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级大心课优秀作品展 | 自我认识:打破认知,重获新生

柯泽薇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10-28


人生的三大问题之一,

就是要认识到——“我是谁?”


我是谁?其实我并不清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的过程。


我到底是谁?挣扎之中,只有自己才真的有机会认清自己。


所以,有人能帮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感到很幸运——这一切,都要从课堂上的一次互动,和我参加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说起。


其实,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门课一开始的设立,我一开始是抱着十分抗拒的心态的,直到一次课堂互动中。



“用20个词语来描述你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刚上大学时参加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主试给了我一张写着褒贬词语各20个的卡片,让我在每组词中按第一反应选择符合自己的词语。


我依稀记得,那上面的褒义词有:


这让我很是苦恼,因为感觉自己和这些美好的词语没有一个沾边的,根本没法选下去。

 

再看看贬义词:



我下意识觉得,这每个词都击中了我的内心,全都是在描述我。


把每一个贬义词都勾选出来后,转而回到褒义词那里,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说服自己好似是善良的,才敢将它选下去。


出了实验室,一直深陷“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个非常不好的人”的问题困境。


和有同样困扰的朋友聊天,和心院的师姐敞开心扉,慢慢地开始想清楚。



其实,我们不必急于去做定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必为了期待不必要的回馈而修改自己的言行,我的内心也慢慢开始平静。


可是,笼统地说,“我怎么回应世界,我就是怎么样的”是我用来掩盖自我认知问题的迷雾,我还是没学着怎么去认识,实现对自我满意的状态。


直到这门课的这次互动,给我充满迷雾的内心投来一缕缕灿烂的光芒。



“我不好看,人又笨拙,低情商低智商,学东西不灵活,虽然语言有点天赋但是比起别人还是好菜,根本不能算是有天赋....”


我感觉我自己已经很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了对吧,但是还是没能找出能够令自己满意的点。


于是深陷沮丧:我已经做到了“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并评价自己”,但悲伤地发现自己确实很不好,由此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融入到我生活的每一瞬间。


但其实,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早就为被自卑情绪困扰的大家指明方向了。



首先,承认它。


自卑是指由于人的某一阶段辩证思维发展的相对滞后或生理其他方面存在某种缺陷以及生活经验不足,遇挫折后产生的一种内疚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是因为我们想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其次,“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要克服自卑,唯有超越它,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此能够充满勇气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而在其中就算不知结果如何也要有昂扬的斗志,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的希望来源”。



我们的确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是我们是没有主角光环的。所以对我们来说,生活的乐趣就在于这种不确定性,在于探索与发现。


掩饰自卑感的人并不承认自卑的存在,选择避开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本质上就是在无用的事情上追求优越感。


成功的超越自卑,就是要设立适合自己的flag,针对“什么引起了我的自卑”而设立,如若是“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收益”,那就更好不过了。


但这又令我开始陷入另一个迷雾。


“她这么活泼,大家都好喜欢她”

“她很温柔,得到好多人的赞许”......


于是我开始去学着身边这些受欢迎的朋友们,带来的确实东施效颦的结果。


我变成了一个没有自我中心的情感机器,向着自己勾勒出的理想状态颤颤巍巍地前进。


东抄抄西抄抄变得四不像,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书中提到向本性回归的话题,看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开始刻意讨别人的喜欢,把那些可能惹人生气的想法深深掩藏起来。

 

结果,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就逐渐丧失了纯真自由的本性。要找回完整的自我,让生活变得快乐而充实,我们必须重新体验这种毫不掩饰的纯真。



原来不去刻意讨别人喜欢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原来做我自己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原来与别人交谈不是一件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当我自然地和大家聊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可以保留很多精力在应该自己身上。只是当初自我认知偏差以及没能正确认识而带来的自卑情结,让我潜意识中觉得周围的人也是有自卑心理的。


比如说同学受到老师的批评,我会很自然地代入我自己,产生的羞愧情绪又被我返回到那位同学的身上,想着说“他可能也会很羞愧吧”。


实际上呢?并不一定。


在偶然浏览网页才知道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的名称:投射。


它是指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


投影是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某些特质和情感受到了压抑,无法在我们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就只能诉诸他人和外物。


在《认识阴影》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为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所‘影响’,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携带了我们的阴影。


而对于这种阴影,我要做的就是只承认我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而非对别人开启评价,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自我心理上的自由,也就不会苦于复制粘贴的四不像了。




当这两个一直困扰我的谜团揭开后,我能更自然地面向同伴,不用再继续用强撑的伪装掩盖内心的不安与窘迫。


庆幸在重启的大一有了答案,我可以直面我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不必强迫自己一定要改掉所有看似不美好的地方,更从容地应对。毕竟“阴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很高兴这节课帮助我勇敢地去询问自己,在审视自己时比以往多了许多理性,同时还帮我扫清了以往两个阻碍我勇敢拥抱生活的心态视野迷雾。


人生就是一团迷雾,或许未来我还会遇到更多我看不清的地方,但现在的我,已经拥有了拨云开雾的勇气。




你在人生过程中,

是否有关于自我的顿悟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讨论呀~



-END-


文案 | 柯泽薇

主编 | Juice 宋姣姣

排版 | 挽挽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祝菡

图片 | Pinterest


参考书单:

[1]《自卑与超越》.[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2]《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美]黛比·福特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Meeting the Shadow》,[美]肯恩·威尔伯著. Tarcher.1991.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