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心理学看双11:为什么我总忍不住买买买?

从“双11”到“双12”到“618”,从购物节到购物季,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购买页面上加粗放大的折扣价永远让人那么心动,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以低廉价格购入的物品,为何还是常常在事后感到懊悔?


“我当时为什么要买呢?”“这件物品又该怎么处置?”“这件衣服好像并不是很适合我……”


我们清楚知道“不买立省百分百”,扭头却又扎入下一场购物狂欢中。 



01

为什么总忍不住买买买?


重获控制感

有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购物我们可以重新获得一种控制的感觉,在一个个品牌和商家之间选择,都需要考量。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各行各业纷纷进入寒冬,虽然外出消费大大减少,但是网上购物需求却不断激增。


当人们因减少了社交生活而产生压力,购物便成为一项应对机制。人们通过购物来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购买有时候并不仅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弥补“想象的生活”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



损失厌恶

比起收益,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在面临可能的收益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不买的话,就损失了很多”——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疯狂购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稀缺效应

越稀缺的东西、人们的购买意愿越为强烈。


 “双十一”购物节便是利用“时间稀缺”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典型案例。双11这天的产品会是全年的最低价——我们早已形成这样的普遍印象。可能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反而也购入囊中。



02

“强迫性购物”

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疯狂购物”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被精神健康领域所研究。


强迫性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目前尚未被列入DSM-5诊断条目,根据Kellett和Bolton在2009年的定义,强迫性购物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感情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虽然字面上“强迫性购物”看上去很像强迫症或是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但心理学届的研究普遍更倾向于将其划分成成隐类(Addiction)


购物狂在买买买的瞬间产生的欢欣,和由赌瘾的人在压下筹码那一刻的大脑活动类似。


如果以下选项存在五项及以上者,则有可能患有“购物强迫症”

1.沉迷于购物无法自拔。

2.为了进一步获得快感和兴奋感,购买的东西越来越高价。

3.尝试过压制自己购物的欲望,努力减少花在购物上的金额、不购物等,但从未成功。

4.作为一种逃避问题的手段或为缓解糟糕心情而购物。

5.当因某种原因没能成功购物时,一定会找个其他的理由将这次没买的东西补买了,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

6.为隐藏自己沉迷购物的状况,向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撒谎。

7.为获得购物的钱,进行非法行为如诈骗、盗窃、贪污等。

8.因沉迷于购物导致失去人际关系、工作、学业等或导致处于危险边缘。

9.为挽救因购物强迫症所导致的令人绝望的经济状况,不惜向他人借钱。



03

如何合理控制自己的

消费行为?


提高自我价值感

不是只有买买买才能缓解焦虑与压力。感到压力巨大之时,你可以去做你一直想做,但没有去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做饭,学习一门乐器。


并不是买了“某某同款”就能够成为和某某一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欺骗自己,企图通过购物行为来替代我们本应该付出的努力,给自己营造“我在好好生活”的错觉。



列一个购物清单

提前列一个购物清单,每买一件,就做好标记。这或许可以为你增加满足感,也可以让你更好地分辨什么是你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什么是你并不需要的东西。


清晰了物品与你的关系,你也会更加了解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为自己设定一个冷静期

当我们看到一件物品自己非常喜欢,想要花钱买下来时,最好能够在买前告诉自己:“先看看再说,过几天我再来买,反正放在这里又跑不了。”


如果购买前实在无法忍受欲望,最好可以及时走出商店,或者退出购物APP,然后在此阶段全面评估购买目的;如果考虑后还是想买,并感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那么买回来也未尝不可。



尽量避开容易花钱的环境

比如喜欢买衣服,就最好刻意避开一些商场;如果喜欢购买电子产品,那么就远离电子产品集结地。


尽量避开这样的环境,就算我们很想消费,也找不到可以消费的地方,自然也就避免了自己的冲动消费。


同样的,在我们没有消费需求的时候也可以少接触关于商品的信息,我想很少有人能抵得住李佳琦大喊“oh my god!”



写在最后

我们生活的环境四周有太多诱惑。互联网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让我们很容易就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不管是购物还是其他事情,很多时刻我们都应该学会做减法。


付款之前还请好好想想: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件东西?



博主们在网络上扮演着自律者的角色,我们愿意透过屏幕相信“房子是租来的,但是生活不是”。但请再理智一点:当看到商家眼花缭乱的宣传语时要记住,没有一件商品可以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购物的目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占有。


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物品堆砌起来的。


-END-


编辑 | kk

排版 | Asterism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知乎:小信心理——为什么你总是忍不住买买买?原来是这5个心理机制在作怪

[2]知乎:KY主创——如何克制购物欲?

[3]知乎:熙桓心理|购物心理学:为什么你总忍不住“买买买”?

[4]MBA智库百科:强迫性购物障碍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