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北京的公交车上都顶个包?

中国石化 2020-11-23


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
几十年前,开在马路上的公交车
还是烧煤气的!


背着煤气包的公共汽车▲

这张照片,
来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

近日,他在录制
新华网科普频道《科学·中国》节目时,
以他亲历的难忘时刻的照片为载体,
分享了这些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
并讲述了我国在石油能源、炼油技术
等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科学·中国▲


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
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过程中,
许多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留下了一幅幅照片、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物件,
包括相关的海报、邮票、墨宝等。

它们见证了
一项项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实现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科技工作者们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几十年前的公交车还在烧煤气
如今大街上电动车已经普及
部分城市氢燃料电池车也开始推广
这个变化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石油生产和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1949年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
其中人造石油5万吨。
天然石油的地质勘探能力严重匮乏,
全国可使用的钻机只有3部
石油地质干部24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
采油工程师不到5人

当时,
对全国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极不清楚,
已开发的玉门、延长等矿资源情况也未摸清,
盲目开采。


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
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为缺油,
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
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

不仅如此,
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
妄图扼杀红色政权,
并断言,
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
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


1957年12月
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一批批玉门人
南下四川,北上大庆,
东去庆阳,西进吐鲁番。

每一个油田建设的主战场上,
都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
著名诗人李季对此赋诗盛赞: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



1959年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
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
但问题随之而来:
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用的大多是当时苏联的技术,
不能对原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
也无法从中炼取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
轻质油产品。


炼油工业的关键
就是流化催化裂化技术
这项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
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
是石油精炼中最重要的转化工艺之一。
但是当时,
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
技术被层层封锁。

大庆会战,石油人用脸盆打出油井▲

当时的中国,
急需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



1961年冬,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

这5个项目,后来被称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


1965年5月5日,
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拂过地平线,
位于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
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展现出钢筋铁骨的雄姿。

历经4年多的艰苦攻关,
这个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
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
一次投产成功,
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
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从此,中华大地上
有了中国人自己炼制的汽油、柴油。
基本结束了
中国大量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



如今,
中国人不仅自己炼油,
更提出并执行了媲美欧美的标准。

2000年-2017年,
中国石化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
用于油品质量升级,
用十几年时间走完欧美二三十年的路。
目前,中国石化出厂汽柴油
全部达到国六标准



在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炼油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
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依靠“洋油”进口到炼油技术强国,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
中国炼油工业从来不是一片坦途!



———— / END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

来源:新华网

编辑:谭伟 秦阿琪



意见?建议?评论区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