 豆瓣 | 数据验证:你直觉上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

[5] B站 四角切圆-行为探秘者 | 你想被带节奏吗?你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吗?【人的行为真有趣】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发现“点赞”“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