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博士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钱志龙 教育者钱志龙 2021-01-16



这次哈佛之行日程满满,短短三天四夜还有很多想去拜访的学校没来得及安排。感谢探月学院的驻校创客,MIT Media Lab机器人工程师Dana和Aubrey收留我住在他们屋里高科技,后院养鸡生蛋的家,为论坛省出更多的经费资助中国的乡村教育项目。感谢“上学路上”的创始人刘新宇老师和哈佛教育学院的青年才俊高鹏宇老师请我吃饭。庆幸撞上了马拉松,又赶上了剑桥科学节,也专门留了时间在微雨的天气在哈佛校园和周边的书店和咖啡馆故地重游。



探月学院驻校创客专家Dana和Aubrey家里


葡萄科技儿童研究项目负责人哈佛教育学院高鹏宇老师



上学路上创始人刘新宇老师和我在Tatte Bakery

                                ·         

剑桥科学节上跨四个领域的科学家们的艺术展



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围观群众为最后完成的选手鼓掌


当然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参加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在校生们组织的中国教育论坛。去年他们就有邀请,但去年我跑了三趟美国,老腰不给力,实在是飞不动长途了,就推荐了探月学院的创始人王熙乔。结果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让这位97年出生的,只拥有初中文凭的高中毕业生登上哈佛的讲台。再次证明在这个属于勇者和创新者的时代,年龄、学历、履历都已经不再是拿到麦克风的必要条件,只要你有本事,有别人没有的远见,你就能影响别人,甚至改变世界



哈佛教育论坛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今年的主旨演讲嘉宾是纽约大学上海分校的俞立中校长,正好坐在我身边的俞校长与我分享了一些PPT里都没有的信息:纽大在全世界3所分校13个留学点实施全球教育;来自80多个国家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中文并达到中级水平;上海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土地支持,让纽大上海学费低至十万,比纽约大学便宜了好多,并且几乎都以奖学金的形式返还给优秀的学生。


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校长俞立中


前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教授分享的数据指出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十年未变,而中国赴美的留学生已经指数型增长造成严重信息失衡和理解顺差。在国际化这个大话题里,他也指出无论历届政府间签再多宏大的交换交流协议,但如果没有高效且可行的合作模式可能落地有困难。他在成都建了一个叫G-MEO的成都美国中心,和我做董事的TBC一样,让几百名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


厦门大学副部级的张荣校长完美念完海外广告,也公布了一些了不起的数据:厦大斩获高考成绩前1%的人才,并号称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全国第一。这个“博伊特勒书院”听上去有点意思,厦大曾为全世界人民实施5亿人次艾滋病测试,并研发宫颈癌HPV的疫苗,和哥大教育学院有姐妹关系,聘了400多名外籍教授,16年在马来西亚建了一个5000学生的第四所分校,实现创始人陈嘉庚先生的梦想。



厦门大学校长(副部级)张荣


香港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协理Ricky教授一看就是那种很会教课但并不善言辞的人。当他自嘲中文英文都讲得不太好时,突然开始心疼起香港人来,以前还羡慕他们天然的三语环境,但现在听来感觉像一个从小被过继给别人的孩子成年后虽认祖归宗但已乡音不再。虽然在语言上是逊了一截,但很佩服他能把已经沦为学生们用来午睡的图书馆改装成更适合AI并能让学生和未来互动的的神奇场所。


圆桌问答环节,副部级校长当仁不让的把“一带一路”的问题回答得圆润得体,并派送了一个趣味知识:曾引发独立战争的茶党事件的茶是从厦门运来的。第二个问题总算问到了评估,张校长为厦大的高考录取分越来越高而沾沾自喜,而张校长和俞校长都强调了软实力,纽大上海的毕业生起步工资高于北清的理由,根据用人企业的解释,他们更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前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左三)、香港大学校长协理郭予光(左二)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的副馆长Reich博士提到非正式学习应占的比例,和它的兴趣启动、个性化、合作性和非线性等重要特质。虽然没去过,但感觉和旧金山的Exploratiriam很像。她用Pixar互动展示的魅力成功让那些本来只喜欢动画的孩子爱上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再次证明学习动机在决定学习效能中扮演的无比重要的角色。如果动机足够,Informal Learning是有可能取代学校提供的正式学习的。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副馆长Christine Reich


乐高教育大中华区的余总经理分享了乐高如何从一家木头积木小作坊一步步长成跨国积木大鳄,以及接下来将如何把STEAM精神和编程技术融入到积木教学中;NuVu Studio的创始人Saeed冷峻的表情让我看到他比HTH还要“一意孤行”的把项目制学习进行到底的决心;好未来美国首席投资官Joy,有妈妈和亲子教育作家的双重身份,我相信并希望她能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好未来的海外投资方向。



乐高教育大中华区总经理余菁维(右一)、NuVu Studio创始人Saeed Arida(右二)、好未来美国首席投资官陈顶鸿(左二)


哈佛教育学院儒雅的李钧雷教授研究很多低资源群体的教育问题。他展示的短片记录了校门口早上负责拦车帮学生过马路的交管大妈如何主动跟每一个孩子打招呼,夸赞她们的指甲和发型,问及他们的冷暖和学业,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了如指掌。教授提到了孩童成长过程中,这种持续而稳定的关系和在意能培养抗挫力。好奇当年我做校长时在校门口迎接孩子时做同样的事效果会有何同异。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李钧雷


哈佛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园长演讲的方式,甚至连表情都有点美国版董卿的味道,每一帧PPT的配图都是孩子童真的脸,和哈佛校园的一草一木。像诗一样优美的句子就汩汩的从她嘴里流淌出来,Children are the constructors of knowledge, instead of mud to be moulded or paper to be doodled on. 作为瑞吉欧的忠实信奉者和实践者,她用special rights 取代special needs,那些孩子真幸运。


哈佛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Barbara Acton


华师大周兢教授这把年纪坚持用英文演讲,可见她背后付出的努力。她给了很多数据,发现上海孩子各方面发展要比浙江然后贵州的孩子要好,但运动发展竟在退步。她提出幼教师训不能停留在“三学六法,琴棋书画”上,鼓励老师们观察互动,协同支持。钧雷教授说要先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再琢磨老师该怎么教,并用好老师帮助学生的方式帮助新老师,Put something new into something know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兢


在教育故事心分享环节,6位讲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点滴。通过心理咨询度己助人的晏雯;倡导通过了解普通百姓改变对国家的成见无知的李露;关注教育公平的埃及小哥Raouf;让老人和孩子们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慰藉的恩橡翠芳;有提醒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别忘了示弱求助的钧雷;但最打动我的还是美丽的小钟老师去山区支教,把孩子们看见的自己写成歌唱给我们所有人听。


去山区支教的钟郁含老师和她的帅哥搭档


时差无情袭来,口水流出来之前睁开眼,已错过ViaX,PiTop和Knovva。世界公民这趴,哈佛Project Zero戴维的中文跟他们做的素养项目都很惊艳;深耕营地教育11年的赵蔚老师又为启行圈粉无数;约了大半年一直错过,最后竟在剑桥遇上天使姐陈蓉,坚果派西双版纳的雨林项目听上去很诱惑哦;招待晚宴上松鼠AI的创始人栗浩洋的致辞有点煽情成功,希望他梦想成真,加速中国教育生态改良。


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赵蔚(右二),哈佛Project Zero负责人戴维(右一)


松鼠AI的创始人栗浩洋在欢迎晚宴上致辞


今天一整天最让我激动的是终于见到曾被联合国和平大使 Jane Goodall博士称为My hero的中南屋创始人黄鸿翔,他冒着生命危险扮演成象牙买家深入肯尼亚象牙盗猎黑市做调查报告。我曾在百年职校的写作课上跟学生们讲过他的故事,我也警告过我的多年好友再买象牙首饰就跟她绝交。在很多中南美洲和非洲人民眼里,中国是近半数珍稀动物灭绝的罪魁祸首,这种无从辩解的污名让我背得无地自容。


他也是我的英雄——中南屋创始人黄鸿翔


刚起床就看见腾讯杨瑞春的同城微信,比在哈佛见到老朋友更惊喜的是见到了她的先生,“上学路上”的发起人刘新宇,也是今天论坛的第一位分享者。刘老师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情绪和节奏绝对是典范级的。我的演讲课上并不教技巧,因为担心过犹不及。但其实传播的能力和内容一样重要,就好像如何为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被需要的援助和一颗赤诚的好心一样重要。孩子当缺席父母已死的数据很刺痛。


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起人兼理事长刘新宇


上午第一个板块是农村教育,继刘老师点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之后,西北大学的史耀疆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邬志辉教授不约而同的用实证研究和冰冰冷的数字把中国农村教育的落后现状狠狠的摔在所有听众的眼前。如果再没人去关注、思考、改善,城乡孩子之间营养、认知、陪伴、老师等其他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会逐渐形成一条鸿沟,把这个本来就不算太给人安全感的社会进一步撕裂。


除了6900万的留守儿童,同心实验学校的沈金花校长又用她14年一线办学的血汗路程提醒我们还有3500万的流动儿童急需我们关心。仅以北京为例,10年之内,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迅速减少,这数字背后的冷漠和泪水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像沈校长一样感同身受。问答环节中几位老师提到通过叙事治疗,养宠物,耕种,生死教育等手段增加孩子的内在力量,从而逐步实现身份认同。


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沈金花


第二场多元教育的主题轻松了些,中华女子学院的孙晓梅校长跟大家分享了她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如何通过多年的努力让家暴问题终于写进法律,并让民众知道家暴不光是打老婆,还有打老公,打老人,打孩子都算。不知为什么在台下仰视她,感觉很像李银河老师。厦门大学的阳妙艳教授作为一名汉族的研究者在民族大学的语境里讨论如何面对少数民族的同与不同,如何在交往中平衡敏感与尊重。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前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


孙校长一直亲切的喊胡志军老师“阿强”,他在性少数人群中的昵称,也一直对他所做的同志亲友会的事情赞不绝口。性少数族群和女性一样,所有的歧视、霸凌的根源都是一样的。看到照片中那些从一开始面临家庭关系破裂的自卑的求助者通过参加线下活动找到组织,到理解接纳,再通过培训转变成志愿者和帮助其他人,同志妈妈们脸上不光洋溢着包容的温度,甚至绽放着前所未有的自信的光彩。



中国同性恋亲友会创始人兼执行主任胡志军


坦诚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哈佛肯尼迪学院讲师Ferguson高大威猛,一副好莱坞巨星的派头,没想到竟是是一名研究早教和育儿的专家。他刚写了一本书,逻辑很简单,调研了几百名成功孩子的父母,总结出他们育儿的方法和经验。书名也很直接了当《Formula》,据说已经在被翻译成中文了。我也能想象中国家长可能会喜欢也急需这样的育儿“配方”,不过我们如何定义“成功”至关重要。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讲师、Tripod Education Parners创始人Ronald F.Ferguson


今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分给我的话题是教师发展,这是我11年前在Loyola Marymount大学带研究生时候的工作。其实随便拿出我当年的备课笔记就可以开讲一个小时,但我决定用宝贵的10分钟讲一讲我上学期在探月学院教课的经历和反思,让大家通过一个十年后重返讲台的退休校长在教学一线遇到的新挑战,学到的新方法和没绕过去的坑,窥看到面向未来的教学现场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的内容。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钱志龙


跟我同台的两位都是了不起的讲者。和我一见如故的Vicki教授是哈佛教育学院教师发展系的系主任,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她详细介绍了哈佛大学除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之外,是如何培养教师的。Jamil是今年麻省的年度教师,一个得来不易的荣誉,我特别尊敬这种在一家学校深耕几十年,并用自己对数学和学生的激情点亮生命的一线教师。除了在台上的圆桌分享,我们仨在台下也互动的非常开心,相见恨晚。没聊几句,已经准备退休的Vicki教授就对着邀请我来的硕士生李立佳说“I like this guy。”眼神里充满长辈的温柔和无限期许。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系主任Vicki.A.Jacobs(右二)


2019年麻省年度教师、East Bridgewater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Jami Siddiqui(右)


无论在美国还是全球的老百姓心目中,哈佛大学都无疑是块白金招牌,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更是一个“望子成龙”的最高期待。任何能在哈佛读书、访学、哪怕只是像我这样有幸路过的人,走进哈佛那扇写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 的小窄门,都能感受到那400多年历史的厚重,蹭到400多年的智慧荣光。但是,无论眼下如何耀眼,光,是没办法带走的,但温度可以。


哈佛那扇刻着“入则增慧”的校门


哈佛校园里有胡适先生题字的300年校庆石碑


对所有毕业生来讲,学校的名声都可以在你离开校园的时候给你一块垫脚砖。有的人踩着它走到更高的地方,发出更大的声音,去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也有人踩着它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华丽的鞋子沾到泥汤尘土。如果每一个无论以何种身份跟哈佛结缘的人,从哈佛先生的铜脚尖上蹭走的不止是暂时的荣耀,而能从哈佛历代培养出来的领袖手中传承一些使命放到自己肩上,那将是这个世界莫大的福祉。


校园里哈佛先生已被人摸到锃亮的铜脚尖


钱博士和论坛嘉宾演讲视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回看


-END-




推荐阅读


钱博士的猪年演讲

带孩子去寺庙的后果

钱博士的越南印象2006版(上)

钱博士的越南印象2006版(下)




作者介绍



钱志龙博士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惠灵顿中国理事、北京中国学中心董事


钱志龙博士在上海出生,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保送北京大学,后旅居美国近十年,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东西方中心领导力证书,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钱博士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怡海教育集团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国际部主任,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培德书院总校长。


钱博士在过去的三年里公益出版了四本新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熊掌和鱼: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和《熊掌和鱼II: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在众筹网上共募款近百万元,全部利润用来捐助需要帮助的弱势学童。他也是Ken Robinson爵士新作《你,你的孩子和学校》的特邀译者。


钱博士在国内外各大教育论坛上做了几百场演讲,他的题为《略带偏见的中西教育比较》的演讲大纲在网上传播10000000次。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以独立学者的身份拜访了250多所学校和教育创新机构,足迹遍布7个国家,为追寻教育的本质和推动教育创新上下求索,无问西东。




《校长日记》透过一个校长的视角,用49个小故事还原了美国硅谷一所私立学校的教育现场,引发你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三年持续热销,豆瓣评分9.0。




《熊掌和鱼1》其实是在网上持续传播了五年,阅读量过1千万次的演讲提纲。200多张图片,让你读懂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国际学校既可以用这本书做招生,也可以做教师培训。


《熊掌和鱼2》基于作者在中美两国国际学校做校长、总校长、校董及年检官的多年经验,以及在创新教育领域的观察和思考,让你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那些不容易躲过的坑。


《鲑去来》通过作者9年不寻常的海外生活经历折射出留学这件事的根本意义,家里有孩子准备留学的不得不看。如果读完全书,你没流泪,或没笑出猪叫声。。。那是你的问题。


演讲视频点击“阅读原文”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