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者按:


“百年酒馆醉春风”。

云掌柜最近推荐了《火中之圈》与书友共读。


其作者奥康纳是被批评家推崇的作家,因为她把自己对人的认识填塞在一种有很强诡异性的情节里。她严谨地编制一种逐渐向大梦幻过渡的叙述,每一步跳跃都保持合理。


云也退整理了部分书友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


===============================


共读《火中之圈》的一个小结



如果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这是所谓的“墨菲定律”。心理学定律繁多且貌似条条有理,但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有理,且到处流传,正是利用了人的一种心理弱点:人只要听说并听懂了某定律,不管是相信还是不以为然,他们都会时不时地去证明它是对的。



弗兰纳里·奥康纳(Mary Flannery O'Connor ) 

(1925.3.25 – 1964.8.3),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萨瓦纳,毕业于佐治亚女子学院和依阿华大学,信仰天主教,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评论家,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


《火中之圈》里,科普太太最担心的事情——农场起火,最后发生了。这就像契诃夫的那句名言:如果第一场里出现了一把手枪,它一定要在后面出现。不过奥康纳写得出色的地方在于,她不只是把故事画圆成为一个“圈”,她更把各个人物在环境之下形成的性格,和在一定年龄上产生的行为模式,都以精省的语句描摹尽净。隐者悠然讲,小女孩萨丽,“不知哪里找的男士毡帽,还左右各插一把玩具手枪,平时也没见过几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来自逃避两个絮叨女人时的书本”,冲出去追打三个恶意昭然的男孩。这样一个“女版堂吉诃德”时刻值得泪目,值得为之攥拳。至深的痛心,不亚于一种荣耀。



小说里男孩的恶意,谈天说启发我们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这个词在中国带了很多固定的意味,对于许树建而言,“青少年”是一些在政治高压下被集体催熟的人,社会往他们的腰间塞了皮鞭子,他们看谁都是反动分子。而在阶级矛盾严重的美国南方,如云淡风轻所说,这些阶层较低的“青少年”,小试青春期的牛刀,就发现报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毁灭的结果也不妨去尝试。


大人在这场灾难中不是无辜的。岑玥说,科普太太对男孩们的好,“更多的是接近于打发性质的好,是概念意义上的好,而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好,他们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轻视,继而嘲弄,”最后报复。看两位成年女性的彼此抬杠中,云淡风轻觉得,“她们观点分歧,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习惯思维)来,选择不听(屏蔽)或者不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是成年人的痼疾,当然,这里还能看出天主教定命论的深刻影响。



孤儿寡母守着偌大财产,对于底层少年的邪恶无能为力,而底层少年的贫穷对上层人的富足同样无能为力。富裕的白人男性主宰了南方社会,也敲定了这里的基本矛盾——无能为力激起了报复他人,自怨自艾,和向弱者和亲人的迁怒;而奥康纳选定莎莉,让她成为“隐匿的主角”,愤怒拯救她于窒息,保住了健康的一线希望。



-------------------------------------------------------------


不论遭遇了什么,你都可以在文学里找到慰藉。


以下图片中二维码即“作家酒馆”入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