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人的眼睛、“与人为善”的原则,我们和ta接触时,还会感到威胁吗?

约翰内斯·蔡拉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4-09-02


仿人型机器人未来将会与人类越来越相似。不过,要变成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照片(局部)© picture alliance/Westend61




国际研究网络正在研发在动作、行为乃至思维方式上近似人类的机器人。然而,距离人工智能可以和我们平起平坐的那一天,应当仍需等待一段时日。

2013年,欧盟启动人类大脑项目(Human Brain Project,以下简称:HBP),该项目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十年之内研发出具有Exa-FLOPS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Exa-FLOPS相当于每秒达到一百兆次的运算能力,超越银河系及仙女座星系的恒星总数(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Exa:穰,1后面有18个零或者相当于10的18次方)。每一个人从出生伊始,就自带此类计算机的紧凑版本——大脑。在十年之内,HBP希望在人工智能身上实现物种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而获得的能力。


© bioethicsobservatory.org


通过合作提高效率

超过一百多间研究机构及公司参与到该大型项目。项目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国际研究网络,以便神经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及其他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因此,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对人类大脑进行史无前例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单分子层面开始,直至可以实现复杂认知过程的各种相互关联。因为这项研究也涉及到道德范畴的问题,所以,哲学家亦在研究者之列。

只有当科学内的交流得到完善,该大规模的合作项目才能够顺利进行。迄今为止,针对神经学研究还没有任何国际标准,各个机构对科研成果的构建又不尽相同,使之难以在一个统一模型中把握当前的研究状态。因此,HBP将致力于改变当前局面: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可以获取HBP的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各自的研究项目。为此,HBP旨在为研究者建立一个统一处理神经科学数据的国际平台,以便于相关知识同样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



与人工智能握手

位于日内瓦的HBP科学家探究大脑的构造,慕尼黑的科研人员则在开发类比人体全部精妙机能的机器人。命名为Roboy的机器人——其面孔、手臂与腿脚、摇摆的身体以及眨动的眼睛,即HBP研究项目本身。


Roboy的故事发端于2013年的苏黎世大学。当时,电脑专家、工程师和机电专家开始联手研制一个不逊色于人类的机器人——至少在技术竞争领域内。参与的研究人员来自欧洲各地,他们甚至将其他大洲的科研伙伴也带入到研发中。比如:墨尔本大学的专家运用关于肌肉控制的知识,为编拟操纵Roboy运动机能的软件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作为回报,Roboy研制团队为他们的科研项目配置了高品质的硬件。


Roboy已经可以骑自行车和使用唱片机。2020年时,他甚至将能够进行医学诊断。| 照片:Roboy 2.0 – roboy.org

如今,Roboy已经搬到了慕尼黑技术大学。在那里,每个学期都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组成新的团队为Roboy教授崭新的技能。比如:他们教Roboy同时与两个人聊天或者演奏木琴。各个团队会将研究成果公布在互联网中的一个以机器人制造技术为主题的平台上,供大家免费使用。从Roboy的脚部构造直至让它可以用眼睛看到事物的电路图:在开源门户网站上可以查到完整的关于Roboy身体构造的解释,并可供下载,以便任何一个门外汉、研究人员或者技术爱好者都可以调阅这些技术知识并对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Roboy——这个小机器人正在飞速地学习各种技能:他已经能够骑自行车和使用唱片机了。以后,它将尝试担任服务员和木匠等多样活动技能有着超高要求的工作。


Roboy项目主页 | © Roboy.org



迄今为止与人类最为相似的机器人


2023年时会怎样呢?届时,HBP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研发出一部不亚于人脑的计算机。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些障碍必须逾越。例如:技术上仍需完善一些步骤才能令计算机具备每秒浮点运算达到一百亿次的能力。况且,即便是初步地模拟人脑的速度与储存容量也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推进节能计算能力的研究。这方面的革新也可能最终改变传统产业。

一旦克服了上述障碍,那么,Roboy的未来将极为可观:配备HBP的exaFLOPS“大脑”,较之于迄今为止的机器人,Roboy拥有的各种能力将最接近人类。这当然也会触发基本的道德疑问。因此,HBP项目从发端之初就有一个道德委员会伴其左右——Roboy迷人的眼睛及其遵循“与人为善”的原则,将令人们在与它互动时不会感受到任何威胁。


新项目:大厨Roboy?| © Roboy.org

为孤独症儿童设置的公益项目Roboy & Lucy | © Roboy.org



原标题:《人工智能 | 仿人型机器人正在叩门》
作者:
约翰内斯·蔡拉(Johannes Zeller),自由撰稿人和媒体顾问。
翻译:相盈
版权:歌德学院,约翰内斯·蔡拉(Johannes Zeller)。本文以Creative Commons BY-SA 3.0 DE版权。





- 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在线杂志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